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同享·同生”:走向“三同”语文生活

2022-12-19 08:06文|郁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萧红语文课堂师生

文|郁 伟

一、问题缘起

1.向师而行:从“言意共生”学语文中汲取精华

自从加入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为姜树华老师团队的1/15,第一次全面走近“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理念,面对姜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我欣喜不已。“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中,领略途中风景,体验并实现‘言’与‘意’的共存共生之妙,理当成为语文课堂的姿态”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我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徜徉于语文世界,教师作为有效的伴学者,帮助学生全面打开感官,联系生活,训练思维,听说读写,品味享受,共同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叩问自身:从日常教学中找到契合点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注重语文课堂思维的演练,深层次的配合,巧妙的展现。“十三五”期间我主持江苏省规划课题“农村语文教学中实行小先生制的研究”,深感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能力和张力,以“小先生”的形式互相促进、互相影响,能够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依托课题研究、校本教师研修、案例研讨、总结反思等分层突破,开展“同学”教学模式系列探索,在此基础上,我开始对语文“同学课堂”的建构进行探索。

二、核心思想

1.基本理念

走向“三同”语文生活,即借助媒体平台,实现人与物、人与境、人与网的互动学习,最终让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这里的“同学”特别指在语文学科中的共同学习,“同享”特别指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同生”则是师生、学生一起走向生命,最终实现走向孩子、走向语文、走向成长、走向生命的语文生活。

2.基本特征

(1)“同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生路上一路同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好的学习伙伴会通过互相切磋、互相影响的方式,达到促进学业、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里的“同学”是指“共同学习”,是师生、生生平等参与共同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语文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同学之间成为相互成就的“同学”、学习者。语文课堂上,这种“同学”精神和“同学”理念贯彻始终,最终回归到基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同学共生”。

(2)“同享”。

《学记》中曰:“相观而善之谓摩。”互相观摩,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就是合作的道理。又曰:“敬业乐群”“论学取友”。合作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融洽的氛围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打上“同享”底色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温暖的灵魂在这里相遇,一起享受生命的课堂;是一个有深度共学的任务和时间,能通过“同学”得到启迪和感染的课堂;是一个相互交流、碰撞启发、疑义共析、经验共享的课堂,学生在这个课堂中得到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和享受。

(3)“同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字的含义是生命或生存,学生学到的是做人的道理。我们所要求的学习,要让他每天增加的是高尚的人生,彻底的人生,精神的人生,永久的继续的人生。”当学生在行动的改变中真正体会到“同学”对于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刻骨铭心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同学”与“同享”对于学习和人生的价值时,“同学”就不仅仅是同一个场域、同一个时空的具体在场,而是在智力上的相互激荡、精神上的相互映照,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合唱,并在合唱中开启大家的智慧,滋养大家的精神,走向共同成长的人生之路。

如在《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爷爷的园子,走进了那个充满了作者儿时记忆的自由自在的园子,从而对作者和她的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走进画中,感悟乡土人情”环节中,欣赏描写呼兰河夜晚的段落时,学生在小组中人人当朗读者,相互提醒语调、发音、情感表达。小组汇报交流时抑扬顿挫的朗诵、真情流露的朗诵,让所有人都沉浸在静谧的美景中。学生通过共同品读文字,共同分享阅读感受,在切磋琢磨中看到了呼兰这座并不繁华的小城,虽然只有两条街,但店铺、火磨、学校、染缸房等依然构成了一幅幅如画的美景。在共同体验的过程中,有一名女生在同伴的启发下,将这篇散文现场改编成现代诗朗读。大家纷纷感叹,这竟成了一首美妙的小诗。再次一起美美地朗读之后,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文字在书里俯拾即是,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多留心。

让学生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角色,自己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氛围。“三同”语文建设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积极向上,有自主表达自我的愿望,有对他人的欣赏和尊重,培养求真向上、追美向善、互帮互助的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收到互学互进的效果。

学生在赏读“叙事诗”环节中发现,《呼兰河传》这本书除了描写风土人情之外,还写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童年都会遇到一个影响自己的人,萧红的爷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出示了书中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提出了如下学习任务:(1)看书:把这段文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一遍。(2)说一句: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老人?(3)思考:你有这样的长辈吗?

学生觉得这个片段细节描写得很形象,书中老人仿佛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慈爱又充满童心的老人,他给作者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温暖,学生争先恐后地和自己的长辈进行对比,语言平实却又让人感动。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发现《呼兰河传》中也写了不少爷爷和“我”的故事。爷爷让萧红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学生徜徉在萧红和爷爷温馨的园子和爱的世界里,触摸着园子,触摸着里面的一切。结合资料的收集,学生知道,虽然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短暂的人生,但在最艰难的时刻,她用文字留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充满阳光的童年图景。学生在阅读中与萧红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感慨,深思,交流,倾听,碰撞,感叹。学生思绪飞扬,情感与才思齐飞,领悟与表达共舞。

“三同”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积累语用经验,使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活动,使之回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回到统一身心的学习之中。学生着眼于此刻思维的打开,唤起对文学的迷恋,感叹作家的际遇,享受着对文字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三、实现路径

以“同学课堂”为教学范式,以期达到师生走向“同学、同享、同生”的语文生活的目的。将“学”引向纵深的为“先学”这一板块;紧接其后为“同学”,贯穿合学、问学、述学、范学、对学等,以“疑问解疑合作探究”为真学习,师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解疑,真正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分享”环节则以“小先生”的形式,在学生间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并即时进行训练评比。师生共同对小结所学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扩展和延伸,从而得到真正的提升。

三个环节相互融合,环环相扣,是构成“同学课堂”的三要素。在“同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同窗对话,共享成果,激荡成长,共同成长语文素养。课堂实现师生“同学、同享、同生”,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富有生命品质的。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我和我的学生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享受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多姿。

四、价值追求

我非常喜欢梅贻琦先生的《从游论》。梅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走向“三同”的语文生活,与梅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也与语文教育名家陆志平老师提倡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相呼应。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的语文课堂时刻引导着学生“穿梭”,向善、向美迈进,引导着学生向善的人性方向前行,引领着学生徜徉在语言与思想的美境中。

如果可以,走向“同学,同享,同生”的语文生活将是我漫漫前路的目标,我将为此而努力!

猜你喜欢
萧红语文课堂师生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