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凤排
知识是在情境中生成的。知识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它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中。换句话说,学生知识的获得、素养的提升,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做事、锻炼和提升的。
情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转化为与知识产生或具体运用的情境,让学生的身体与自然、社会、他人相互作用,在情境中生发自己对事物的原初性的感受,表达对事物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感性思维和内在探索事物的渴望和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简言之,逃避思考才是大脑的本能。大脑的思考能力就像一团没有被锻炼的肌肉,一旦被使用,就会感觉到累,很想停止这种锻炼。而情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在学习上会更加有动力,增强学习活动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综上所述,创造教学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去思考。
1.基于生活。一堂语文课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知识,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和利用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尤为重要。
2.注重形象性。形象直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发展智力能力的一个途径,它能唤起学生的直观联想,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3.注重情感的融入。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融入情感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情境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灵,就会发挥高效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第三条中指出:“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基于课堂,也可以基于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展开教学:
现实生活是创设情境的源泉。解决实际问题是创设情境的宗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提升,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愉悦、高效。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舐犊情深,父母之爱”,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何将自己心中的“意”用恰当的言语内容和形式表达出来,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的李珂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习作《我想对您说》时,恰当地创设了真实的交际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式,唤起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情感需求。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与家长交流,让言语表达和情感的流淌真切地发生。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表达,而是缺乏表达的对象和交际情境,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课上李老师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习作场域,立足让学生有诉说的情境和心理需求,这个情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起了学生言语表达的桥梁,体现了语言的实用训练价值。
问题情境是通过围绕核心素养而创设的情境。如魏星名师工作室团队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什么?又期盼了什么?工作室团队老师集思广益,紧扣主题要素和核心素养,运用问题情境,对《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展开教学。
《示儿》中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诗人在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的话。他在期盼国家的统一。《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杭州一家旅馆里的诗,这是讽喻诗中的杰作,读来令人愤慨,但字里行间却没有一丝谩骂之语。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对醉生梦死的朝廷做了嘲讽,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在盼望国家的统一。《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貌似是写给天公,但实际上是写给当权者,期盼天公降人才,拯救垂危的国家。
三首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围绕核心素养,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这首诗是谁写的?是在什么特定的时间,对谁说的话?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他内心的期盼是什么?用这样几个连贯的问题,探寻诗人内心的期盼,那么这一单元的问题情境就可以聚焦在“期盼”。
本单元另一篇文章《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又在期盼什么?《圆明园的毁灭》,那残垣断壁在风中诉说着什么呢?作者内心的期盼又是什么呢?《小岛》写的是一个强国梦、强军梦,我们追寻作者内心的期盼,就是期盼中国的强大。
这一单元始终有一个强大的主题在支撑着,在这个主题的统领下,展开单元问题情境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建构这样的问题情境围绕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是在问题情境下,引领学生对语言的深度理解、迁移和应用,发展了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提升其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任务情境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设计的语用情境,这种情境是围绕文本内容和核心素养,为了完成某种假定的任务,这种假定往往也与生活相关,或者带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北京实验小学的于明老师在教学《守株待兔》时创设了“街头巷尾说宋人”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紧扣“说”,展开“说”的任务。情境一:当日傍晚,宋人得兔归家,在街头巷尾向左邻右舍“夸耀”,会怎么说;情境二:次日清晨,宋人空手出门,在街头巷尾,左邻右舍向他“刨根问底”,宋人会说什么;情境三:多日后的傍晚,宋人空手在街头巷尾,左邻右舍“议论纷纷”,又会说什么。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提升思考力、表达力以及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最直观、形象的教具,它包括板书、图画、影像、声音等。这种情境一定要带有一种真实性、情感性,不是虚假的情境,而是在学生抽象思维无法达到时,出示的能够帮助学生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的图像,能起理解和运用的“支架”“台阶”作用的情境。比如,教学《军神》一课,由于学生无法体验不用麻醉药做手术的感受,于是我用电影《青年刘伯承》中做手术的片段来再现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刘伯承的动作神态,尤其是手术中那一段“双手紧抓”“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竟”“抓破”等细节画面,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出来,增强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燕子》一课,在带领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在黑板上画,寥寥几笔,一只惟妙惟肖的燕子呼之欲出,而且绘制的过程与文本表达的过程完全一致。学生在佩服于老师绘画技艺的同时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节奏。有了图画的提醒,背诵课文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情境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发展,也是2022 年版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教师要积极行进在课改的行列,从新教育中汲取营养,学会设计,学会利用,积极探索,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获得终身有益的语文学习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