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数学教学进行融合,这样可以让初中数学的发展更具创新力。教师把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联系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感,让学生在互联网的指导下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源,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为此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提升教学素养,必须具备将互联网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进行高度融合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教育;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080-0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渗透于各个领域,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前提条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个学科逐渐和互联网进行结合形成“互联网+语文”“互联网+数学”等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展开深度学习。而农村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在“互联网+数学”教学模式的建设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农村的教师资源有限,部分教师难以运用互联网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这就要求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给初中生带来更好的教学引导。这不仅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农村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 互联网对农村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
(一)改善教学方式
互联网对改进教学手段和改善教学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教学白板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传统教学由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而展开,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让每个学生都利用电脑展开学习,还可以利用教学白板在教室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改变,互聯网可以转变教师在教学时的固有思想,减少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这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落后,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村初中生对数学学习较为排斥。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利用互联网,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生准备数学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以及数学史料,通过这些课外的学习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学习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知识激发对课内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学习资料。让学生参与到找资料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又能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推进课堂改革
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生的学习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教师要利用互联网推动数学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数学课程由教师按照既定的顺序展开教学,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借助平板电脑让学生展开分组学习、合作学习。除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教师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发现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类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互联网时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从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掌握情况来看,部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够高,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年龄偏大,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农村的教育资源、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导致信息技术的使用较为缺乏,这导致初中数学教师对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熟练。
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远远不够,他们很少在教学时使用信息技术,还是选择用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展开教学。还有部分农村教师表示在参加工作后,没有参与过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导致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强。
(二)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单一
信息技术应用形式单一是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丰富的应用模式,而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还是以PPT演示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运到PPT课件上,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单一的使用信息技术不利于拓展教学渠道,也不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久而久之会让多媒体电子白板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黑板,这样不仅会增加教师在教学时的备课负担,还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三、 互联网下提高农村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策略
(一)对农村数学教师展开培训
农村的教育资源较为落后,一些年轻的教师到农村展开教学后几乎没有进行过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村数学教师更是难以掌握信息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进行融合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改革,也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教学质量。但是农村数学教师没有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导致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不利于互联网与数学课堂的高度融合,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展开深入学习。
教师作为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教师具备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才能够给学生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因此要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展开培训。学校可以整体把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的数学教师,一类是年纪较大的教师。每一类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目标和内容都是不同的。对年轻的教师来说,本身与互联网接触较多,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相比于年纪较大的教师也更加熟练,只是这一类教师在农村进行教学后没有再进行深入地学习,导致此类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有限。对年轻的教师,学校要基于更加专业化的信息教育内容展开培训。如学校要让教师学习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如何利用大数据系统构建资源库和数据库、如何对云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应用、如何将这些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结合。在展开培训后,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察。
而对年纪较大的教师来说,学校首先要让教师意识到现代教育的改革变化,并让教师意识到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然后从最简单的信息技术入手,对教师进行培训,如,如何制作PPT、如何制作Excel表格、如何制作微课视频等。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后,要监督教师在数学課堂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对使用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再次培训,直到所有教师达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二)利用大数据采集学生信息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构建数学教学课堂。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只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动态地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系统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并且把问题情境分为不同的难度,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初步判断学生处于哪一学习水平,随后教师要把此信息录入大数据系统中。教师可以随机展开课堂测验,课堂测验以考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情况以及在自主思考的形式下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要把这一环节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大数据系统中。基于此,教师就构建了有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数据库。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并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数学课堂。教师要依据大数据分析系统,把学生分为后进、中等、优良这三大类,对不同类的学习难度有所差异。如在《勾股定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对后进层次学生,教师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指导。教师给这类学生布置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那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关的知识点类型,基于知识点类型带动学生学习。对中等层次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既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数学问题,还要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关知识。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课外有关逆定理的学习资料以及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要依据学习资料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对优秀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创设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中有深入的勾股定理应用探究知识、逆定理应用,对这一类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展开自主学习。
基于此,教师先利用互联网采集学生的信息,再利用互联网展开分层教学,这不仅可以满足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原则,还可以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水平。
(三)结合数学课程特点利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可以让现代教育具备更强的优势。如现代信息技术中具有动态演示功能,还具有直观的静态展示功能,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不能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要遵循规范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与课堂保持高度一致原则,这样才能让教师在准确的时机使用信息技术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具有合理性,要依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可以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的部分展开教学,不能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否则会让课堂变得冗杂烦琐,还会让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要先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初中数学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教学:一是代数教学,二是几何教学。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使用的信息技术也是不同的,如在代数类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通过静态演示来展现数量关系。在几何教学中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来绘制图像,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以图促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展开深入学习。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对这一章节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本章节共有三小节内容分别是:用表格、用关系式、用图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把用表格和图像表示变量关系划分为以图促形类教学,把用关系式表示变量关系划分为代数类教学,然后教师可以把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或可以利用Excel来制作出动态图像和表格,并通过改变变量关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像和表格的变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通过改变参数让函数图像在学生面前进行相应的变化,以此制作介于PPT演示和视频演示之间的动态课件。
而在用关系式表示变量关系时,教师可以把各类关系式进行整合归纳,让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的方式来掌握变量关系之间的规律,并以此让学生掌握利用关系式表示变量关系的方法。
其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这样的模式下部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这样不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尽管有很多不足,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应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其中蕴含了各类教学经验。教师要把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可取之处提取出来,并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经验进行结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展开高效地学习。如教师可以将白板教学和黑板教学进行结合,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时画面是一帧一帧的播放,当教师要讲述下一个知识点时就要播放其他的课件,这样容易让学生出现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忘记前面学习内容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来实时地展现课堂知识,然后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选择,要和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势进行结合还要突出实用性。基于这三点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四)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水平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就要提高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互联网+数学”模式中的重要学习资源,教师若能合理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带领下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體会数学知识内涵。数字化资源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不同,并且数字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数字化资源展开教学。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单元为例,第一小节的知识是“不等关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有关不等关系的数学史料,其中包括不等关系的来源发展、有哪些科学家对不等关系做出了贡献,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等关系。在不等关系的性质和解集这两小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中涵盖了有关不等式解集和基本性质的重要知识点,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掌握这两节知识,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典型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来运用重点知识。而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这一节的知识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资源,即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绘图功能,基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画出相应的一次函数,并且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变化,一次函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教师选择不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教师运用教学资源的水平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数学教师要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用科学的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这样可以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幼端.“互联网+”时代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C]∥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期),2021:265-268.
[2]刘霞.试论“互联网+”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0):39-40.
[3]王玉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4]银霞.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与开发数字化资源现状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5]景继强.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7):52-53.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2年度宁夏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专项研究课题“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NXJKG22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彦飞(1970~),男,汉族,宁夏银川人,银川市金凤区良田回民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