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玲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审美情趣,而且还渗透到人们日常行为以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的情感、性格、行为习惯,以及对社会建设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高度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给予语文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强大动力。地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对于当地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桃源是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闻名遐迩的“人间仙境”桃花源演绎了无数神秘的故事,让世人无比向往。桃源又是革命老区,有着众多的红色资源,这些都可以开发利用为高质量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融入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桃源地域文化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桃花源文化,用精美的画面、动听的乐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地域文化所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相关知识内容和文化背景。在教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三峡》等写景美文时,可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融入知识内容的分析讲解过程
在学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一文时,可融入与桃花源有关的人物故事或神话传说,如“桃花溪的故事”“空心杉的来历”“古秦仙乐”“千丘田”“遇仙桥”等,还有《搜神后记》中的“韶舞”“穴中人世”,《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黄原”“洛下洞穴”等,利用这些传说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融入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与延伸相关知识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桃花源的文化内涵。
三、融入综合性学习与“活动·探究”学习过程
桃源地域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往往是通过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展现的,如新闻采访、调查报告、创作广告、写导游词、撰写解说词等。这些任务常常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性和研究性学习,集中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能在学习反馈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多项研究项目。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时,我们可融入介绍桃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的桃源刺绣是民俗生活“活的教科书”,反映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它的传统刺绣针法体系孕育了“湘绣”,因而被誉为“湘绣之魂”“湘绣之母”,由于地域特征极强,艺术价值极高,已成为绣中精品。桃源木雕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桃源工”流派特征,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郑家驿镇和学校附近的刺绣、木雕传承基地进行采访、参观、调研,让学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动手体验刺绣、木雕等工艺。还开展了以“桃源历史沿革”“桃源历史文化名人”等为主题的活动,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桃源历史和文化渊源,并通过开展“搜集与桃源有关的古诗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桃源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鉴赏能力。
四、融入作文教学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桃源文化遗迹的独特之美,山水人文景观的诗情画意之美,桃源民俗的独特之美,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描绘桃源的点点滴滴,并在自己的作文中体现出桃源的风土人情。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第二單元人物传记,第五单元说明文写作和口语交际等都可融入桃源地方文化资源。
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有助于桃源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入,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可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桃源文化介绍,利用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创设情境,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还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其语文能力和素养。
此外,也可以通过团队活动、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文化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多种活动进行桃源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地域文化不仅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抓手。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地域文化资源,促使青少年从课堂内融情于课堂外,对当地文化产生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桃源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能促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联动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当地地域文化资源的探究,当地的风俗、历史文化、古迹遗产、风景名胜等都是珍贵的学习资源,有利于课堂激趣,将文本与现实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对优秀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市桃源县文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