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

2022-12-20 06:41刘素琴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思政

刘素琴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外语与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1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国教材〔2021〕2号)指出:“要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掌握思维方法过程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本质所在。外语教学的使命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外语交际水平和拓展国际视野,而且在于引导学生以客观、辩证、全面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与价值体系,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制度优势,坚持“四个自信”。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结构应该将知识、价值和能力多元统一。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孙有中认为:“思辨能力由思辨品质和认知技能两个维度构成。思辨品质包括: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认知技能包括: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能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3]文秋芳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也倡导在“学中用,用中学,学思并进”[4]。笔者试图通过以“语言”为载体、以“思辨”为途径、以“思政”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思辨”“思政”有机融入外语教学,实现知识、价值、能力多元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而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有关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情感关注度较低。目前的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多是基于教师及课程建设的视角,从思政元素挖掘、课堂设计及实施等方面展开的,而基于学习者的视角,从学习者对思政内容的评价、接受、推理和内化程度等方面展开的比较少。在目前的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较多,真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判断的方式较少,学生参与度较低、获得感不强。

其次,外语学科面临交叉融合、传承创新的挑战。在数字技术发展及学科交叉、深度融合背景下,外语学科一直在探索课程改革创新的新思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细化到具体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格层面。高职外语教育一直在探索“外语+”的教学改革,外语教学如何结合文学、哲学、艺术、体育、经济等相关学科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增强从不同学科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如何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创新。

最后,教师开展思辨教学的动力不足。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绝非在短时间内就能见成效的,而且“润物无声”的成效也不容易衡量。在现有的教师考评机制中,项目建设和科研成果占比相对较高,课堂教学效果占比相对较低,加之教师自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这些都使得教师不太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播而轻价值引领,重短平快的项目建设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开展思辨教学的动力不足。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笔者选取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和综合英语课程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了2019级和2020级四个班约110名学生以及任课教师4名。开课前的问卷结果显示:学生不太适应探究式学习,主动思考能力欠佳,平时接受的碎片化信息较多,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理解不够深刻,对中西方文化存有刻板印象;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混合式教学,但对课程思政和思辨教学都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分和课时分配最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共开设四个学期。本研究以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为例,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依托智能化语言学习平台DynEd,结合最新时事语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探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及思辨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如何拓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职场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具体研究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背景下综合英语课程融入思辨教学模式图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策略

经过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学生在智能语言平台上的PT(Placement Test语言水平测试)成绩普遍提高。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已经适应探究式学习和思辨教学,习惯主动思考,会搜集、甄别相关信息,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加技能大赛的人数及获奖人次稳步增加。经过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对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油然而生。

教师访谈的结果显示:教师通过思辨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加深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提升了专业水平,学生思辨水平的提升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进步。因为前期需要师生转变观念,以及师、生和平台三方互相磨合,所以,工作量较大。随着慢慢熟悉适应新的理念和学习模式,师生互动良好,关系融洽,教和学都变得轻松有趣,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将具体实践策略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的一致性

长久以来,外语教学过于重视认知目标而忽略人文和情感目标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外语课堂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可以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分享与碰撞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客观、合理、科学地认识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可见,在价值引领的维度上,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思政的情感素质目标是一致的。思辨与思政具有天然的联系,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也离不开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和品德素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思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反过来,思辨教学也能促进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只有明确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目标的一致性,才能使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行之有效、行稳致远。

(二)教学材料:要精准输入,有效输出

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同行。邱仁富认为,课程思政“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向度: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5]。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甄选、补充与教学相关的时政材料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与开阔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磨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演讲、辩论等思辨活动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任课教师甄选、补充教学材料要考虑如下四个维度。一是材料的思想内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材料中的辩证思维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创新;二是材料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语言基础(参考学期初学生的Placement Test成绩)和认知能力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来选择难度适宜的语篇材料;三是材料的时效性:要选择时效性强的语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使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四是材料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在文字材料之外,还要选择实物、音频、视频或者学习交互软件等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三)教学方法:要依托数字化平台,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从输入到中央加工,再到输出的过程。学生在思辨中能逐步实现语言输出的进阶与提升。本研究以在线自主学习与面授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依托智能语言学习软件DynEd实现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使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高效地互动和产出。以“Epidemic”单元为例,课前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软件内容,熟悉该话题模块常用词汇及基本表达,软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提出辅导建议。在足够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广泛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以世界主要国家抗疫的实例为依据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最终在思辨中自然地认识到中国抗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迸发出内在的民族自豪感和“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使命感。面授课堂要摒弃单纯的说教,将思政与思辨悄然渗透于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各个环节,把握好语言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平衡,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提升学习效率。

(四)实践教学:要以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学生的思辨能力多表现在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方面。因此,要通过认真实施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一方面,要依托智能语言学习平台,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渗透辩证思维的实践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思辨。其一,在每单元均设计“中西比较”模块,力求在跨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与双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自主探究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学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打好坚实的基础。其二,把课堂时间的80%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思路。其三,科学设计课后作业及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语言技能(口语、写作、演讲、创新创业等)大赛,让学生在实践和竞争的气氛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到企业兼职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检验课堂所学并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性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价: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并重,客观评价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度

在教学评价上,立德树人应是第一重要的评价指标。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更应将德育目标的实现度置于首要位置,要全面客观评价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度,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课程考评中要注意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并重,采取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形式。在日常的过程性考评中,应根据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软件智能评分)、课堂活动、实践作业以及教学平台互动等环节的参与度与完成度进行动态的考核。在学期末的终结性考评中,应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发展的考核。另外,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和技能大赛,并把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获奖情况转化为课内成绩的一部分。

(六)教师队伍:要强化教师培养思辨能力的意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明确提出:“高职英语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师要积极突破自我,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播者和价值的塑造者,秉持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自身学习和成长,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专业能力,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当中,外语教师应创设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全面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正确区分事实与观点,帮助学生提高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与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在这个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学校要给予外语教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鼓励外语教师开展教材研读、教学探究、课例研讨等实践活动,为外语教师提供持续性的、分阶段的、跟踪性的培训,强化教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实现全方位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是外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综合英语课程的各环节均离不开跨文化语境,它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深度参与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并同步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而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建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助力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