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2-12-21 13:59温赛男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逐渐成为舆论生长的新阵地,而作为网络用户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主体。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网络舆论涉及的信息过于庞杂,严重冲击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影响。研究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网络舆论基本内涵和高校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要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提高教育者的引导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等对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重任,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0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研团队建设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JDSZK017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有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舆论有了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较之传统舆论,网络舆论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上有着显著优势。

但是,网络舆论环境复杂难控,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相互交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基于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厘清网络舆论的基本内涵,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特点,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网络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

一、网络舆论的基本内涵

舆论在舆论学里被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露看法,反映多数人达成的集合观念和共同意见[3]。舆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作为反映社会公众意识、推测社会发展动态的重要考量依据。目前学术界还未对网络舆论的定义作出统一说明,但由于网络舆论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普及而产生的,因此网络舆论可以解释为社会公众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热点问题或者焦点事件,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最后公众对问题或事件形成的总体态度倾向和意见的总括。

舆论对社会发展及相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则会加速放大这种影响。传统舆论主体在对某一社会事件公开发表意见时,会尽量避免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使社会舆论冲突得到一定的缓和,但网络的隐匿性使网络发展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发酵地和反应场,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积极与消极成分。

高校学生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影响下,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呈现较大差异化特征,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思想价值引领,是高校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二、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汇集着海量信息的网络舆论为教育者获取全新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提供了便利,教育者从网络舆论中产生教学启发后,再以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反馈给学生。但当前我国网络环境整体上比较复杂难控,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很容易被网络舆论中的负面内容侵蚀,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对其思想价值的引领。

以中国男篮为例,其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却因代言某国外运动品牌被网友们内涵为“贵族男孩”,并对他们施以网络暴力。对赛场上的表现大家发出的都是夸赞的声音,但随着代言信息的宣布,网络舆论立马发生两极反转,而这种舆论大反转需要教育者加强重视。再例如2022年重庆北碚的山火事件,年轻摩托骑手、牧马人车队、志愿者们不畏艰险与消防战士一起扑灭山火的英勇事迹在各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激发了网友们的“英雄气”,掀起了一股团结协作、凝心聚力的舆论力量。

许多这样引发关注的舆论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将这些素材通过一定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让枯燥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贴近学生实际。

2.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大学生对网络接受程度高,除了大学生自身具备即时接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外,还因为网络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的特点。大学生群体也因此更活跃在网络舆论中,更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展示真实的自己。而现实生活由于存在各种有形无形的管束,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可能会引发一些不愉快的体验,大学生往往会把个人真实思想有选择地隐匿起来,减少表达或屈从别人的态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增加了难度。

网络空间中没有现实生活这么多的束缚,它的隐匿性特征给予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真实一面的自由,使大学生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的轻松感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網络舆论接触到大学生的真实一面,挖掘他们高度关注且感兴趣的问题,分析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表达的信息,以把握他们真实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引领,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等教育实际成效。

3.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平台

依托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迅速发展与更新,网络平台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QQ、微信、新浪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平台是当今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学生是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是新媒体的“常驻军”,普遍倾向于通过网络途径处理与传播信息。

因此,高校应有效利用这些受欢迎的网络平台,将其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例如,高校可在各网络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吸引学生关注,将社会主流思想以符合学生喜好的方式广泛传播,加强对学生网络舆论的价值引领,稳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

此外,高校可以在后台接收到学生的信息反馈,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这些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用符合学生“口味”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

(二)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增加了高校学生群体价值观的培育难度

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使不同意识形态共同存在于网络舆论的大环境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也因此活跃在我国网络舆论中,使得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倾向。“表面上网络舆论是网民对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发表的看法,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同团体的利益追求,更是网民们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展现。”[4]高校学生尚不具备透过社会舆论现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也未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且普遍存在盲目求异和从众的特点,所以一些带有错误价值倾向的网络舆论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影响。

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网络平台搅乱我国网络舆论环境,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起袭击,并有针对性地向我国大学生群体渗透其价值观,严重侵蚀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多元价值的网络舆论环境给我国大学生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增加了难度,如此放任下去,会置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于不利境地。

2.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信息化时代来临前,教师是教育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学生获得学习资源大多通过老师。但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逐渐发展为拥有海量信息的资源库,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可通过网络渠道轻松获取学习资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单方面的信息输出。再加上大学生自主性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特别是网络舆论信息。

相较于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这些反映社会“流行趋势”的网络舆论信息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潜移默化产生影响。此外,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大多存在网络流行语言表达能力和网络舆情分析能力不突出等问题,与学生之间缺乏共同语言,难以进行高效的双向沟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达到网络舆论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认同度。高校教师丢失了一部分教育主动权,实际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3.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要求

打造一个稳定的教育环境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尤其是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易变与难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稳定进行。当前,一些网络用户为了经济收益利用各种手段搏“眼球”、抢“热度”,在网络平台发布一些极端言行来博取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传递出一种消极的情绪和人生态度。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主体,还未具备正确辨别、认识网络舆论的能力,因此他们会跟风传播一些偏激、错误的网络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未来得及作出反应,这些负面舆论信息就已经在校园中传播开来,给原本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如果不迅速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将给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这对高校重视积极的网络舆论引导、加大网络舆论监管力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网络舆论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丰富并持续增加,客观上要求不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彰显其时代性。一方面,应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前高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一部分高校还没有给学生安排特定的媒介素养课程。因此高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介应用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群体辨识网络舆论信息的能力,帮助其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正确认识和使用好各种传播媒介,规避不良信息影响。另外,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法治课堂、网络经典案例等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严格约束、规范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价值观。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心理教育,预防不良网络舆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关于网络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沙龙会议,制作网络心理教育短视频投放在自媒体平台上,以增强学生对负面舆论信息的“免疫力”。

(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的引导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传播知识、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是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引路人”。新形势下,网络舆论不仅给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而且对其教育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能运用相关思想政治理论分析与解释学生对网络舆论产生的思想困惑,并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透彻,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把握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充分了解学生网络需求的基础上,加入适合学生群体的新鲜素材,巧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出众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网络舆论发酵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辨识、参与舆论。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舆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并随着其扩散程度的增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导致校园里出现部分学生正能量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发表错误言论等负面问题。

基于此,高校必须有效管控校园网络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首先,高校应打造好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高校依托新媒体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新阵地。高校可以设立校园特色新媒体互动中心,打造校园资讯与热点新闻的专属交流通道,增进师生的网络话语交流互动,及时回应学生有困惑的网络舆论问题,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引领。

其次,高校应组建专业的网络舆论管控队伍。一支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舆论管控队伍,不仅可以全方位实时监管校园舆论,还可以在网络舆论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干预手段,抢占校园舆论主导权,避免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扩散。

最后,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以学生舆论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基础,运用新媒体手段宣传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不给负面网络舆论信息留“余地”。

四、结语

高校学生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主体,因此,加强复杂网舆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职责与重任。高校應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积极应对其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

[2] 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3):10-11.

[3] 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3.

[4] 阎高程,高国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网络舆情的价值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7-40.

作者简介 温赛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