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有一个显著特征,即“聚焦核心素养”,它指向真实情境中学习行为的能力和素质。文言文自读课教学应在语文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目中有生,强调学习自主性,把教读课中获得的体验落实到文言文自读课中,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依托教材助读系统的牵引,从阅读目标设计到阅读任务落实,再到课外文言文阅读延伸,实现课程编制的实施价值,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养导向 文言文自读课
引用格式:林化梅.素养导向下初中文言文自读课的新样态[J].教学与管理,2022(34):48-50.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课程要聚焦核心素养,明确育人主线,做好价值观引导,培养必备品格,培育关键能力[1]。聚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品质和关键能力。素养导向下的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关注学习过程,追求增值效应。语文素养导向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遵循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综合素养。
文言文自读课的设置是教材编写者重视其教学价值的体现。什么是自读课?自读课怎么学?文言文自读课怎么教?温儒敏教授说:“‘自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经验运用到自读课中,倾向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变精讲为引导。为助推学生‘自读,课文设置助读系统,如单元导读、单篇阅读提示、导读、旁批。教学要区分课型功能,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2]教材编写价值和课程方案的方向明确,即变革学习方式,关注过程性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素養导向,按照自读课要素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把从教读课中学到的体验、感悟、技巧迁移到自读课中,再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
素养导向如何在文言文自读课教学中得以落实?笔者以统编初中语文上下册4篇自读文言文教学为例,按照自读课型特征进行教学,通过学习任务驱动,从教学源头、学习过程、拓展延伸将学生推向前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延伸拓展等关键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助读导向:自主设计阅读目标
文言文自读助读系统较文言文教读课内容丰富:有单元导语、文下注释、思考探究;区别的是文言文自读课前有阅读提示,文言文教读课前有预习、课后有积累拓展。阅读提示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提示或支架,加之文言文教读课与自读课的共有栏目,使得文言文自读课助读系统更加全面。《方案》指出,强化学生知识经验外化于实践,践行“学中做”“做中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考察[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助读系统后去发现问题与建构目标,呈现文言文自读课的阅读方法和实施路径。
1.分析助读系统
对助读系统分析,实质上是让教师带领学生理清统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各助读栏目的内容、要求以及板块之间关系等,为学生自主设计阅读目标、推动自主阅读提供保障。现列表(见表1)呈现4篇文言文自读课“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思考探究”三个板块要点内容,明晰内容关系,助推后期阅读。
通过列表分析,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单元导语”分两段,第一段以简练语言概括单元中几篇文章的内容、主题,阅读感受并与他人交流。第二段提出阅读方法、要求、目标、学习任务等。“阅读提示”一般为三个层次,概括故事内容,帮助学生抓住文本;概括课文主旨,引导学生对主旨准确把握;提纲挈领地提出阅读要求,指向阅读学习任务。“思考探究”又称练习系统,共计4题,第1、2题围绕课文内容、主旨、表现手法设计练习;第3题围绕字词句、词语活用、一词多义、句子语气等文言现象设计练习;第4题为拓展延伸,多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与朱元思书》《周亚夫军细柳》推荐学生阅读作者同类型作品;《马说》推荐阅读《资治通鉴·唐纪八》中关于推举人才的同题材作品;《核舟记》则强调数量词的表达。总体来看,虽是文言文自读课,但已涉及课外阅读延伸训练。
2.设计目标依据
阅读目标是指在阅读教学与阅读学习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阅读要求和结果。阅读目标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以及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目标导向作用。《方案》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能够自主规划与设计,关注过程性体验与感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与习惯[4]。学生自主规划阅读目标是对目标的深层次理解,也是落实目标的有效保障。学生自主设计文言文自读阅读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探究主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认识教材、深入文本、探究主题的能力,使得语文学习真体验、真发生、真收效。
学生自主设计的阅读目标要在“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的引导和要求下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式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和文本拓展要求,与《教师教学用书》给定的教学目标高度吻合。学生自主设计阅读目标是学习经验的实践与提升过程,也是“教与学”方式革新的具体举措。
以《与朱元思书》为例,要求学生将“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思考探究”三个板块内容,以列表方式具体呈现引导学生设计阅读目标的路径(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阅读目标设计完全来自助读(练习)系统。概括阅读目标的过程,实质是训练学生筛选、整合、提炼信息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建构语言能力的过程。教材编写者有意将阅读的知识点、内容、主旨、观点、要求等学习要素贯穿其中,牵引或搀扶学生进行文言文自读。
二、目标导向:合作达成阅读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5]落实阅读目标过程中要以情境和任务为驱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和真实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1.在同桌互助中学习文言字词
从上面4篇自读文言文主题列表中可以看出,最基础的文言文学习就是能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圈画并解释重点字、词、句,掌握古今词、一词多义、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字词句的运用方法,完成古“言”向白话文转换。《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八年级学生独立完成文言文翻译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同桌互助,即问题互提和互解,翻译互听和互查。教师在场考察,及时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句作出提示;对4篇自读文言文,让学生动手整理、归纳文言字词的使用方法,侧重学习掌握不同文言字词的使用规律(见表3)。
2.在小组讨论中理解文言文“意”
小组讨论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作出答案。它是围绕阅读目标而进行讨论,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文本中去,使学习真发生。以《马说》为例,围绕千里马展开讨论。组内各自发言后,小组讨论形成意见:①千里马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千里马应有的样子: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在阅读目标驱动下,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达成阅读目标,既能呈现学生探究的过程,又能提高阅读质量。
3.在代表发言中明析文言文“道”
文或载道,或言志。“道”或“志”是文言文的精髓,也是作者写作的价值意义。如何将这些“道”或“志”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如《与朱元思书》中规劝好友应尽情欣赏山水之乐,放下争名夺利之心,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周亚夫军细柳》以侧面衬托写法,赞美周亚夫治军严明“此真将军矣”;《核舟记》赞美民间艺人“技亦灵怪矣哉”;《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表达作者对当局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慨,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所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落实阅读目标的整个过程,重点指向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即互助学习、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多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方法导向:课外探究延伸阅读
方法导向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思维、阅读方法引导下,走向课外阅读。它既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编排体系的有效落实,也是学科素养的具体落实。其路径为从教读课中获得体验走向自读课,从自读课中获得实践走向课外阅读,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1.设计课外阅读目标
课文是例子,课堂是样态。课外阅读延伸的价值是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课堂样态中获得的体验、感悟和技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首要解决的是阅读目标的定位,它是学生走向课外阅读要达到的宽度、深度的评价指向,也是教师考查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课外延伸阅读如何设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考探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为延伸阅读打下基础。
2.注重阅读内容指导
初中生因文言基础薄弱,阅读课外文言文存在一定难度,往往会浅尝辄止,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对于课外文言阅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阅读支架,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3.进行课堂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对文中字词句、景物描写、情感主旨的内化过程,而汇报交流倒逼探究有效推进和深层次学习。汇报交流尽量多频次多维度,可以采取个人在小组汇报,小组在班级汇报;或言语或纸质,具体要视课堂结构和时长而定。交流汇报前,教师最好先设计表格,学生完成表格后汇报。
《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学习方法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学生语言积累在学习实践中和建构中的真实表现[6]。实践证明,在文言文自读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设计阅读目标到多元形式完成阅读任务,再到课外延伸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这是文言文自读课的有效路径,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12,23.
[2] 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1):4-9.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初中专项“基于‘OBE理念的简捷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S/2021/ZX0805-0697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