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伟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
农村融资主要是农村银行为农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当地的一些农村组织,包括存款、贷款、结算、保险、期货等各种财务业务的统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可以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的金融机构[1]。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明确提出的指导方针,重点是要坚持农村和谐发展的发展策略,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原则,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需要根据农村的发展特点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体系,财政资金合理配置,保障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多样化的农村振兴需要。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环节以及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等方式进一步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农村金融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大学派:农村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农村信贷补贴论:该理论主要是认为政府需要采取农业补贴政策以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这个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农业具备的自身特点,即收入不明确性、投资长期性、低收益性。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政府只有加强对农村金融活动的资金融入和政策性引导才能进一步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论:这个理论主要强调市场的作用,其认为政府如果对农村的金融发展进行干预会取得反效果。这个理论认为政府发挥自身的政策性引导作用会影响市场的秩序和规则,更加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该理论倡导在市场中应该实行利率自由化的制度,从而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发展效率。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无法起到充分的调节作用,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介入,制定保障金融机构及乡村金融发展的有关配套措施。
农村金融理论的提出,为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给中国特色农村金融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参考,有利于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以及作用,方便党和国家制定更有效的政策用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理论虽然侧重的观点不同,可是具体的目标便是为了保证农村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基本建设。因而政府部门在制定农村金融发展现行政策的过程中要充足参考这种基础理论的优势。
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阐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就目前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明显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依然是以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在供给占比中比例很大,但是新型村镇银行金融机构占比很低,很难发挥出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国家越来越注重农村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农村的金融机构将会越来越多。
2.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目前,在中国,农村银行的金融机构站点数目正在逐步增加,基本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并且国家还在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类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县域金融工程的推进进度,积极培养新型地方金融机构,推进民营银行试点,保证了县域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3.农村金融服务使用度。存贷款额是评价金融服务使用度的重要指标,就目前农村金融存贷款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的贷款水平比较低,存在很严重的资金外流的现象。这些现象也说明了农村金融服务使用度低的问题,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的贷款总额也有所回升,农村金融服务使用度在不断地不断地增加。
4.农村金融服务排斥度。金融排斥度就是指社会中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享受金融服务的占比。金融排斥度比较大的地区,金融服务的水准就会越低,就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看来,农村可靠的金融机构也是以中国农业银行和农商银行为主导,其他四大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建设的积极程度不高。
1.金融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服务水平比较低。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适应我国的发展需要。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仍以贷款和存款经营为主导,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农村资金有了更多的用途,资金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水平和效率比起现在互联网兴起的信贷平台来说还是显得有些落后,不能充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2.金融服务的产品比较单一。很多传统的大银行在农村并没有设立很多的网点,农村金融机构主要还是由农商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的网点组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是以基础业务为主,在金融产品方面比较匮乏。
3.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健全,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充分,容易出现不按时还贷的情况,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农民的经济收入很多是以农作物的收入为主,这样的经济收入方式存在不确定性和季节性,一旦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导致很大程度的损失,也会影响到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效率和质量。
4.金融生态环境不协调。首先,农村法治环境相对较差,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我国目前我国的市场准入制度水平偏低,缺少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市场的风险较高,使得我国金融机构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其次,农村政策保障力度不强。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稳定性一般是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行为是暂时性的,只能在短时间内起效果,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生产积极性。另外,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规律可能存在目标矛盾,比如金融机构的盈利需求和农村贷款的服务需求等方面;最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比较好的信用环境。造成金融风险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环境建设是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提升支农效率和质量。但是受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宣传等因素的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对象金融素养还有待提高,自身主动意识也比较差,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征信环境的质量。
1.创新农村金融的业务模式。首先要加强对农村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为这些优质企业提供资金,充分发挥这些产业的带头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就是重视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士以及现代化农业经营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解决他们在发展方面存在的难题。
2.推进农村绿色金融建设。绿色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在发展壮大乡村金融服务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基本建设。另外,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时候,需要重视三废问题,重点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创新产业的扶持力度,为科研工作提供资金,实现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
3.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普惠金融定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战略之一。普惠融资是实现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所以普惠融资要以乡村为中心,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充分意识到普惠的重要性。此外,要大力运用普惠融资来帮助乡村的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虽然,目前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落实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农户自身金融素质不高,没有掌握很多金融知识,对于金融风险认知把控程度不强,加之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不完善,很多金融产品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考虑到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完善自身的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农户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努力实现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策略,帮助农民尽快提升生活水平。
对那些还没有金融网点的农村地区,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加金融业营业网点,保证农村金融网点的普及率,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金融服务水平不均衡的现象,也需要加强金融资源的合理调配,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重点关照。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农村金融线上服务功能建设,并且向农村居民宣传操作流程,引导农村居民使用线上支付。提高对农村的绿色融资行业的关注,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进一步促进农村绿色产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扶持三农的重视力度,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对金融组织的内部组织与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一个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系统。乡村金融组织可以摆脱城镇财政体制的桎梏,根据农村的特点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实现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依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依据不同地域农村的进步状况,基础建设多元化的监管体系,最大程度上控制金融机构的风险。
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方面承担的引导作用,在农村加强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另外也可以联合教育界,在教育系统中增加金融知识,增强农民对财务金融的认识。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建设专门的服务部门,让专门的工作人员向农村居民宣传自己的金融产品,加强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了解程度。还可以通过媒体的形式宣传金融知识,防止居民陷入非法集资的骗局,保障居民的财产安全。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创新自己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丰富金融业务种类,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关注绿色融资链条,强化发展乡村绿色经济,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引导农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靠拢。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改革,简化操作流程,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建立起“吸引-培养-管理”的人才培训体系。首先是要结合农村金融机构自己的具体情况,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改善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津贴补助条件,争取获得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入农村金融机构。其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先进的金融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加强自身金融服务能力,以便于在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为农村金融主体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和创新产品。最后,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在内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机构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绩效考核机制、薪资福利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鼓励作用,激励员工全面挖掘自身潜能与价值,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自身的创新对于实施乡村农业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概括其中。在金融服务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产品和手段比较单一、服务质量比较低、风险防范意识不够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加快内部改革的速度,完善自身的风险防范机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信息化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充分发挥乡村金融信息服务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其乡村振兴的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