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态MRI扫描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对比研究

2022-12-20 12:59陈道敏池晨晨
黑龙江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肌层模态内膜

陈道敏,池晨晨

河南省省立医院妇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子宫内膜癌多发于绝经后妇女,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高趋势,属妇科恶性病变,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多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可通过良性病变发展而来。早期表现为月经不规律,难以引起患者重视,不具备典型征兆,使得诊断和治疗遭到延误。子宫内膜癌病灶的生长速度快,子宫浆膜、肌层及内膜均会受到侵袭,对患者身体功能有较大影响[1]。育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着强烈的保留生育意愿,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优化,保守治疗已能满足育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需求[2]。疾病的早期确诊对后续治疗、患者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理穿刺活检是临床常用手段,并以此作为金标准,但穿刺活检属于有创检查,会对机体会产生伤害。子宫内膜癌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有阴道超声、CT、PET/CT、MRI等,其中MRI具有无创、软组织分辨率高优势,在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3-4]。多模态MRI综合各模态优势,常用的有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有学者发现[5],多模态MRI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效果。为验证以上结论,分析常规MRI、DWI及DCE-MRI与患者术后病理间的关系,河南省省立医院开展如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84例的经手术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提示Ⅰa期36例,Ⅰb期22例,Ⅱ期17例,Ⅲ期9例,腺癌74例,腺鳞癌10例。患者术前1周内均行盆腔多模态MRI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患者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1.25±7.85)岁,绝经妇女65例,未绝经妇女19例。

1.2 方法

1.2.1 多模态MRI扫描 (1)检查准备:检查前摘除体表金属物品,嘱咐患者适当饮水充盈膀胱并进行屏气训练。采用头先进仰卧位,患者双手举过头,保持放松状态。(2)检查设备及顺序:Siemens Trio 1.5T磁共振成像仪,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扫描范围为脐水平线下至骨盆底。先行常规平扫T1、T2,再行DWI,最后DCE-MRI。(3)扫描参数设置:平扫序列、DWI及DCE-MRI扫描参数见表1,其中DWI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轴位扫描及频率选择脉冲脂肪抑制技术(b≥800 s/mm2),DCE-MRI以矢状位T2WI定位,采用GRET1WI(VIBE)序列。

表1 平扫序列及扫描参数

1.2.2 阅片方式 由两名资深主任医师以双盲法阅片,按照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标准[6]进行诊断,两者诊断结果不一致时,经商议得出统一结论。

1.3 观察指标

(1)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统计常规MRI、MRI+DWI、MRI+DWI+DCE-MRI在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2)比较MRI、MRI+DWI、MRI+DWI+DCE-MRI宫颈癌术前分期准确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多模态MRI表现

病灶在T2WI及DWI序列中均呈高信号,ADC中呈低信号,T1WI序列中,病灶与子宫肌层均呈等信号。若Ⅰa期肿瘤侵犯<50%,MRI图像可见结合带完整,若肿瘤侵犯>50%,MRI中可见结合带中断;若Ⅰb期肿瘤侵犯肌层>50%,图像有肿瘤信号肌层内浸润>50%表现;若Ⅱ期肿瘤累及宫颈间质,子宫颈纤维间质在MRI图像中失去连续性。

2.2 多模态MRI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与病理分期对照情况

常规MRI、MRI+DWI及MRI+DWI+DCE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见表2。

表2 多模态MRI术前分期与病理分期对照情况 例

2.3 三种模态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准确度情况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常规MRI、MRI+DWI及MRI+DWI+DCE-MRI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0.71%、75.00%和92.86%,三种模态术前分期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MRI、MRI+DWI术前分期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显著低于MRI+DWI+DCE-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种模态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度情况

2.4 多模态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情况

常规MRI、MRI+DWI及MRI+DWI+DCE-MRI诊断各期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4。

表4 多模态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情况 %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原发于子宫内膜腺体,可侵犯肌层,可能会发生远处蔓延,多发于50~65岁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群体,近年有临床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因素[7]。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确诊及术前分期在提高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多模态MRI成像,即MRI+DWI+DCE-MRI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度,为患者手术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参考。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预后与其年龄、病理分型、分级及肿瘤浸润、转移情况密切相关。术前准确评估患者病理分级、肿瘤浸润等情况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年轻患者术后生育能力起着重要意义。疾病诊断手段较多,其中包括经阴道超声(TVUS)、CT、PET/CT、MRI等。其中TVUS在疾病诊断中敏感性极高,但却难以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CT在快速获取病灶信息中具有优势,但其空间分辨率低,在评估子宫肌层浸润及宫颈受累情况中难度较高[8]。

本研究中,三种模态MRI成像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能要高于单一模态,提示MRI+DWI+DCE-MRI模态成像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可有效进行术前诊断。目前,MRI是临床公认的诊断子宫内膜癌最优方式,其具有检查无创、软组织分辨率高及多序列成像等优势,有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分期,且在肿瘤浸润程度的探查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中有较高效能。多模态MRI成像综合各种模态的优势,其主要有常规MRI、DWI、DCE-MRI、DTI及MRS,目前,前三者在临床中的应用较多。临床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在T1WI扫描中呈中等信号,与子宫正常结构无差异,而T2WI扫描中,肿瘤呈高信号,与正常组织间存在差异,这为临床判断提供了初步依据[9]。但常规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低,不能满足临床需求。DWI成像以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为基础,其可呈现病理状态下组织微动态变化[10]。由于恶性肿瘤基因变异,其生长繁殖速度远高于正常细胞,这造成了癌细胞内细胞数量多、外容积变小的现象,进而限制了其水分子弥散运动,在DWI成像中呈高信号。本研究发现,在常规MRI成像基础上联合DWI,能有效提高术前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效果,与陈基明等[11]研究结论相似。但DWI也存在劣势,如组织结的分辨能力差,且其成像也可能受到患者是否绝经的影响[12]。DCE序列在常规MRI基础上加用FLASH-3D-VIBE-FS,能通过一次扫描获得六期动态[13]。在DCE扫描之前,需先经外周静脉团注对比剂,对比剂经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抵达感兴趣组织间隙后,能与肿瘤氢质子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病灶周围磁场,为良恶性肿瘤间的鉴别提供依据[14]。本研究发现,在常规MRI联合DWI的基础上加用DCE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MRI与常规MRI+DWI,与王林林等[15]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其在子宫内膜癌术前的诊断价值。DCE对于产生病变的血管生成和相应区域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能进行较清楚的探查,对于病变区域的血供改变情况和病灶边界进行的显示较常规的MRI序列更加清晰。DCE还可以对子宫肌层浸润情况进行分辨,若子宫内膜癌向子宫腔进行浸润也可得到有效提示,但其仍有缺陷,对于浅表部位的弥漫性生长病变难以有效显示,显微镜下浸润的病变也较难检出。FLASH-3D-VIBE-FS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一项技术,其优势在于采用小角度的射频脉冲,使得时间分辨率提高,利用K空间技术,以较薄层厚提高空间分辨率,并具备容积内插重建技术,在扫描过程中层间重叠不影响图像质量,更有利于三维重建。三维容积的采集时间短,仅需十几秒就可搭建多动脉期、静脉期动态图像,在患者检查屏气时可完成多个时相的扫描,操作简便,易于患者接受。FLASH-3D-VIBE-FS可较好显示出癌肿与内膜、肌层的对比,可以提高T2WI上微小病灶的检出概率。由于本次选取样本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长较短,MRI+DWI+DCE-MRI模态的搭配使用方案和参数设定可能仍存在不精准的情况,其搭配使用方案仍待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进行调试,应用效果和相关理论还待扩大样本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和完善。

综上所述,多模态MRI成像,即MRI+DWI+DCE-MRI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准确度,为患者手术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参考。

猜你喜欢
肌层模态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经口内镜黏膜下隧道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