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
(甘肃省静宁县第四中学,甘肃静宁 743400)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问题是激活思维的起点,精确、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认知矛盾,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索[1]。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有效突出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深化对知识的感知,这对于学生综合发展十分有利。初中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及时的课堂提问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动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约束学生的行为,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专门进行德育教育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突出。课堂提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的高效教学是无法离开课堂提问的。在实践中做好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激活学生思维。科学合理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不管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都需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馈,并且要不断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找出最佳答案[2]。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学生会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实现思维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中没有打开思路的学生,借助问题能让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对于学生成长十分有利。
第二,有助于课堂活动组织。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初中道德与法治一节课的时间有40 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做到一直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学生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提问就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式。同时在教学中,提问应该贯穿于整个阶段,如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学习中;在课堂教学阶段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推进;在课堂小结阶段,通过提问还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说灵活提问能让教师更加有序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组织。
第三,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还可以很好地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教师的权威让学生在课堂上很难与自身进行互动交流。而课堂提问就成为了师生对话的良好手段,教师通过提问能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师生的良好互动可以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高效学习有良好帮助。
第四,有助于获取反馈信息。提问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反馈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梳理,充分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组织,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回答问题的情况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找出原因,实现针对性的修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
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教材理论知识,更要指引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要注意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3]。所以,在课堂提问中保证问题的启发性是很重要的。而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还存在启发性不强的情况,教师设置的问题大多是以理论知识内容、记忆知识为主,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没有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降低对问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课堂提问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关注的表现形式,教师应该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问题,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范围相对比较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是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要么是学生自己举手回答,性格比较内向、课堂表现不太活跃的学生就不会参与到课堂提问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影响到学生综合发展。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还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说教师给学生留出的时间将会对学生的思考情况造成直接影响。而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教师给出学生问题后,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会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或者是直接给出学生答案[4]。教师虽然担心学生思考时间太长影响到教学进程,但是如果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很容易造成学生思考不充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利用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开展高效率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激活学生的自觉性,促进学生综合认知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问题应该在“精”而不在“多”,也就是说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及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问题来突出重难点。在一节课40 分钟内,教师应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出适量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同时,在问题设置上应该具备“全局意识”与“舍弃精神”,要找到合适的“问点”,确保学生能在问题思考中得到提升[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中需要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设置问题,借助问题突出教材重难点知识。
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经过之前的学习及自身的实际生活,对知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所以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现有认知入手,要立足于学生已经学到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已经获取的知识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依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上应该充分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找到适宜的问题点,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知识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设置问题,突出问题的新颖性、实践性,便于学生利用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看似理论性比较强,但是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在社会上有很多热点话题、热点事件都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相关,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事件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结合自身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解决,让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提问时要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可以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以此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与提问频率的合理性有很大关联,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提问频率进行控制,不能提出过多的问题,这样会对学生的正常思考及课堂学习带来影响,即便学生都回答了问题,也会产生疲惫心理,甚至会出现厌学情况[6]。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如果提问频率比较小,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思考,思维难以得到发展,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师生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为学生设置问题,并且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充足的候答时间,让学生可以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能随意说话,避免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依旧没有回答出来,教师则可以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问题都极具思考性,如果学生缺乏充足的思考时间,或者是由教师直接将答案说出来,不仅会对学生知识学习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引起学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今后成长。另外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留出停顿时间,让学生自己反思答案是否合理,并进行补充性说明,而教师也可以在停顿时间观察学生的反应,对学生实现针对性指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置问题时,还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全体学生身上,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认知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上。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学生已经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课堂提问又是师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在平常教学中充分借助课堂提问环节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向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提问,同时也要兼顾到其他学生的学习需求,要重视其他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感受,引导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三个等级,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应该兼顾到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三个层次,并且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基础性、常识性问题,教师可以向学困生提问;而对于难度比较高的问题则可以向中等生提问;对于综合性问题教师可以向优等生提问。教师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自身的关注,保证学生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应该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充分考虑,要坚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优化问题,保证提问的针对性,保证学生在处理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感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来精心设计问题,并且在课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问题。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整体教学节奏、教学环节进行,并且要兼顾学生本身的情绪、心理变化,保证课堂提问的有序进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还需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活动,通过良好的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性,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需要以鼓励性、表扬性评价为主,通过鼓励、表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拥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注意不能简单地用“不错、真棒、非常好”等词语进行描述,要具体说出学生答得好的地方,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或者是回答存在明显的错误,教师还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指出,不能直接批评。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回答中的不足对其进行启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能说出完整的答案。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提问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形成起到引领作用。在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提高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力度,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灵活地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宜的契机引出问题,以问题为启发,指引学生深层次、高效率地学习知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