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蕊蕊
(永靖县岘塬镇光辉小学,甘肃 永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理论知识和德育品质的共同发展,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班主任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性,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本文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单方面要求学生按照大人的逻辑思维去面对很多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思维意识的发展和判断能力的提高。所有的规则制度都由班主任自行制定,学生被动接受即可,根据规则来划分能做的事情和杜绝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待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只会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不配合教师的各项工作,导致班级管理出现问题。以上都是由班主任过于陈旧的管理观念造成的,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原始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对价值观和人格塑造起不到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极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专制的行为也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原始的班级管理中,通常是由班主任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以此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对学生而言,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平日里过于严格的要求使得学生不敢与教师亲近,课堂上更是说一不二,上课的流程和作业的安排等多个环节都是由教师一人决定,在这样紧张且僵持的环境下,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过于单一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会导致一些人在课上没有存在感,无法收获成就感和关注度。虽然在班会上教师会对大家的近期表现进行总结,但多数情况下是对好学生进行嘉奖,至于表现平平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忽视,收获不到成就感和自信心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影响他们日后的表现。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年龄的特殊性,身体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并且由于幼儿园时期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在班级管理中应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但是部分班主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对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管理,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概而论的方式并没有照顾到全班学生的情况,忽视了一部分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使得最后呈现的效果不够理想。此外,一些班主任并没有以身作则,自己上课经常迟到要学生等待,或是看到教室中有垃圾也置之不理,长此下去学生难以信服班主任,不配合班主任下发的各项任务,导致班级管理受到阻碍。
学校是由众多班级组成的,班级管理则成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行为举止对班级管理工作以及最终的呈现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启蒙时期,正是塑造人格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阶段,教师应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多元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小学管理工作中,要想达到理想的学生管理效果,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是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仔细观察学生课上的表现和课后休息时间的举动,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当前很多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平日里娇生惯养,父母和长辈较为溺爱,不让他们动手做任何事情,主要负责学习,在饮食和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自理能力较差,认为所有事情都有人替自己打理,延伸到学习中更是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过分依赖教师和家长使其丧失自我管理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若是强制要求学生打扫班级卫生,很容易激发叛逆心理,他们不仅不愿意动手实践,还会在心中增加对教师的厌恶情绪。
若想改善当前现状,教师可以调节劳动安排,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学校安排大扫除的时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小任务,并亲自参与进劳动中,和大家一起动手做清扫工作。这样既能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距离,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让学生对教师也有更多的认识。班级中经常会出现性格内向且不爱表达自己的学生,班主任要格外关注他们的变化,在课后将其叫到办公室详谈,以朋友的身份展开对话,询问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耐心疏导他的情绪,以过来人的身份描述自己的经验,告诉他团结同学的重要性。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对其生活中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有效保证班级管理的效率。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周边事物。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班级管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道德影响。对小学生而言,班主任在他们心中有较高的威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渗透德育。如每节课从不迟到,提前两分钟到达班级做准备工作;课后用完的粉笔头要自行扔到垃圾桶内,而不是等值日生前来打扫;洗完手要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在教室地板上看到垃圾及时弯腰捡起,让大家意识到班级环境离不开大家的共同维护,以此增强集体荣誉感。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如在考试前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可以规定考到90分以上的学生能够得到单独的奖励,每个人在课后都努力学习,在发布成绩后对达标的人给出物质鼓励,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已经处于青春发育前期,遇到问题时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给予大家更多的关爱,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以此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虽然小学生的年纪较小,还不具备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但是他们已经逐渐拥有民主意识,特别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认可,或者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以此凸显自身的价值所在。但是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已经习惯了独自一人掌控班级事务,没有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成长情况,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班规制度,明确指出某些行为是允许的,而某些事情是明令禁止的,要求学生被动按照要求去做就可以,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民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班主任应及时转变管理模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差异,让民主的理念渗透到规则的制定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决策权。班主任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在把控整体流程和走向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当下不满意的制度提出全新的建议,或是哪些可取的内容值得延续,共同制定全新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亲自设定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自觉遵守,甚至不用教师监督也会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大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实行一段时间后,教师再次举办班会,针对近期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以及通过实践发现制度中仍旧有不合理的地方,和学生共同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多样的手段来保证学生实施的效率,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基础,从而加强自觉性。
教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职责,而是需要学校和家长三方面共同努力。平日里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便是班主任和父母,因此,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就要进一步落实家校共育原则,让家长也参与到管理中,及时和他们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重大情况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到位。同时,也要向家长询问学生在家中的行为,如是否按时复习知识、认真且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心理情绪上的起伏等。通过日常了解有效帮助班主任完善班级管理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家校共育。同样,班主任也应及时与其他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喜欢数学,便会在课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活动,但是存在偏科的现象,在英语课上经常睡觉,或是与同桌做小动作,要不就是做数学相关的习题。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类似的问题要第一时间与任课教师沟通,掌握情况,而后将其叫到办公室详谈,介绍英语的重要性,让他知道任何一门科目都不能懈怠。在与家长和任课教师的密切联系中有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为高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不仅体现在深入了解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尊重学生意见以及加强多方联系这四个方面,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教师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