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林
在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从强调受教育者拥有知识本身,转而重视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运用知识。这一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必将引起我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和探讨。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课题。笔者就近年来在小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对有关问题的初步探索,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略陈浅见。
一、崇尚知识的习惯
未来,人类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将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崇尚知识、追求知识的观念必须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学生人格塑造雏形期的小学阶段,着力于这一观念的培养尤其重要。然而,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想、生活观念不仅冲击着每一个成年人,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少年儿童,且往往比正面教育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教育者必须正视这一根本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对拥有知识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素质教育旨在把“教育”这一单向活动变成“教”与“学”结合的双向活动,更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因此,学生渴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便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深刻揭示了这一规律。几乎每个孩子从小都会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特别感兴趣,并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沉醉其中。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追求知识上来,从而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三、勤于思考的习惯
傳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在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被动吸收和现成结论的接受,而缺乏自主思考。这种教育方式极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难以达到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小学素质教育阶段,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全面观察的习惯
观察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是一切研究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培养小学生多角度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比如,我们让学生观察某种花,不仅要观察这种花的颜色、气味、大小、开花的时间等花本身的特性,还要让他们观察这种花生长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全面地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训练后,最终将形成一种系统研究事物的能力,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
五、勤于动手的习惯
培养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智商也会越来越高。经常动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比如说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先思考问题,然后动手实践,最后解决困难,学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以后遇到困难,他也会按照这个步骤来解决,不会感到茫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
六、勇于创新的习惯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指导学生富有挑战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学校在开展的各类活动的设计指导中应重视此项内容。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学校工作要“形散神聚”,最终归结到“养成”,因为一切素质均是某种能力,一切能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
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南门坝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