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三明本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2022-12-17 06:00:41福建省三明市第四中学
天津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三明双减法治

■福建省三明市第四中学 卢 旭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指出的是,“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也就是说,教师应避免一味减少学习活动的任务量,要不断对教学活动组织方法加以调整。为了落实这一目标,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载体。其中,本土资源作为一种融合了地区的风俗、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等多种要素的课程资源,无疑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在“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不断探索本土资源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认识,分析了本土资源的特点及其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和原则,思考了怎样将三明本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一问题。

一、本土资源教育素材的特点

相对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本土资源就有极为鲜明的特征。具体来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域性。本土资源是一种地域性的资源,是区域内劳动人民在不同社会条件以及历史演变下逐渐积淀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本身带有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说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生活有着较突出的差异,所以造成了区域文化的差异性。

第二,稳定性。区域内独特的本土资源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受到多重背景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在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上的稳定性以及时间上的连续性。同时,本土资源对区域内人们的影响力也是比较深远和稳定的。作为反映区域内一定社会、经济、历史、生活的综合资源体系,所以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地人的生产与生活,并且会随着年代的更迭传承和发展。

第三,多样性。本土资源是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统称,融合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内容。比如以山河湖海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先进人物为代表的社会榜样,以建筑、饮食、方言、民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等,都可以视为重要的本土资源。同时,不同类型的本土资源经过处理加工后,在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实物、视频、图片、音像、文字等。由此可见,本土资源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本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将本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可行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用本土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本土资源的教育目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领下,“德”成了开展教育活动以及促进学生其他素养发展的前提。毋庸置疑,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性质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学生的思想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而将本土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在此基础上,无疑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本土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符。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发和利用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它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资源是可行的、有效的。从具体内容来看,本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多种类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远及近安排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这六大领域。不难发现,本土资源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是十分契合的,这也是本土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本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原则

第一,目标性。这一原则是指在选择和应用本土资源时应契合教学目标。首先,本土资源要和教材内容相契合,与所学知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不能牵强附会,更要避免南辕北辙。其次,本土资源的应用应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避免流于表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优化教学活动。最后,本土资源应用中的目标性应体现在不同维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生活化。本土资源是区域内的资源,这一区域和学生的周围生活有一定的重叠。在这种情况下,遵循生活化原则是提升本土资源应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依据这一原则,有利于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通过这一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脱离学生当下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主体性。在本土资源的应用中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实际情况来看,若仅通过单一的讲授或者“灌输”的方式应用本土资源,往往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而遵循主体性原则,可以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由教师转向学生。利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第四,特色性。特色性原则是指选择和开发的本土资源应具有本地特色,符合生活教育理念。这也是本土资源区别于其他教育资源的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普遍要求与本土资源特色之间的联系,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保障教学实效。

第五,实践性。在本土资源的应用中应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仅仅通过课内的学习很难真正发挥出本土资源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应遵循实践性原则,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学习感悟。

四、“双减”下三明本土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外部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三明市本土资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相对其他教学方式,与本土资源有关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使相关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比如,教学“延续文化血脉”时,本课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从学情来看,尽管学生认识一些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但是理解并不深刻。同时,对学生来说,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枯燥性。若直接开展教学活动,必然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视频创设了教学情境。具体来讲,在这段视频中介绍了一些比较有三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比如,尤溪陶瓷,畲族的服饰设计、畲绣、畲剪、大腔戏,载入史册的三明“茶魂茶”,梅林戏、宜黄戏、肩膀戏等地方戏曲等。在这些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能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视频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介绍,补充了很多学生不了解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新鲜感。再加上视频中生动的讲解与优美的音乐,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笔者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从地方特色文化自然过渡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为后续学习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主体,组织自主探究

正如前文所述,“主体性”是本土资源应用中要遵循的中基本原则。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全过程中,使其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烈,对未知的问题往往可以产生比较强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本土资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通过这一过程,能使学生依托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大量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比如,教学“服务社会”时,本课是“积极奉献社会”中的一个框体,主要讲述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结合本课内容,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三明社会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的相关材料。此外,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进行了自主探究。同时,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线索,笔者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如:1.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大家的尊敬?2.这些人做的事情对社会以及对他们自己分别有怎样的影响?3.你还知道本地有哪些类似的事迹?4.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了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由于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在交流讨论中,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认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爱国主义

道德与法治本质上就是德育课程。在德育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核心内容。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属于一种隐性教育的内容。所以语言讲授以及说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教师可以挖掘三明的红色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利用这种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发展。通常来讲,在三明本土红色资源的使用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讲述红色历史。三明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是重点革命老根据地。因此,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比如,教学“建设美好祖国”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本地的红色历史,使学生了解了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巨大牺牲。之后,要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了解我国当前取得的成就。在这样的对比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第二,参观红色景点。红色景点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类型。在三明市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景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这些景点参观,以此来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四)构建第二课堂,组织生活实践

“实践性”同样是本土资源应用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教师应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以此来拓展学习活动的范围,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在课外实践中,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三明本土资源。这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学“共筑生命家园”时,本课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结合本课所学内容,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外实践任务。在这次任务中,学生要认真观察本地的自然条件,并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思考怎样利用更绿色的生产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同时,学生还要对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哪些人类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思考应该怎样改变这些行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学习与思考。这不但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在本土资源的应用中,合理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是极为重要的。

(五)完善评价方式,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具有调控、反馈、激励的作用,对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将本土资源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教学实效。在评价环节,首先要从不同维度设计评价的内容,以此来完善评价的标准。具体来讲,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观念、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只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出本土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力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同时,由于本土资源的应用会将学习活动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还要重视家长的评价。最后,由于学习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不断变化中,所以要及时对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作出调整。

综上,在“双减”背景下,合理应用三明本土资源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从而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利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利用恰当的方式将三明本土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来保障教学实效,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三明双减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0
“三明联盟”不是梦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0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