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2-12-25 04:58林颖
考试周刊 2022年45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还需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承担着道德法律意识培养、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重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意识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借此提升初中生的法律素養,减少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基于此,文章探索了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希望借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45-0145-05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我国法律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一位教育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律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教育优势,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与法律,从而让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借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过度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而缺少生活经验的初中生并没有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至于外界的诱惑与不良因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加强法治教育,帮助同学们形成法律素养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在遇到各类事情的时候能够借助法律知识约束自己,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品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基于此,文章探索了培养初中生法律素养的重大意义,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借此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策略,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教育者有所帮助。

一、 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我国针对未成年人保护设立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然而近些年关于未成年人受伤害的新闻却层出不穷。无锡女生被围殴并拍摄、安徽灵璧校园欺凌事件、随意殴打同学并收取保护费等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借此可以看出,真正伤害未成年人的不仅仅来自社会上的成年人,学校内部的未成年人群体同样也可能是伤害的主要来源。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闻也显示了我国未成年犯罪的数量逐渐递增,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对未成年人展开法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国家设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却被一些没有法律意识的未成年人当成犯罪的保护伞,从而行事肆无忌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教育过程中对法律知识传授的不重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到法律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还要明白法律红线,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法律素养的养成能让学生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之中能够自觉以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发挥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了解到法律保护与限制的双重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大大限制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法律常识,进而让他们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遵纪守法、依法行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觉拥护法律、践行法治理念。由此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除了传授同学们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要发挥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却忽视了法治教育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法律内涵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视,由此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也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二)法治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学方式仍是很多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用的方式。要知道初中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变化剧烈的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开始萌发,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却很弱,此外,个性鲜明、自制力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目标远大等标签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面对照本宣读的授课方式时,很难提起兴趣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

(三)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方式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对法律知识的内涵却没有深入的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法律意识,因此其教学评价不能完全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近年来虽然有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开展思想道德评价表等记录性评价方式,但利用率较低,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四)教学内容不够真实

现阶段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大多来自教材,法律法规相关的理论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内容缺乏真实的、生活化的案例会导致法治教学过于枯燥,学生也很难理解法律知识的内涵。除此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一方面,教师缺乏法治知识的宣传,学校的宣传栏、广播没有很好地利用,古代“子产铸刑书”等例子说明了普法的重要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宣传工作,法治教育就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实践的内容也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

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就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遵循法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充分重视起法治教育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念的转变:

1. 樹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然是师生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以往单纯知识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来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把握好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借此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活动参与度,教学过程也变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来讲,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法治教育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把教育课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反思的过程中实现法律素养的提升。对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来讲,教师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身份,在全新的教育观念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以及全新教学模式的实践者等多种身份,作为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素质提升,如此才能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提高法治教育的整体质量。

2. 注重法治教育的整体性与阶段性

宪法与法律本身就具备整体性的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样也遵循这一原则。作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法治教育的整体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法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主动学法、切实懂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除了树立整体性目标外,教师还需要借助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来实现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初中生的思维发展速度飞快,因此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明显的差异性与特点,教师要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例如教师在初一阶段可以将重点放在违法行为的宣传之上,帮助学生了解诸如校园暴力、盗窃、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的危害,借此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应对违法行为的能力。在初二阶段则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我国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上,帮助学生了解宪法与其他基本法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对我国的制度、司法行政原则等复杂的法律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而在初三阶段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上,让学生形成法律至上的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达到知法用法的教育效果。通过阶段性与整体性教育的结合,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法律素养获得提高。

3.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诸如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显性教育的方式能够清晰明确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显性教育优势明显,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法院判决书等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但同样的,这种教育方式无法深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显性教育与印象教育结合的观念,通过情境构造、环境建设等隐性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填补心灵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自身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在课堂教学之中也要注重课堂环境的建设,让知识传授与法律素养培养充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课后时间里也能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法律意识。

4. 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法治素养的培养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让社会生活成为学生法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课程,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法律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当地法院达成合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真实的庭审,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明白守法的重要性。又比如教师可以邀请民警入校举办讲座,以真实案例为主题的讲座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借助法律来保护自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诸如“国际戒毒日”“全国土地日”“消费者权益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借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质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充分做好教学设计,借此实现高质量的法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研究:

1.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者,其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法治教学的质量,为此学校要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与道德品质。对新入职的专业教师来讲,他们对法律知识与思政教育工作有较好的了解,相应的教学经验就成为他们开展法治教学的阻力。为此学校可以组织老带新的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积累教学经验,获得教学技能上的提升。而一些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不够精深的教师,学校则要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提升上,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通过完整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的建立来保证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提升。学校还应该定时组织教学研讨会,让新老教师齐聚教研,在不断思维碰撞之下获得教学开展的新思路,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提升。

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场所,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不能照搬课本,也不能完全放弃课本而选择更多的课外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将现有的教材进行再整理,让法治教育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不一定要十分轰动的事件,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例如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等,增强同学们的代入感。其次,案例的选择可以采取反面与正面相结合的形式,在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的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案例,让学生以此为榜样,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除了专门涉及法律知识的《宪法》教育内容外,教师在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融入法律知识,从而达到普法的效果。例如在七年级教学中,涉及学生成长的法律有《宪法》《婚姻法》,涉及学生友情发展时则可以延伸《网络安全法》,让学生了解正确使用网络需要注意的事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法律知识充满兴趣,进而提升同学们的法律素养。

3. 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法律素养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开展互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的想法,进而其他同学为其打分,教师可以选择评分最高的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同学身上的优点,达到查漏补缺的学习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要注重包容与鼓励,一方面,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使用鼓励的、正面的评价用语,包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引。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多思多想,如评价最高的学生可以获得教师奖励,如精心准备的小奖品、学生辩论活动的录像、减少书面作业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注重宣传,营造法治氛围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法治教学的效果,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也能提高对法律的认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如宣传栏、广播、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加强法治宣传。在宣传内容上,教师要做好设计,例如一月份宣传主题是介绍违法犯罪的类型、青少年防范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二月份则宣传国家制度、依法行政的原则等;三月份宣传内容为校园暴力事件宣传,教导学生如何应对类似事件。借助丰富多样的内容将书本中的知识包含进去,借此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们法律素养的有效保障,作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合正在经历心态转变的初中生,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能力已经获得初步的发展,他们已经有能力通过逻辑分析和判断总结出知识的原理与内涵。为此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们思维与逻辑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的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教学法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将其改编成故事后讲述给同学听,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能逐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感悟,与已有知识对照理解下,学生更能体会法律知识的内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关注学生的反应,借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 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

法律素养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法律知识,还要提升学生借助所学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违法犯罪事件时能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勇敢与其斗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此教师要摒弃以往“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之中了解法律知识的复杂性,了解法律的约束力与规范性,借此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表演的形式来开展法治教学,让学生扮演真实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构建台词、模仿角色说话神情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在违法犯罪事件中自己如何能够保护自己、如何与犯罪分子斗争,借此提升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己对法律责任的认知。

3. 开展鼓励式教育模式

鼓励式教育是每位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课堂之中,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幼稚”“不合时宜”的看法而压制学生的思考。学生虽然已经在思维与能力上获得了发展,但往往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如果教师在他们渴望表达的时候选择压迫式教育,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法治教学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一些强制性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细致地讲解为什么这么做。教师需要在明确的是非告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主动分析为什么某些行为是错误的,借此让学生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与品质的健全。

4.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构建良好的“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也是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知识的内涵,家长的各项行为也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为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家长可以借助平台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则要主动逆转部分家长错误的观念,避免让学生在家庭中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在“第二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家长充分的支持,主动将学生的动态告诉家长,对问题较大的学生教师则要采取走访的形式,深入学生家庭之中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主动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借助课程教育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减少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邵明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2(27):39-41.

[2]刘玉霞.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48-49.

作者简介:林颖(1979~),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杨桥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