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云
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如此,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是“处处闻啼鸟”的春;语文,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语文,亦是“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秋;语文,还是“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我总期许着以诗意语文感知生活美好,于精彩生活中品味语文魅力,更期盼着用教学智慧,让生命中遇见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语文生活。“生活”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校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中出现高达140 次,而2011 年版课标中只出现31 次。可见,2022 年版课标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生活也理应成为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学习也应更好地为生活提升品质。语文学习如何让学生的生活走向高品质,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学习教会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读”生活,绝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睛去看,还应该引导学生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把文字还原成一幕幕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由此“读”出生活的丰富多彩。2022 年版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毫无疑问,语文教学必须基于此,才能让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携手并进,共赴高品质。
耳中所听,心中所思,便能“读”出生活的多姿多彩。有人说,用耳朵阅读获得的意象可能比用眼睛阅读来得更深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用耳朵来“读”生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20 多年来,我总是将语文课前三分钟雷打不动地“腾”出来,开展“小主播‘读’生活”的活动。学生在主播“播报”和耳朵“阅读”中“读”生活见闻,“读”时事要闻,“读”阅读感悟,等等。每一届学生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自信心、表达力、思维品质等在日复一日的分享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也收获了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留心生活,用眼观察,便能“读”出生活的奇妙无比。观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但观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独特而又敏锐的观察力。
统编本教材系统地提出了“观察”的语文学习要素。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各种“观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校园里的“五行园”成了我们四季必去的“蓝天下的课堂”;课间,同伴的一言一行成了学生“观察”的对象;暴雨来临时,天空又成了学生“欣赏”的风景;节日期间,大街小巷亦是学生的“研学”的宝地……大自然是奇妙的,“慢慢走,欣赏啊!”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欣赏,学会在熟悉的地方寻找美妙风景。
如果说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生活的色彩,那么,酸、甜、苦、辣、咸定是生活的滋味。教师教会学生带着一颗慧心,去触摸生活,品人生五味,享美好生活。
生活百态,如何面对?教育即生活,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拥有“慧心”与生活“对话”,用心灵“感悟”,知晓生命的大美就在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以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学会明辨并鉴赏生活中的真、善、美,给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学生内心的智慧火种。直指人心的学习将赋能语文教学的良性动态循环,还原语文教学的自有价值。
语文学习两大任务,即阅读与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写”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巧妙融合,用笔“写”生活,为的就是让学生乐学、趣学、真学,在提高素养的同时,邂逅美好生活,尽享生活妙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品味生活,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感受和成长中的点滴,让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人生拥有独到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是自然之子。自然赋予学生无限美好和学习的可能。如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时,发现课文第4~7 自然段结构相似,是学生写话很好的范本。于是,我便布置学生周末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寻找心中、眼中最美的春姑娘,然后进行仿说仿写。学生提交的一篇篇佳作充分彰显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有效性。从生活出发,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凡人小事、乡情民俗……都可以成为学生记录的最佳素材,由此氤氲出童年时光的灵动和曼妙。
心若美好,一切皆美好。语文学习不仅可丰富、点缀、美化生活,还可让学生构想生活,憧憬美好。2022 年版课标强调“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阅读者、积极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我常常创设一些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用语文的笔墨书写诗意的生活。
统编本教材中共计编排习作50 多篇,想象类习作就占了13篇,呈现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梯度学段目标。如从三年级上册的《我来编童话》到三年级下册的《奇妙的想象》,从四年级上册的《我和_____ 过一天》到四年级下册的《我的奇思妙想》,从五年级上册的《二十年后的家乡》再到五年级下册的《神奇的探险之旅》,从六年级上册的《笔尖流出的故事》到六年级下册的《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等,这些想象习作会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无限遐想和美好。教学中,我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将习作与生活无缝链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在知行合一中体验生活的多彩、想象的美好、成长的诗意。
教育的核心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习是唤醒,是启发,也是指引,更是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惠”生活。这里的“惠”除了与“慧”相通,表示聪明外,还有仁爱、宽厚、贤惠等意。语文既教会学生生活的态度,还教会为人处世的智慧,更在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胸怀天下、有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创新品格的人。
研读教材,我们会发现,名人故事占有大量篇幅。文本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对培养学生的“三观”具有重要价值。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必将驱散“绝望之云”,生活给予“挫折”的同时也赐予“智慧”;《大禹治水》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古今中外众多名人都在引领着学生成长。有人认为,知识仅仅是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让语文与生活链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在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的同时,“智慧”地自我成长。我想,这也应该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学科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统编本教材基于“故事思维”理念,增加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我创新教学方式,让教材故事更贴近实际,走进生活,在打开知识之门的同时,润泽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成长。如学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便启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之道。但绝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是思维的碰撞与交汇。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畅聊生活中哪些人是需要我们去感恩的,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什么,你有哪些感恩的行动……看似无意的对话,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在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做人,提升涵养。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跟着课本去“旅行”,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教师除了陪伴学生“畅游”语言文字,积累语言,还应陪伴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我常常设计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如撰写调查报告,设计导游词,规划旅行路线,等等。此刻,生活成了学习的参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搜集信息、人际交往、互助合作、综合表达等能力。其实,在学科育人的价值引领下,语文学习早已不囿于知识表层,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学走向教育,从课程走向生活,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共升、素养与身心并进的最佳状态。
总之,用语文来滋养学生,引领学生用语文独有的形式去“读”,去“写”,去“惠”,步入学习至境、人生至境,这样生活定会走向高品质,生命也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