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观察·反思·检验:基于问题学习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与实践路径

2022-12-17 03:36王守建陈春
教育界·A 2022年3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王守建 陈春

【摘要】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树立问题意识,才能让学生自发、自主、深入地质疑和探索,做学习的主人。文章从学生数学思维、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问题解决为教学导向,探讨了小学数学课例的实践路径与应用价值,以期通过优化教学活动与方案,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实现数学应用意识、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学习;核心素养;数学课例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2019年度课题“基于问题学习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课题编号:2019Jk-L4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守建(1979—),男,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

陈春(1977—),男,江苏省南京市永泰路小学。

教师从研究课例到实施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聚焦学生的能力发展,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数学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得以实践。作为一种例证,课例本身承载着多元教学价值,它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经过系统设计,具有研究性、规范性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载体。教师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于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感受,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课例,批判性地利用资源,整合经验和方法,用问题、评价和教学反思链接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抽象思维、探究精神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计划:研教探寻疑难,确定目标起点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建立一个任务情境框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交流,从数学视角探索和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课例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教学轨迹,对新教学理念的生成,教学方法的锤炼,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均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1]。为更好地开展课例研究,使课例研究服务于教学实践,学校成立了课例教研组。

例如,教学“分数加减法”时,该单元是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又一涉及分数知识的单元,教学内容主要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在联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教研组围绕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具体的学习情况,相互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PBL典型案例的开发设计,利用详细的计划推动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研究重在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教研组设计课堂PBL典型案例,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数学兴趣、抽象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分数加减法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础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学生难以理解和讲清算理;对算法认识存在思维偏差,停留在记忆程序上;转化思想、优化意识、估算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较差。因此,教研组成员在备课环节聚焦、探求、分析、揭示难点问题,给出教学方法,思考长远教育目标,如“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等问题。同时,针对学习难点,教研组成员灵活应用各种适宜的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探究、操作中挖掘分数与小数相互转换的方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师:“学校要在旁边的废弃工厂组织一场篮球比赛,但场地有各种生活垃圾,各类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请大家用已掌握的知识,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算式计算出来好吗?”

PBL视角下,教师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任务目标与情境框架以驱动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探究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课例研究包含教学实践、人际交往、学生学习能力、教师专业成长等多个方面,决定某一阶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在宏观理论的指导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开展和教學情境的设置等方面入手,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二、观察:碰撞激疑体验,全面比较分析

课例研究直接指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共性问题,教师在PBL课堂教学中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尽量全面观察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情况。课例研究包含了教学问题、学习任务、教学反思等,展示了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实践过程,教研组成员要共同观摩,集体反思、探讨关键问题[2]。

例如,教学运算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发现学生平时计算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不能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于是,教师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创设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引导他们正确掌握、应用加法运算律。

问:课间体育活动能够强身健体,图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活动?共有多少人?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可以提出用一步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答:可以计算出跳绳人数,即28+17=45;计算出女同学人数,即17+28=45。

教师组织学生各自列出算式,找出结果相同的算式,用“=”连接两组结果相同的算式:28+17=45 (=)17+28=45;17+23=40 (=) 23+17=40;28+23=51 (=)23+28=51。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分析例题,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即两个数相加,虽然交换了位置,但两个数的和不变。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分析数学题目,并计算、发现和总结规律。

问:下面的等式运用加法的交换律了吗?96+35=35+96、7+4+3=7+3+4、12+23=20+15、52+26+35=26+52+35。学生各自列出算式,用字母的a和b表示出a+b=b+a。

教研组成员在观察、讨论之后,提出课例改进建议:“转化思想是加法运算律的关键,教学铺垫过多,不利于学生建构深层思维。学生有能力获得新问题的解决思路,教师应减少干预,给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教师听从建议,减少教学铺垫,直接比较算式,明确计算方法,从思想方法层面引入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简便运算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处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

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入实际事例的同时,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

问: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36+18) +36○36+ (18+36)。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用数学语言、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猜想、探索,结合对应的运算律做练习,加深对运算律的本质认识。

课例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上好一节课,解决课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研组要把问题解决贯穿于备课、授课、观察、反思、评价全过程,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薄弱点,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反思:深度析疑验证,抓住问题核心

PBL视角下,教师要用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在PBL课堂,教师要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协作交流,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批判性地思考、解决问题。

课例研究涉及教学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教学情境问题等。教研组要结合课例观察、反思与分析,科学调整教学目标,完善课程内容,共同交流、对话、讨论、反思细节,确定教学方法和

教学起点。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除法进行计算,体会由整数除法迁移到小数除以整数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情境任务时,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在逻辑推理和运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践中,學生虽然可以调用“小数乘法”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在计算中确定小数点的位置,但对于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缺乏一个统一、便捷的方法。

因此,课例研究要考虑如何利用教材,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布置习题,如何塑造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共同分析尚存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主动参与思考。

经过两次实践、交流和反思后,教研组建议直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思考问题,建构新算法,让他们在问题驱动下有意识地“化新为旧”,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

为了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如何定位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核心,设置田径运动会的情境框架,让学生根据9.84÷3=3.28这个式子,先估算再计算,在运算中联系整数除法的方法,把9.84扩大100倍来计算,强调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小数点能随便点上去吗?”恰当启发学生的类比迁移发散思维,让学生总结5.76÷1.8=?和7.05÷0.94=?这两个式子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的对齐方法。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与交流空间,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判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

PBL课堂要将问题贯穿始终,用推理性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要体现知识点的基本脉络,构成严谨的问题链,让学生理解算法的思考过程,能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法、迁移法进行计算。

四、检验:集思交流质疑,思考辨析成果

PBL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还学生以问的自由、学的自由、想的自由、做的自由,让他们在逻辑推理中产生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问题学习是以数学思维、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为学习导向的模式,教师要以辅助者的身份将启发、评价、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整理、分析、运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串联新旧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要积极反思、调整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和研究教学案例,对自身专业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做出合理判断和评价。此外,教师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熟悉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拓宽教学与课例研究视野,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研组要开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对现行的教学案例进行实际分析、概括、总结,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解决教学盲点,通过案例分析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对现有课题进行统计,通过研究、分析和论证课例,改进实践应用效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结语

总之,数学能力的体现不在于学生掌握、记忆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能否对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在课例教学中要强调教学的思辨性与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思考空间,让他们在疑问处抓住问题核心,进行挖掘、分析、质疑、探究,做到不盲从权威观点,进行批判性学习。同时,教师要完成身份的转变,以辅助者、指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完成信息的搜集、处理,形成数学思维,提高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婧.以数形结合为“驱动”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22(04):36-37.

[2]蔡文康.实施有效互动,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22(01):79-80.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