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璐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2年2月,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约5.2万人。师生比从1∶205到1∶171大幅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丰硕。辅导员制度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日益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还负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队伍是推进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队伍,在身份上,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近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也着力解决发展难题,提高素质能力,加强示范引领,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工作任务重、人员积极性不高、薪酬待遇较差、职业困扰过多等诸多问题。如何对辅导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努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能力和水平,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激励机制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途径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创新与管理措施进行应用,以促使民办高校激励机制创新与管理工作得到进步,同时实现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
民办高校开展激励机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转变思想观念,从多个方面提高对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辅导员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提高人员的现代人力资本意识,保证充分认识其实施的重要性,在进行投资战略设施时,应加深对人类资本的重视并强化针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促使激励机制创新人力成本、资本发展以及人才竞争战略得以实现,促使民办高校内部能够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激励上把握正确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相结合等原则,通过改进和健全管理制度等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管理,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长效激励,构建并完善具有持续力的辅导员激励机制。
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加入,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合理可行的激励机制。完善民办院校辅导员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
高校辅导员作为走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与学生最亲近的人,是高校学生价值引导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支撑。高校辅导员责任重大,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建立一支政治坚强、信念坚定、素质高、标准高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明确辅导员在民办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只有营造尊重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对辅导员工作的正确认识,才能在社会支持层面走得更远,更上一层楼。民办高校各部门也应合作,共同制订长期辅导员队伍建设计划。加大对他们在科研、职称、岗位晋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安心地投入辅导员工作中。
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中,激励机制战略规划系统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为民办高校需求与供给做出相应的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工作,其主要应用于以经营目标为基础,对优秀人才进行核查等,同时对人才的使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可能需要的人才资源进行预测,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匹配,以保证供需能够持续处于平衡的状态。
这个基于互联网的招聘管理平台旨在帮助人事部门更有效地吸引、识别、筛选和聘用外部人才。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系统包括招聘的各种管理功能模块,整合多渠道的招聘信息,民办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发展潜力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劳动技能测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辅导员的能力进行检测,针对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职务设计工作以及职务规范工作。
在实施激励机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切实开放辅导员绩效考评系统,辅导员资格和能力的确认,晋升、奖励与降级的处理以及薪酬的确定和发放等,每一项相关指标均进行开放,从而保证针对辅导员所开展的考核评价过程公平、科学、合理,以保证辅导员能够对其岗位完全胜任。
实践研究显示,开展辅导员教育训练工作,属于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有利于促使辅导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培训和态度培训。二是需要促进队伍建设,主要是既加强内部训练,又加强外部培训机构的建设。三是开展在职培训、工作模拟训练等,以促使培训的效果得到提升,从而切实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素质。
薪酬调整是在高校战略调整过程中利益的再分配,是薪酬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但恰恰是被高校忽视的一项工作。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薪酬水平的变化趋势、学校管理模式的调整对现行薪酬体系进行调整;应适当根据市场薪酬水平的变化、个人能力、个人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薪酬水平的调整。让薪酬动起来,可以有效吸引和保留人才,实现民办高校薪酬的个体公平,进而有效激励员工。一直以来,能够对人才进行吸引并促使其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均为公平、公正且规范的激励机制,将这一机制应用于民办高校激励机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中应包括工资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并给予员工持股年底分红处理。从事业、感情以及利益三个方面提升员工对民办高校的忠诚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发展壮大。民办高校要从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实现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间的良性循环,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保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民办高校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民办高校的本质是企业,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优化属于新的管理方式,侧重于为人员流转体系“瘦身”,基于人才结构理论通过定量定性研究确保人才岗位化、项目化、战略化调配效果较优,通过人才结构合理组合帮助企业创造更高效益。民办高校需要重视经济市场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为此民办高校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以此在管理过程中实现民办高校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这一点尤为体现在民办高校成本管理和决策管理中。基于上述经济形势和民办高校管理需求分析,可以意识到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必要性,这表明民办高校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尽量营造积极和谐的管理氛围。这样激励机制创新工作能够为民办高校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民办高校管理高素质人才结构,提高民办高校的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民办高校聘用人员能否有效完成激励机制创新,以及能否提升激励机制创新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基于此,为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在提升竞争力中的作用,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发展激励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改变传统的高素质人才管理理念,加强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首先,民办高校需要结合国家对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建设的指导、改善激励机制创新水平的现状,满足运营与管理民办高校管理需求和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在改进和创新的同时,增加竞争力在财务预算和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民办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提升竞争力,将激励机制创新的内容渗透到民办高校生产决策、生产控制、生产评价的全过程中,从而降低高校的运营成本,规避财产风险。三是民办高校要把提升竞争力纳入战略发展体系中,结合战略目标调整激励机制创新水平提升模式,保证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民办高校需要完善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完成提升竞争力人员培养和考核工作,确保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满足民办高校实际需求,同时还能为开展激励机制创新工作、人事部门开展招聘工作提供参考标准。人才的发展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民办高校管理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为其奠定战略性发展基础。民办高校可以采取健全管理高素质人才结构、加大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巧用激励措施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完善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等方式,使管理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承认与认可,真正激发人才的潜能与创造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大辅导员日常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攻读与学生工作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设立辅导员科学研究和学习研修的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在高校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是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心理管理。根据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理当建立重质量的选拔机制,重标准、重质量的培养机制,重要求、重结果的管理机制,重层次、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心理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并对职业心理咨询中健康指导的应用策略进行综合研究。结合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将研究内容总结为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专业性引导、开展相关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可归纳如下:
心理健康引导成功的重点是团体指导者。充分掌握和娴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方法。民办高校还需要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的队伍中。领导层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保证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团队的工作质量,从而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民办高校辅导员保持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状态,进而改善民办高校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存在的焦虑心态。
开展相关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在心理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多创建真实社会环境,模拟现实生活。民办高校辅导员通过参与活动,能克服自身不良心理、情绪,能及时发现和改善自身所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减小压力,使自己学会宽容,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民办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学等知识,可改善日常生活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家吉拉尔德·科瑞曾指出:在进行团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需要以人员为根本,促进其与其他人展开积极的沟通交流。成员的行为是每位成员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如果在团体中行为发生了变化,就说明他在团体中可以发掘并且识别出自身的一些不适合的行为,后期的这类改变也很容易延展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因此,对现实生活进行模拟,可促进人员更好地参与到生活活动中,并进行不断巩固,而且具有长期的效果。民办高校应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全面研究,明确当下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进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需制订科学的解决方案,实现我国高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社会整体应当加大对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实现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心态稳定性的有效保持。教育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应明确开展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保持方法的宣传力度,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整体地位,实现尊师重教风气在学校的有效弘扬,在保证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实现社会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责任的共同承担,进而有效降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程度。同时学校在开展招生工作的过程中,应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明确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责任,而且是高校学生家庭的责任,在开展高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家长应与民办高校辅导员共同承担高校学生的教育责任。同时高校应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引导座谈会,引导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相互之间的工作心得交流,进而实现工作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的逐步解决,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有效缓解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进程中所存在的心理焦虑问题。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人员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人员,需要其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为辅导员提供学习机会,可以为辅导员创建平等、民主和互相帮助的环境,以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给予辅导员帮助,确定辅导员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改进措施,提高对辅导员的心理保护。高校领导要重视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将心理干预放到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将各项工作进行积极调配和安排,给予民办高校辅导员有效的心理辅导。高校应开展民办高校辅导员沟通交流活动,民办高校辅导员通过参与活动,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好的效果。高校应引导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调节,在工作开展进程中建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之努力,进而可以实现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的积极性的有效保持,为辅导员自身稳定的职业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并且提供较强的推动力。高校应明确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进程中的需求,为辅导员创造更多培训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使辅导员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实现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辅导员在工作上的成功,也可以实现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进程中的心理健康程度的有效提升,实现以人为本理念在辅导员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开展进程中的真正有效发挥。开展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全面探索,可以全面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
虽然说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不顺利,而激励机制是推动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有必要对激励机制创新与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坚持激励机制是第一资源的现代化激励机制管理观念,促进激励机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并加强创新管理,提高人员满意度,强化人力成本的投资力度,以促使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能够在民办高校中得到良好发挥。大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日之功,更加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引导和帮助。当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意识到自己所站的是一个广阔的平台,是一个富有意义、大有可为的舞台,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时,他们便能与大学生一起,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以青春之热血,写青春之人生,奏响美丽动人的教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