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王新利,焦 蕊
(1.新乡学院 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河南中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的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从民族复兴角度来看,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中,短板在乡村,而乡村的短板在文化。[1]对乡村文化振兴进行整体性研究,特别是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对于构建美好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重大意义。进入新时代,随着创新性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具有纲举目张的功能性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已成为当前社会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2]
2021年7月14日,新乡学院商学院乡村振兴调研组在七里营镇杨堤村开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活动,实地查看杨堤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情况,听取当地领导干部详细介绍了杨堤村乡村治理体系、乡村风貌改造、特色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此次调研旨在学习总结七里营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为课题研究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在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从新乡县七里营镇杨堤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出发,立足基层治理,提出了新乡市乡村文化振兴的设想、启示与建议,以期为相关地区基层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多聚焦于乡村振兴理论和基层治理理论的研究,这对各地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部分学者对乡村文化振兴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升级转型的影响做了不少研究,但关于农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实证关系研究较少。宋小霞、王婷婷(2019)及严火其(2019)等学者普遍采用线性回归的方式去研究乡村文化振兴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的关系,忽略了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孙喜红等学者(2019)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升级的因果关系进行的检验并不严谨。范建华、秦会朵(2019)等学者在研究乡村振兴影响特定区域基层治理结构优化时,虽然对选取模型进行了合理的改进,但是在选取表征区域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水平的指标时,忽略了绿色生态对基层治理结构水平的作用效应。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定性分析与田野调查结合,在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既有国家、省市层面的宏观数据,也有基层乡村层面的微观数据,力图使规范分析更加深刻,定性分析更加可靠,更加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七里营镇杨堤村是平原乡村的缩影,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保留着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豫北特色民居,是一座豫北民居博物馆。现有275户1083人,村“两委”干部5人,村民代表12人,是全县36个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之一。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掀起“三清二拆”(清理村庄巷道、清理房前屋后、清理沟渠池塘,拆除乱搭乱建、拆除非法广告牌)的工作热潮,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5月5日,杨堤村成立了新乡县首家村级乡村理事会,由乡贤担任理事长,设立了首家乡村振兴基金。村庄开展此项建设以来,镇村干部、村内乡贤和群众踊跃捐资捐物、投工投劳,目前共筹集款物合50余万元用于乡村振兴。
一是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杨堤村结合农户自身喜好,打造“一户一品”的精品庭院,利用旧砖旧瓦、老坛老罐打造土色土香的“微田园”景观,农户庭院各有特色。有的宅院实现了“一宅变四园”,宅院被打造成菜园、果园、花园、游园的绿色生态基地。杨堤村根据“一村一品”的要求,流转土地110亩,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郑州果树研究所成果转化,种植优质品种桃树如中蟠10号、11号等,实现了亩均效益8000元的可观收入。
二是坚持“一修复三实现”。邀请全国知名乡村建设专家鲍国志老师担任乡村建设规划顾问,坚持“一修复三实现”,即“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设计理念,激活村庄活力,扮靓乡村,留住乡愁。
三是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杨堤村共有宅基地343宗,一户一宅275宗,腾退了一户多宅11宗,空闲及废弃宅基地57宗,共计68宗由村集体统一盘活利用。其中,外租30宗建设民宿,目前已有1宗建成,5宗正在建设中;已经复耕的宅基地19宗,面积为23.75亩,用于“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建设,美化了环境,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将节约与艺术巧妙结合,把部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为手工坊、小广场等,将废旧材料充分利用在村庄改造当中,留住了古朴村庄原有的味道。
四是因地制宜有效处理污水。污水分为白水(雨水、地表水)、灰水(洗衣水、洗锅水、洗菜水、冲凉水)、黑水(三格化粪水、动物粪便水)等三种。[3]白水通过明渠排水沟进入池塘田地;灰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后进排水沟、池塘;黑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粪水收集池,浇菜、浇果树,做有机肥。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杨堤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效显著,但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乡村农耕文化渐行渐远。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工具的普遍应用,使得传统的农耕活动遭受破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遗产在逐渐消失,传统的农业技术也渐渐淡出乡村农作领域。更重要的是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等理念,正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不断推进日益弱化。
二是乡村传统手艺残缺失传。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环境。乡村传统老手艺人业务少、收入低,农耕文明时期的木艺、竹艺、藤艺等乡村传统手艺功能逐步由实用向观赏、收藏等转变,虽然经济价值有所提升,但实用性大大降低,与生产生活的需求脱节,乡村手工艺品的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其发展前景堪忧。
三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随着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谋求更好的发展,乡村的青壮年群体涌入城市,不少乡村成为“空心村”。乡村社会的各种资源也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进入城市,传统的朴素生活观念逐渐被边缘化,一些传统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得不到后人的继承,乡村文化越发凋敝。[4]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多留在城市发展,加剧了这一社会空心化的趋势。留守乡村的妇幼老弱群体囿于能力、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难以承担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人口外流直接导致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短缺局面不但使乡村文化传承面临阻断的困境,而且使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加剧。
四是乡村文化主流价值观念趋向弱化。首先,乡村建设中只重视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村民忽略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弱化使村民对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乡村文化基础公共设施陈旧,利用率低,管理缺失,不少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其次,受大众媒体的普及,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对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形成冲击,使传统优秀美德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村民价值观念倾向功利化,理想信念模糊,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农民工缺少劳动技能培训,主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半数以上以干体力活儿为主。[5]
一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但要发展城市,更要发展乡村。乡村的建设,不但要推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更要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其形,还要筑其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各级部门加强乡村文化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乡村文化自信。[6]
二是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乡村文化振兴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新激活乡村活力,在现代文明体系中让乡村文化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其次,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推动乡村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又好又快地全面振兴乡村。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探寻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方法,以便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助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战略的高质量落实。根据全面分析与总结,提出如下九点建议。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农民、乡贤与其他社会力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必须搭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首先,基层政府组织要努力完善相关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要完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应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要使乡村文化振兴全面注入新动力,离不开乡贤这股精英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鼓励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如鼓励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文化资源,通过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将先进教育理念与文化观念引入乡村之中,这将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是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举。我国长期以农业立国,乡村社会历经时间长,农耕文明相当发达,乡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对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进行摸底和普查,在全面疏理基础上建立保护名单,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的设施条件,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功能设施较为齐全完备的文化活动场所。最后,对群众性的业余文艺团体要积极给予鼓励与扶持。要从经费、专业指导、艺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组织专业人员整理发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更好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文明乡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巨大。通过各种形式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广大农民群众加以引导,吸引他们广泛参与。如以公共交通站点或村镇文化宣传栏等作为常规宣传的阵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感召作用,比如评选身边的孝老敬老典型、道德模范标兵等,以使农民更好地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中有才华、有抱负的文化专业人才下基层、下农村。城市的文艺队伍或专业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或结对帮扶等活动。要重视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并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艺和技艺交流的机会。
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乡村的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发展、改变乡村发展滞后面貌的必由之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最佳途径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等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一种联结传统文化的农村产业,主要以非遗文化的形式得到体现。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通过发展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比如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特色文化产品,带动乡村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办法是通过策划推出类型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遗产的充分利用。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支点,“民俗村”“生态风情村”等特色旅游景点遍地开花。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农耕经济转型,盘活农村文化资源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文化创意是使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产业优势的重要动能。要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创意链条,不断延伸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将技术或艺术设计融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的目的[7]。
六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提高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要持续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惠民项目,如戏曲进乡村、新时代乡村阅读等活动,对乡村艺术团体要给予着力扶持,鼓励它们创作出受农民群众欢迎且富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文艺作品。鼓励乡村广泛举办诗歌故事会、书画摄影创作展等活动,积极为他们搭建展赛平台,可以通过区域性汇演、比赛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展示农村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成果,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教育自我。
七是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支持。建议加强省级扶持,争取县级支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村里有篮球场、图书室及娱乐场地,村民在农闲时能进行娱乐活动,享受学习带来的快感,为农村科技文化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八是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工作。文化遗产具有构筑民族精神高地、筑牢家国情怀,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等作用,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8]。文化遗产是展现乡村文明发展历程的窗口。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名镇名村、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等。要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整体规划中,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的力度,支持农耕文化村史馆、博物馆、博览园与民俗体验园等设施建设。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通过挖掘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遗产,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凸显当地文化特色。新时期更要注重充分挖掘、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内涵,在实现其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同时,通过深度融入乡村建设,有效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与文化素养,培育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导航灯和助推剂,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能与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九是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一要积极普及科学知识,通过提高村民的科学素养,破除封建迷信与消除愚昧落后。二要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鼓励和倡导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良好风尚。同时发扬人心向善、乡风淳朴的优良风气。三要持续开展破旧俗、树新风的活动。要坚决抵制与反对农村中依然存在的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使新事新办、勤俭节约的美德蔚然成风,同时对农村“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要给予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