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中践行“尊重儿童”的教育理念

2022-12-22 23:40:52黄励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需求幼儿教育

黄励

[摘 要] 教师和幼儿在人格权益等方面是平等的,而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幼之间又是不平等的,“尊重儿童”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对儿童的信任,可以给儿童带来积极的影响。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分析如何了解儿童被尊重的需求、倾听儿童的心声,得出结论:当今幼儿教育中需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支持儿童,也只有被尊重的儿童才能懂得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文章提出不能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适应甚至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尊重儿童;需求

早在数十年以前,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便指出:“儿童期不仅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有他本身的社会价值,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身为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老先生的真知灼见更让大家明白:儿童与成人相比,其价值意义是等值的,而儿童的人格尊严同样也应该受到尊重和呵护。如何把精神落实到实践中,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特别是把儿童看成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个体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行走在幼教路上,不难看出,尊重儿童,就必须了解儿童、相信儿童,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了解儿童被尊重的需求

陈鹤琴先生提倡“对于儿童的人格,还是要绝对的尊重才是” 。教师和幼儿在人格权益等方面是平等的。因此,我们要正视儿童的尊严、兴趣、需要、能力、性格等,并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幼之间又是不平等的,因为教师的知识能力、活动范围、地位作用都不同于儿童,所以,要创造一个爱而不溺、教而不灌、导而不放、管而不僵、互相尊重、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来满足每个儿童被尊重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让儿童获得被尊重的体验。只有被尊重的儿童才能懂得自尊,学会尊重他人。而被尊重的体验,在幼儿园则直接来自教师对儿童的态度,来自教师的一言一行。现今的教育提倡一种师幼积极互动的探索过程,而真正能激发儿童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是轻松自如、自主愉悦的和谐环境。因为儿童年龄虽小,但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最不愿意教师当众揭穿他们,也不愿意教师把他们的小秘密到处张扬,更不喜欢教师将自身的过错和尴尬转嫁给他们,把他们当“替罪羊”或“挡箭牌”。其实儿童希望和教师建立融洽的关系,愿意教师关注他们,愿意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由此可见,教师要细心呵护他们的独立想法,多多激励他们的自主创造,并正确看待他们“标新立异”的做法,使每个儿童都能在自信尊重、独立向上的氛围里茁壮成长,使每个儿童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重视,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如而又温馨友爱的氛围,使他们渴望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去尝试、去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提升自信、增强成就感。平时教师在选择小帮手时,总是习惯于看到那些能力强、聪明的儿童,而那些调皮或腼腆的儿童有时总会在无意中被忽略,这不禁让人深刻反思:教师不应该忽略那些相对调皮或腼腆的儿童的需求,应该关照全体儿童才是。教师可以借助晨间谈话等机会和孩子们展开讨论“谁当过值日生”“怎样才能当上值日生”,鼓励调皮或腼腆的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发现每个儿童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引导他们勇敢去尝试,让那些调皮或腼腆的儿童也获得被尊重和参与实践的机会。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方法,尊重每一个儿童的需求,满足他们被尊重和关注的愿望,才能真正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相信儿童的能力

“要教育好儿童,首先要尊重儿童”,这一点已是共识。但在实际中,以儿童为本位,切实做到时时事事关心儿童、心中悦纳儿童却绝非易事,因为它是建立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是不断实践总结,慢慢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教育行为。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似乎习惯了给儿童布置好一切,未完全考虑材料、环境对儿童学习的支持和儿童自身学习的潜力与能力的发挥,剥夺了儿童自由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未真正落实“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主体”。诚然,儿童正处于成长期,能力弱于成人,但用这种“指导”来影响儿童,不仅干扰了儿童的自我评价,给儿童以消极的自我暗示,还抑制了儿童的积极性,剥夺了儿童探索尝试、自我获得经验的机会。现代教育思想已经指出这种教学手段的低效和负面,它不仅违反了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而且是不信任儿童潜力的体现,同时易形成儿童逆反、害怕等不良的心态。教师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能力,就必须信任儿童的潜力和发展,允许儿童自我判断、自主探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儿童出错的权利,让儿童能自己探索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长。

理智的做法是“少一点替代,让他们多一点自主”。例如,用完点心后的垃圾桶里装满了纸杯和纸巾,还散落到了四周,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现场开展谈话活动,鼓励儿童合作商议,来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让儿童迅速地理解并参与,这就需要教师的导入智慧。教师可以借助儿童泛灵性心理用“垃圾都‘跳到垃圾桶外边,怎么办呢?”来引发儿童探究思考,相互交流,献计献策。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儿童积极探究的欲望,儿童在实践探究后得出“把纸巾揉成一个个小团,把纸杯捏扁、再捏扁后丢进垃圾桶”的办法最为有效。由此可见,儿童可以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无定法,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引导儿童,能否为儿童创造一个探讨实践、尝试解决的机会。

三、倾听儿童的心声

陈鹤琴先生指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不能把儿童当作一个浓缩版的“小大人”;不能将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儿童,摧残儿童特有的天真,剥夺儿童所享有的自主權。他们的性格特征是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不去倾听儿童的心声,武断地用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评价儿童的言行,那将无法走进儿童内心的秘密花园,也无法让儿童对教师敞开心扉。曾经有这么一个案例,在美术活动中,一个孩子画的爸爸与众不同,她作品中的爸爸嘴角四周长满了小黑斑,脸颊上还有个夸张的大黑点。在成人眼里,这张作品不会得到赞美,而执教老师并没有断然评价,而是蹲下来微笑着询问孩子才了解“她的爸爸脸颊上有颗大黑痣,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剃胡须,所以胡子长得又黑又浓……”,这幅作品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所以,尊重儿童就要蹲下来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进入他们的童心世界,他们才会有大胆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会收获诸多精彩。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表现,遵循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也与课程游戏化精神相一致。

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但尊重儿童也不是一味地迁就、盲从,教师在尊重了解儿童、相信支持儿童,观察并走近他们的生活,不能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适应甚至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让儿童徜徉在金色童年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那么,促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发展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猜你喜欢
需求幼儿教育
产后访视服务质量与需求调查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9:40:42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27:58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7:48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模仿故事角色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34:00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32:11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20:16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