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保寿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价值观的理解等等,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初中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正确价值观的传承;不仅仅是学习生物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身体健康、生命成长和人生观构建的需要。当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学生意识到生命中一些意蕴十足的地方,意识到令人费解而又那么的合情合理,由此产生敬畏之感、善待之心、保护之情,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和道德生命的丰盈也就在情理之中。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初中生物学中应该被补上的一课。
初中生物教学中较好地渗透生命观念是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于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及生命意识的浓厚、价值链的落地生根、生物课堂的内涵式改革等等都有影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生物《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正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典范教材之一。其中有诸多可探索、可开悟的地方。优质生命究竟与遗传基因有多大的关系,如何发现显性和隐性状态下生命的更多真相,如何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生命和多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师生进行更广意义上的探究。
生命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既要认识其多样性,也要厘清其统一性;既要直面其独特性,也要理解其复杂性——很多生命现象并非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那样,并非零散思维或常规思维所想到的那样,而呈现出复杂、多维的一面,非深入进去进行深度辨析不可。这意味着生物学的学习或生命观念的认识中,单一、单薄、偏颇的切入方式是不可取的,固化、呆板、机械的思维是要不得的。如何剔除思维中固化或僵硬的因子,需要教师进行多种资料的收集,以此帮助学生洞开视域、丰富认识,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资料收集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该凸显生命元素,凸显德育因子,以一种积极、创新的态度,做实、做细、做好其中的筛选、甄别和取舍工作,引课外活水滋补生物课堂,并打造生机盎然的人文课堂、情感课堂和生命课堂。
就《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而言,应该从“遗传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遗传规律[1]。”课前不妨布置这样的资料收集:“调查并统计一下你的父母亲或其他亲人,上代是双眼皮而后代为单眼皮的几率是多少,或者姊妹中双、单眼皮的分布情况。”通过调查与分析,学生对遗传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发现资料中反映出的情况与自己以前的“自以为是”的推测有出入,进而会产生很多疑问,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深处。
课前主动收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力体现,而收集与生命有关、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资料,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力体现。教师不妨通过钉钉群或微信群给予学生收集方面的指导:可以列表填写几代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情况,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厘清其中的共性与个性,可以与父母亲共同商量得出调查结论等等。有条件的同学不妨利用网上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随时把相关数据实时录入数据库,尽量做到真实、全面、具体,得出科学结论,为课堂的后续以及生命观的建立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课前收集愈丰富,课堂愈有沉甸甸的收获;收集指向愈明确,生命观念的渗透愈有力。
生命是神奇的、复杂的、丰富的,大千世界中的生命都值得学生去迈出建设性的研究步伐。如何发现生命的多重意蕴,如何管窥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仅靠理论阐述是不够的,仅靠教材中现有的知识架构也是不够的。于是通过形象逼真的情境演绎,就成为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观念的一种自然诉求。“入境始于亲”,情境中所蕴含的知识真相和生命真相,能够更持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引领学生凭借情境于自然而然中生成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应该成为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观的一个基本视点。生物课堂中的情境可以是多层面的,既有植物系列的,也有动物系列的。从哪个角度进行创新考验着教师,但更多地与课堂的指向有直接的关系。当课堂指向生命观念时,放弃教材中原有的植物系列的素材,而选择动物系列的素材,不失为一种创新。
以下是一段情景剧:教师扮演一个手持色盲测试本的医生,逐个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李毅同学、王菲同学、刘大力同学都不是色盲,更多的测试之后,教师追问:“你们的色觉都是正常的。你们父母的色觉也是正常的。但是有这样一种现象: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却生了一个色觉不正常的女儿,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挑战心和探究心。如此,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感悟,逐步厘清相关知识与概念。
教无定法,贵在创新。而创新的前提就在“境”的新颖与高效上下功夫。不仅仅是情景剧,其他如引人入胜的故事、幽默诙谐的小品、短小精悍的绘本剧、活泼的团体情境、恰到好处的诗歌与音乐等,皆可通过一种无痕的方式介入生物课堂中,以高效、逼真、形象等优势赢得初中生的认可与喜爱。诸多情境呈现出来时,均可以通过多媒体之“高效、逼真、快捷、大面积”等优势凸显出来,在达到高效呈现的同时体现出生命的厚重多姿。包括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得以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此过程中,正确生命观的建立、生物学习经验的积累、创造性思维之光的闪烁,才是生命观念素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重要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选情境之后的“演”情境和“品”情境,一定要照顾更多的学困生,力争让他们都有“上镜的机会和时间[2]。”谁当主角、谁当配角、谁进行场外配合,都是“巨大”的问题,都在考验着师生。或许谁是主角已不是最重要的,在此期间,学生参与经验的积累和生命意识的浓厚,才是情境生物课堂更加重要的目标。如果学生凭借鲜活的情境得到了思维的开发、视域的洞开、思辨精神的萌芽;如果学生借此懂得诸如“矮个子千万别自卑”“单眼皮同样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等等;如果学生真正懂得了敬畏生命、众生平等、善待弱小等极具深度意蕴的生命哲学,理解到“生命既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之哲学意蕴,那么这样的生物课堂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值得师生迈出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步伐。
生命观念素养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还应该在拓展实践方面进行创新。生物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由知识场到实验场、由一般知识到中外趣闻、由知识技能到品性滋养,实现多角度的拓展。这样的拓展中,更多生命的奥妙、更多生命的美丽和精彩被学生发现。其中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精彩,同样是生物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当然这样的拓展也应该集中在生命观念方面,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有复杂之美,更有简单之美——简单到这样的一种事实:在生命内部的成长与传承中有那么多的相似,即所谓的遗传性。的确,看似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个性色彩,但在更深处都有一些必然的、密切相关的共同点。深入挖掘其“相似点”,离不开具体真实的实验情境。实验情境因为其“亲力亲为、形象逼真、生动具体”之特点,既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的确,通过亲力亲为的实验呈现其“相似”,演绎其“相似”,领悟其“相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更快捷。作为生物教师,不妨依托“做中学”理念,构建生机盎然的实验场域,引领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验的华丽转身。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学习中,学生从表面上知道了F2 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但这种结论的得出是抽象的,无法长久地贮存在学生的记忆库中。此时,不妨引领学生做一做“掷骰子”的实验,以此印证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后者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每个学生手持一个骰子随意扔出去,但必须随时记录,而且按照单双分类的方式进行记录。两个同学为一组,以投掷20 次为一个循环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理解更到位,记忆更深刻。
生命的很多真相或规律并非个案,而是遍布在古今中外的生命的汪洋大海中,或被人记载到文学作品中,很多经典艺术作品就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中外逸事印证生命观,“利用经典名著佐证观点[3]”便成为生物教学拓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链接相关知识点,在“趣”字上下功夫,引领学生或“登高望远”或“曲径通幽”或沟通左右或枝状发散或链接中外,在更多知识库和更多经典作品中沿波讨源、窥斑见豹、循迹探径,更全面地渗透生命教育。
比如,初中生都或多或少知晓“红楼梦”的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也曾触动过他们的情感。不妨这样追问学生:“贾黛二人的感情令人辗转反侧,然而如果他们真正结婚了,生下的儿女会怎么样呢?古今中外是否有类似的悲剧发生呢?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近亲结婚的坏处,在你的生活周围出现这样的现象,你会如何对待呢?”在此基础上,视频出示某夫妻近亲结婚后几个子女患有血友病的情境。类似的中外逸事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生命世界何其博大,包括生命物理意义上的意蕴和德性层面上的意蕴。仅仅关注物理意义是不够的,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是偏颇的。唯有让“知识传授与德性滋养相得益彰[4],”在品尝知识味的同时散发人文味,才是生命教育和学科教育深度融合更加重要的目标。引领学生既认识生命本身的规律,也辨析生命的道德意义,这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必然体现,而这离不开有意义的拓展和德性追问。或许追问到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道德层面的追问、精神层面的锻造、人文层面的探究以及期间涌现出来的自由之光和道德之光的闪烁,才是生物教学中更加重要的境界。为此,我们需要倾斜生物课堂拓展的方向,力争让德性追问成为课改的主方向。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在你的生活周围出现了有遗传缺陷的人,你如何对待?”简单的一问,促使课堂由知识层面过渡到德性层面。诸如“遗传缺陷者同样可以享受公民权利”“应该更加关爱遗传缺陷者”“遗传缺陷不代表人格缺陷”等极具意味的话题,进入到课堂讨论范围之内,促使学生朝着德性滋养的方向挺进。
的确,“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5]。”包括有遗传缺陷的人也是自然界的成员,也是班级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因为遗传而有一些缺陷的人,他们身残志不残,发出了自己应有的光芒。初中生应该学会以平等、感恩、同情的眼光看待这群人,并使之于爱,使之于正义之感的传递、使之于力所能及的帮助,力争促使我们的教室和生活周围充盈着爱心、勇气与坚持。生物教师应该首先关注遗传缺陷者,关注细微,注重日常,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共同演绎生物教学的精彩与厚重。
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创新渗透远不止以上三点。生命因子的深度挖掘、无痕教育的巧妙生成、人文选择的必然指向等都值得师生去揣摩、去印证。关键就在于生物教师高度的警觉与敏感。引领学生有对“生命统一性”的探究,有对正反印证的逆向追问,有对“由此及彼”的螺旋类比,有对生命尊严、宽与恕、爱与勇气等的追求,才是生命教育及生物学习中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师生应该画好这一笔,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生命的追问、理解和探究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