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向阳
以问题为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微探
邓向阳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第二中学,甘肃陇南742509)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在初中教育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总结出课程知识的一般性学习规律,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程中,众多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问题导向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初中数学课程中问题导向教学的有效应用,旨在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问题导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解决数学问题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高质量的数学课程需要教师构建相应的数学课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在鼓励学生开展数学猜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课程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难度。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众多教师对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课程创新十分关注。
在问题导向教学下,学生要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分析,掌握好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在探讨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般性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思维,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有效的总结。其中,提出问题是问题导向教学的核心。由于现阶段众多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活跃,课堂参与程度较低,那么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解题思路的学生是很少的。而且严肃的数学课堂氛围导致学生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基本上就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课程学习成效有限。同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路径也有了极大的拓展,学习内容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那么初中数学课程教师要顺应时代变革,仔细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并依据课程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上的差异性,如果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相符合,就会导致数学基础不足的学生学习进度缓慢,对课程内容理解程度有限。那么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推动学生探究问题任务,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主探究和交流解决数学课程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发展,在掌握好学生学习短板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而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是落实“因材施教”的重要方式。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众多初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物质条件上相对充裕,并且家长对其关爱程度也相对较高。那么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再加上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活动,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在学校生活中迁就别人,与别人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互助精神。学生要想得到问题的答案,获取更多的课程知识,就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了解小组成员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并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学习短板,从而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此外,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养成努力拼搏、克服困难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闭门造车”是难以取得进步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班级内的学生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良师益友。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程中,众多学生由于自身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都认为同学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这就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数学学习技巧,有问题也不会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成了信息孤岛,个人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得不到有效的交流与提升。但是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就能够在共同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并彼此分享,从而养成互相帮助、交流学习的好习惯,实现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众多数学课程教师一般都会选择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初中数学课程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如果教师在设计课程问题的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那么教学进度就难以正常进行,而且教师大多会选择性地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选择性地使用课程教学方式意味着学生的分组具有随意性,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前后桌小组学习。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习小组在问题探究能力上有所不同,数学问题合作探究教学的质量有限。
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效掌握课程内容。但是在当前的数学课程中,很多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营”,每个学生都按照个人的学习方法查阅不同的课程资料,探究相应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探究的数学知识就会有重叠或者遗漏,导致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难以发挥其主要成效。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正负数”的相关课程知识时,大多教师会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生活中有哪些正、负数”这一问题,但是如果对学生的分工不明确,学生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导致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质量不足。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科学、合理的问题内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在前一堂课程中就为学生安排好下一节课程的预习内容,那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就能够对数学课程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奠定课程知识学习基础。此外,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发现自身的数学学习问题,带着问题开展知识学习活动就能够形成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此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升数学课程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课程教学成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问题内容的设计要具备教学意义。其次,教师创设的问题内容要具备实质性,内容不能够让学生觉得含糊不清。第三,教师创设的课程问题要与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相符合。第四,教师创设的问题内容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推理能力。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平面几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多块不同的图形纸板,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角形的纸板,应用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数学课程问题形成更直观的理解,学习成效也会更好。
数学课程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课程难度、需要学生解决不同课程问题才能够推理出正确答案的情境。合理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形成数学学习问题的起点。教师在教授数学新课的过程中,要以课程问题为主要依据,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了解所学课程知识;其次是特定的课程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知识的积极性,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数学思维。最后,问题情境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合作的效率,那么数学问题情境要提出明确的、具有意义的课程任务,保证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导向。
从数学课程问题目的性的角度来看,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服务于后续的课程教学活动,立足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数学课程内容,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集中个人注意力,在感知情境的过程中对课堂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与认知,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更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比如,笔者在教学“基础代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课堂问题:
1.现在班级要组织大家为贫困地区学生捐款,咱们班有50名学生,大家捐款的总数为A元,那么平均每人的捐款数额为多少?
2.现已知我校花坛的长为X米,宽为Y米,那么花坛的面积为多少?
3.学校周边的旅游纪念馆门票的票价为成人50元,学生半价,那么周末有B名成人和C名学生游览纪念馆,则游览费用一共为多少元?
4.请你观察上述问题,这些公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数学公式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的内容都是针对基础代数知识的内容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列算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代数的概念及主要形式形成初步的认知,为学生以后的课程知识学习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
推动问题导向教学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根据相关研究指出,问题导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所以问题导向教学成为当前数学课程创新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渐进的难度性。首先,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难度要立足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能直接为学生抛出难度最大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问题设计也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对答案一目了然,缺乏必要的探究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课程问题难度要适中,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在设置课堂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组织学生求解的过程中对学生适当进行问题的引导与提升,推动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产生学习动力,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在设计课程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从数学问题情境启发性的角度来看,数学问题情境要符合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利用既定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这需要课程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前提下,创设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数学问题情境更加具有挑战性,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课程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的课程问题:
1.通过数格子的形式确定正方形A、B、C、的面积。
2.请分别用AS、BS和CS表示正方形A、B、C的面积,并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3.请指出这三个正方形公式是如何得来的?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通过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数学课程问题,逐步启发学生探究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教学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拓展训练活动,重点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那么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活动之后,在设计课堂习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主要的数学短板设计课后训练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图形证明类”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课程知识内容能够以直观的图形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按照既定的小组划分形式,组织不同的小组探究课程知识内容。由于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已经形成了基础的掌握,对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性质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这虽然为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问题活动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难以理解。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图形证明知识的过程中,要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为直角,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会变成什么形状?”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之后,应用到平面几何题目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数学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法成为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与理论化课程教学模式有着十分大的区别。推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有效融合,是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对此,数学教师要对问题导向教学形成充分的认知,并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创新课程问题设计,构建课程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1] 张文礼.促进初中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3):48-49.
[2] 韩冰.核心素养视角下问题导学法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1(21):35-36.
[3] 田爱芝.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1(17):171-172.
[4] 马建强.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137-138.
[5] 兰院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14):121-122.
G622.0
A
1002-7661(2022)30-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