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强调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英语跨学科主题學习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支撑。但是在实践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我国中小学生英语水平远低于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它凸显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学生“所说跟不上所想”,影响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育人功能的发挥。为有效开展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教师应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基础适当降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来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所需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学科学习 主题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付建霖.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2(34):56-59.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此相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英语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英语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是它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理论上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上又如何落实,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理论价值: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支持
《英语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聚焦核心素养,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等,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向。然而,核心素养的落实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囿于线性知识困境,难为整体观念之形成;限于浅层学习桎梏,难为本质理解之深入;受于情境固化遮蔽,难为扩展应用之迁移[1]。在英语教学中,常常表现为固守英语学科边界,缺乏主动跨界意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合薄弱;片面的语言知识讲授仍然存在,英语教学浅表化、标签化问题突出;英语教学情境设置单一、固化,失去对现实的解释力。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个体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所蕴含的各种能力、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综合性特点。张华教授更是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这就要求教学打破学科边界、融汇贯通,内化知识、理解本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正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统一。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对于破解核心素养落实困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综合性,它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英语新课标》强调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以往的英语课程仅仅局限于学科内部,它虽然注重学科内部的知识逻辑系统,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现实兴趣和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当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自我封闭”,学生就难以与这些知识建立真正的联系,更无法有效关联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自然也就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并强调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与问题互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结构性,它为学生进入课程提供了通道,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结构性突出地表现为主题引领。《英语新课标》指出:“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可见,主题能在各学科知识之间建构有意义的联结,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深层含义的重要概念,凸显概念关系和学科本质。显然,主题引领下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加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具有结构性特征。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结构性为学生的学习埋下了线索。不仅如此,结构化的内容,为学生预留了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调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整体把握知识及其结构,破除在知识线性排列组织背景下的静止旁观、“依令而行”的被动行为方式[4]。结构化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相应的固着点,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不断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并建构自身的知识网、意义网,实现深度学习。如此,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能够快速表征问题和提取信息以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实践性,它进一步增强了知识和真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以致用,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杜威曾说:“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5]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活化”。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和任务驱动,主动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学用一体,有利于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已有经验,积极表征问题,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断将外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身主体力量的发挥,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的努力以及努力的结果。这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困境:学生英语水平和其认知水平差距的凸显
尽管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却难以回避我国中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赶不上其认知水平的事实。它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学生“所说跟不上所想”,影响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在我国,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普遍缺乏充分的英语输入和输出环境,因而难以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它。而儿童的母语习得与其思维发展是同步的,因此即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他们的思维活动已远非其英语所能理解和表达[6]。
《英语新课标》指出,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必须以英语语言为基础。那么,在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低于他们的认知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英语的育人功能,就需要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难度,以适应英语语言的学习。于是,在一般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难度偏低。这一点在英语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以“我的书包”为话题展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书包,如书包的颜色、书包里面有哪些东西等等。显然,这些内容的认知难度不高。因为在认知层面上,学生早已具备介绍自己书包的知识。细细翻阅义务教育英语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难度也大抵如此。即使某些内容涉及跨文化相关的知识,也是在学生已有认知能力的范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英语水平和其认知水平的差距。
然而,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由于涉及到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难度不可避免地增大了,这无疑凸显了学生英语水平和其认知水平的差距。跨学科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负荷,因为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除了英语,往往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些跨学科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它们一般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需要学生加以学习。即使教师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有意识地调整了跨学科知识的难度,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难度仍会增加。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开展学习,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综合难度高于一般的英语教学。
不仅如此,英语和其他学科的互通有无让学生面临更大的语言挑战:用英语表达英语自身和跨学科的内容。一方面,英语需要跨向其他学科,这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英语自身。英语学科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7]。在一般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但是如果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英语解释和运用这些知识,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学习,他们的英语语言就面临很大的挑战。以英语和语文联合的“用英语语法理解文言文”为例,在英语学习中,学生知道water既可以做名词,表示“水”的意思,也可以做動词,表示“浇水”的意思,也就是说,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按照英语的这个思路,就更容易理解文言文中名词做动词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恐前后受其敌”,“敌”在此处名词活用做动词,表示“攻击”[8]。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用英语说清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以帮助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学生不仅需要知道英语语言这种事实性知识,如water名词表示“水”,动词表示“浇水”,还要从中提炼出语言大概念,即“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更要将这个过程演绎、归纳出来,这种难度无疑远超于一般的英语语言学习。另一方面,其他学科需要跨向英语,这就要求学生也能用英语表达其他学科内容。且不说学生可能需要克服其他学科的认知障碍,即使跨学科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他们也往往不具备相应学科的英语词汇,难以用英语清楚、准确地表达跨学科的知识,最终可能出现英语语言跟不上思维的情况。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词汇是按使用频率选择的,而使用频率高的词一般都具有含义中性、结构较简、构词力强、转义较广等特点[9]。故其他学科的专业词汇会较少涉及。以英语和科学、音乐、舞蹈等联合的“动物世界”为例,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常见动物的英语名称及表达喜爱的句型,还要了解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它们的本领以及过冬的方式等,更要表演改编自《三只小猪》的英语舞台剧[1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跨学科生词,面临用英语准确、连贯地表达跨学科知识的问题,甚至要综合运用英语语言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如此,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难度大大增加。
总的来说,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英语语言上的挑战,也可能面临认知理解上的挑战。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也要在主题的引领下,用英语恰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相比一般的英语教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在要求使学生英语水平赶不上其认知水平的事实暴露无疑,甚至拉大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在进行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不能充分表达其思维,这既影响教学的效果,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充分发挥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功能。
三、破解之道:学生英语水平和其认知水平的“双向奔赴”
既然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避免地凸显了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英语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平衡的问题,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作用呢?
一方面,教师应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基础,适当降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维果斯基指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或同伴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11]。这不仅说明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前面,也说明过犹不及。因此,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应控制在与学生英语水平相适应的认知难度的最近发展区内。如何把握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呢?具体来说,把握主题的难度是关键。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可以打通跨学科的学习,有利于超越“学科拼盘”和碎片化的教学,形成基于主题的知识结构系统,并与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由此可见,主题可以作为开展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锚点。这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加强与所跨学科的教师交流合作,选择恰当的主题有机整合多学科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基于主题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优势,合理分工,增强学生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胜任感,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认知难度。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个相对难点,更需要集众力、集众智。此外,合理把握主题的难度也需要教师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使用母语并允许学生使用母语,以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认知负荷,提高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效果。尽管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语课堂应该彻底不使用母语,以便给学生营造一个语言环境,但是在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中,有效地使用母语对教学有积极作用[12]。尤其是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用英语讲解疑难点或其他学科的专有名词等往往会事倍功半,恰当的母语表达能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重点。同样,对于少量使用频率不高的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词汇、句子,也应当允许学生用母语表达,从而避免徒增学生的认知负荷,便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顺利展开。总之,为了让学生用英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可以通过调控主题难度适当降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尽可能让学生在其英语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用英语表达自身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而综合运用英语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来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所需的英语水平。一味地降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难免会违背其育人的初衷。因此,不仅认知难度需要向英语水平靠拢,英语水平也需要一定的支持进而向认知水平“奔赴”。这要求教师在思想上打破核心素养意味着重视语言能力而不重视语言知识的误区。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时代,“素养比知识更重要”“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等说法层出不穷,知识似乎不再重要[13]。在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转变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走出脱离语境的机械操练,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把握学科本质,发展核心素养。但是这并不等于英语教学应该忽视语言知识,而是应该从“为了知识的教学”转向“基于知识的教学”。基于知识的教学绝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脱离了知识谈核心素养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4]。在我国中小学生英语水平赶不上其认知水平的学情下,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更需要教授学生相应的语言知识。因此,在操作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语言支架。一般来说,在教学实施前,教師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高频词汇和句型,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和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扫清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语言障碍。在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由于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遇到的生词、新句型相对较多,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优先教给学生高频词汇和句型。不仅如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基础性,高频的词汇和句型更有利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除了教师提供的一般的语言支架,面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有不同的支持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为英语水平较低的同学提供恰当的支架。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适量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扩展素材,相应提升他们跨学科学习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总而言之,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增强知识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它在实践中却无法规避我国中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赶不上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凸显了二者之间的差距,不利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鉴于此,尽可能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是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现有英语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帮助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所需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35-42.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
[4]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07-115.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0.
[6] 张正东.探讨我国英语课程的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5,24(09):55-61.
[7] 赵连杰.知识分类视野下英语学科知识与问题解决的关系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4):113-119.
[8] 叶紫婵.文言文课堂运用英语语法知识的跨学科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18.
[9] 张正东.我国英语教学的属性和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03(05):34-39.
[10] 喻敏.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30-31.
[11] L.S.Vygotsky.Thinking and Speech[M]//Robert W.Rieber and Aaron S.Carton.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ume 1 Problems of General Psychology Including the Volume Thinking and Speech.New York:Plenum Press,1987:209.
[12] 梁蕊.浅析英语课堂中的母语使用[J].文理导航:中旬刊,2011(05):73.
[13] 郭华.知识是个百宝箱:论现代学校的知识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04):65-84,186.
[14] 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J].课程·教材·教法,2019,22(09):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