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统编语文教材是最基本、最基础的教学用书,指引着教学方向。实践表明,只有对统编语文教材有较透彻的研究,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那么,如何用好统编语文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
第一,知晓统编教材变化,找准立德树人依托。
统编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有很多变化,如果对其变化知之不深,研究不够,就会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那么,统编语文教材有哪些变化呢?
1.从编写初衷来看,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以学习任务群为路径,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新课程改革与统编语文教材都指向同一目标,即回答“语文课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完成角色转变,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2.从课文选择来看,都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精心选择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从呈现方式来看,课文以主题聚合、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也更加贴近真实的阅读情境。
4.从变化内容来看,加入了整本书阅读单元,如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是读《红楼梦》,设计意图是以阅读为核心,以任务为引领,但更多指向建构经验,养成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第二,挖掘统编教材内涵,营造立德树人氛围。
1.树立全局观。
统编语文教材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这种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结构化、情境化程度很高,较难驾驭。各单元文本在单元人文主题和大概念的统领下,各有侧重,互为照应,教读和自读相结合,从感知到理解到应用再到深度学习,衔接自然而稳妥,学生易于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全局观,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某一文本上,而要聚焦在学习任务群上。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体验情境,自己整合资源。
2.兼顾人文和能力两个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的大单元设计,是“人文主题、学习情境”与“学科大概念、关键能力”双线并行,它可以超越特定单元范围进行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对学生自身而言,不仅能提升个人语文素养与能力技巧,全面砥砺其道德品行,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格,营造立德树人的氛围。
3.聚焦大概念。
通过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对单元学习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聚焦大概念。大概念统领下的语文学习,不是就单篇讲单篇,也不能无视篇章的独立性,篇章的独立性与单元的整体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做好平衡处理。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之道”是这个单元大的学习情境,有了这大情境,六篇课文及其他学习材料才得以聚合起来,才能有学习材料之间的比较、分析、综合与迁移。学生学习了整个单元,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在后面的学习中进行沉淀与提升,升华为素养与能力。
4.注重提升整合与实践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注重提升整合与实践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应着眼于在文化素养、能力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运用。统编语文教材注重学生在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的引导,在训练和实践中提炼答题技巧,在模拟考试中强化心理素质,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第三,研究统编教材策略,实现立德树人任务。
1.聚焦语文学科素养,教学设计突出情境化。
首先,在作文教学方面,让立德树人落地。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不停于表面,不在材料所给的平面徘徊,而要深入分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受。
本文题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宏大的社会议题,又切合每一位考生的实际,“跨越、再跨越”这一主题,既暗合“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主题,也体现了激励人锐意进取、追求永不停止的时代精神。信息量十足,选择面广泛,重视家国情怀,强调使命担当,立足考生实际,鼓励逻辑思辨,这些是本题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突出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感受“体育的荣光、国力的发展、个人的进步”这三个跨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跨越”作为历史,卓越的成就已经宣告完成使命,“再跨越”则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追求。如何在“跨越”的基础上实现“再跨越”?是简单的“一如既往”,还是寻求新的突破?“再跨越”和发展是不是一个概念?“再跨越”和坚持是否矛盾?“再跨越”需要我们怎么做?个人的“再跨越”和家国有什么联系?作文的亮点更应该体现于在特定情境下对“再跨越”的分析上。
其次,在语言运用题中,让立德树人落地。语言运用题主要考查词语运用、语段衔接、语病修改等能力,但这一题并非孤立、简单、直接展开,而是被设置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之中,语言运用题的情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承载着国学中的智慧与思想,对学生未来的人生、人格与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这一题需要学生结合人生体验进行理解,推动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落地,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落实实践应用活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多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永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不竭源泉,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教学中心,还要适当地开展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取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把教学的空间拓宽。可以说,现实生活为训练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内化学生基本语文素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时可以借助学校现有的条件、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报纸可以读,新闻可以看,一切有益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当作我们学习的素材。还可以走出校门,对世界大事、社会焦点、身边变迁进行广泛深刻的讨论。我们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积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时评精粹,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让统编语文教材的理念落地,进而推动立德树人落地。
其次,让学生自己参与社会生活。
教学中,可以用整本书阅读或调查中“对人真诚、讲诚信、讲原则”的文化思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用整本书阅读或调查中“宠辱不惊”的文化思想,来培养学生处变不惊的心态。具体到高考模拟考试中,助力考生稳定自己的心态,历练自己的信心,最终成长为对人有礼节,对事明是非,对己有信心的新时代青年。例如,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乡土”,通过调查,动笔写自己所生活的乡土,然后再与文本进行对比。这种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这样也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
再次,在课堂上训练表达能力。
比如课前安排学生演讲并及时点评,锻炼其公开发言的胆量,锻炼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其演讲稿的写作能力,训練其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些实用性训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还可以通过对统编语文教材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把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审美情趣不粗、不俗;做到心灵美好,乐观、豁达;做到表达得体,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3.加大阅读量,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海量的阅读可以强化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阅读内容涉及广泛,篇幅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都指向考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我们可以在限定时间内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训练对关键信息精准提炼的能力,训练其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进行信息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变观念,转换角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统编语文教材的改变,首先要求观念的改变,角色的转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一听课就懂,一做题就不会”的现状,我们可以把学习分为三个过程,即“学了,会了,用了”,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避免学生的“假明白”现象,而要做到真的会,真的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认为自己讲了,就是学生学了,自己讲深讲透了,就是学生学清悟透了。无论是写作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要把所有要求落到实处,让语文课堂真正回到“学语习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统编语文教材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要沉下心来研究教材的变化,然后深入挖掘其内涵,最后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让其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是挑战,更是机遇,应该勇于面对挑战,准确抓住机遇,深入研究,全力以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高级中学古塔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