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研究

2022-12-19 01:54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南小区小学王晓玲
天津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仁爱德育小学生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南小区小学 王晓玲

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学校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本文通过对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的背景、价值、内容、途径和模式的探讨,希望在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和家国情怀,反映了本民族的特色和风貌。教育部于2014年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当代社会正处于多元变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这种多元社会文化影响了小学生的价值观;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学生竞争压力大,分数成为评价学生是否优异的主要标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德育的引领作用,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筛选使之成为小学德育的资源,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德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小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发挥着它的巨大价值。如传统节日的源远流长就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一个例证,在传统节日里,人们不管多远也要回家来寄托国人希望团圆的美好理想。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但在当代社会中,外来文化盛行,出现了年轻人厌倦传统、崇尚舶来之品的现象,使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危机。在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适应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样也是学校德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适应小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融入小学德育活动中,并使二者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二)有利于丰富小学德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要从建立道德认识、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展开,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经典,如忠义爱国、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故事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并将这些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小学生的心里,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规范为标准,摒弃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开展传统规范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纲要》等,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规则道理的过程中,提升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把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道德规范相结合,既丰富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有利于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张家口作为一个北方地区的重要城市,有着丰富的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如张北、怀来的红色文化;蔚县、怀安的地方风土文化;坝上地区的艺术和冰雪文化等。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本地人民多年来聪明智慧的结晶和辛勤劳动的收获,是本地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充分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与筛选使之成为小学德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可以使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小学德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丰富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素材来源。但是,如何选取优秀的、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研究,笔者确立了三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操

家国情怀是人的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主要内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对家庭的热爱之心,体现在热爱家庭、热爱亲情、热爱朋友,在家庭中表现为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等,同时把这些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推己及人;第二是关心国家大事及社会的发展变化,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国家、社会有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小学德育的实践中,把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定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方式中,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对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与培养;通过学习中华传统经典名著的方式,学习古典人文道理,开阔学生视野;通过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爱家庭、爱国家的具体实践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小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二)开展仁爱教育,促使小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了“忠义礼智信”的仁爱思想在我国深入人心,仁爱思想包含了仁心、仁慈、宽恕等多种含义。儒家先贤将“仁”与“爱”结合,“仁”即是爱人,体现了爱与尊重两层含义,爱人意指与他人友善相处,对别人要有同情心;尊重他人则体现在心中有他人,行动上尊重他人;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包容和宽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全社会都具有仁爱之心,与他人和谐相处。

在小学阶段开展仁爱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仁爱的胸怀,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开展仁爱教育时,我校实施了分阶段教育计划,层层递进,使仁爱教育系列化。第一阶段,在1~2年级开展仁爱的初始教育,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使低年级学生明白什么是仁爱,生活中怎样做才能表现出仁爱,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仁爱的内涵。第二阶段,在3~4年级开展修身教育,通过开设书法课,培养学生沉静淑德,陶冶性情;通过检查仪容仪表让学生爱自己、讲礼仪;通过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培养学生诚信守德;通过开展博爱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大自然、尊重他人。第三阶段,在5~6年级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如征文比赛、班会活动等,感恩教师、感恩亲情;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帮助生病和有困难的学生,表达爱心;还开展了栽下一棵树,为学校增添一片绿、去养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积极维护家庭、学校和国家的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开展人格修养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

《大学》《中庸》提到“修身”一词,“修”可以理解为人格的修炼,“身”指的就是性格、人格等,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人格的完美。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德育的目标之一,学校应特别注重对学生人格教育。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展人格教育,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并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的观念,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首先,人格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社会规范,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依据孔子提出的“每日三省”的修身方法,要求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自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提升自我修养的能力;最后,让学生懂得人格的塑造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是坚持一生的事业,人格的形成贵在“养”,要经过学校和自身的长期培养。

三、小学德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是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要求,而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和培训,在培训中重点从三方面内容入手,第一,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和德育知识的培训,丰富其知识储备;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学生道德教育的有关方法的培训,使教师在实施有关工作的时候,能得心应手;第三,培养教师将传统文化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使各科教师都能顺利地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结合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三方面的不断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教师实施传统文化融于德育的素养与能力。

另一方面,要鼓励语文和道法教师积极钻研和探索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的方法,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根据所教学科特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方法,使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中。

(二)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

通过编写校本教材,挖掘本地优秀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校在编制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突出本土性。我市有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如张家口堡地域文化、蔚县的剪纸文化、康保的二人台、张库大道等,将有本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编入校本教材中,便于学生学习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验家乡地域特色,汲取本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是注重校本教材的体验性,淡化学科性。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重点要放在教材的体验性上,围绕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如“走进张家口堡”“重走张库大道”“我是孔子的弟子”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家乡的风土人情,引起情感的共鸣,形成了对家乡的认同感。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环境建设

小学是青少年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期,环境对道德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学校应建立较完善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如文化墙、宣传栏、草坪旁边的标语等,使学生一入校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第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如教室的板报、班徽等都可以让学生来创作。学生在参与传统文化班级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既掌握了传统文化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能乐享其中。第三,学校应举办各种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来营造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如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汉语风采大赛”“经典故事演出”等,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学校做到“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要做到德育和各科教学的相结合,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尽量加入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并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教学中引入的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要确保在学科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四、小学德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德育优势,必须始终利用好教书育人的德育课程这一主阵地,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活动和融入校园文化两种建设,推进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模式。我校构建了“一主、两建、三推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课程。

“一主”主要指以“德育课程”为主,融入育人全课程。德育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以德育课程为主,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融入品生(社)课、其他学科和校本课程中,实现课堂育人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小学育人的全课程中。

“两建”主要指加强活动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建设全过程。德育的实施离不开活动和环境,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德育,一方面,从德育校内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渠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校园规划布局、学校全面营造和班级布置等多角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三推进”主要指全方位地保障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传统文化和德育的有效融合。为了使优秀文化传统全方位的融入德育,我校从学校的组织管理、经费和师资文化水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障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模式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方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校、教师、家长都应积极参与,传递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内蕴,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

猜你喜欢
仁爱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我是小学生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