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落地有痕

2022-12-17 06:00:41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馨苑小学鲍连勇
天津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劳动小学生农村

■淄博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馨苑小学 鲍连勇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至关重要。新劳动教育模式下,劳动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新劳动教育模式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实施,对培养学生爱农情怀、促进学生自然回归和激发学生传承意识有积极意义。通过转变劳动教育观念、设置劳动教育内容、革新劳动教育方式和探索劳动教育实施保障,成为增强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得以更好发展。

一、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对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从必要性的角度看,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缺少劳动意识,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对劳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必要性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其必要性:其一,现阶段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虽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不高。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该时期科学的劳动教育对这一群体的劳动意识养成和身心健康水平强化有重要意义。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且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足,缺少劳动场景和劳动空间的创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其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不理想。农村小学目前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劳动教育受到影响。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地显得至关重要。

(二)可行性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其可行性:其一,自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提出,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已经开始重视起劳动教育,旨在革新当前的劳动教育环境。学校和教师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后续实践效果,对小学生感知劳动的魅力有积极意义。其二,农村地区劳动教育场景搭建便捷。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场景众多,多元的场景搭建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农耕期间的劳作场景,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依靠农村地区的劳动空间,对劳动教育展开有重要意义。其三,现有经验的借鉴和参考。新劳动教育模式的布局是对传统劳动教育模式的革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值得借鉴和参考,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展开提供可借鉴经验。

二、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的价值

新劳动教育模式指的是打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以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革新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空间,让农村劳动教育可以有效落地。对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发现在农村场域下和农村文化根基下对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养成有积极意义,使学生爱农情怀得以养成,促进自然回归,并激发学生的传承意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

农村小学是基层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关系到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处于自然和人文共生的自由场域,劳动教育实践本身具有全场景特征,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场景和传统文化来调动和强化劳动教育效果,使学生转变对劳动的态度,强化动手和实践能力。灵活组织农村劳动教育的展开,对小学生爱农情怀培养有重要意义。例如,利用农村地区的农耕时节,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既能锻炼和养成劳动意识,也可以体会到农村地区劳动的不易,在体验农村劳动的过程中知农、敬农、爱农,培养农村情怀,成为新时代下农村地区的新时代人才。

(二)促进学生的自然回归

对劳动的本质的挖掘,可以将其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中介,架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这一点看,劳动教育不仅要停留在课堂上,更要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场景中。农村小学具有天然优势,让劳动教育走向自然,小学生在自然场景中创造劳动价值,收获劳动成果,对学生生活能力和劳动意识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在该过程中,农村小学生学会使用劳动工具,感知劳动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掌握劳动知识的基础之上具备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平凡和伟大。这种以自然劳动场景为平台的劳动空间的创设,对广大学生的自然回归有积极意义,从思想层面重视起劳动教育的价值。

(三)激发学生的传承意识

新劳动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场景的创设,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落地。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生长在农村这一片沃土中,受到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通过劳动教育场景的搭建能激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主动参与劳动实践。但不同地区的劳动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可以尝试将广大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劳动的主要项目,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将传承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培养传承意识。

三、新劳动教育模式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肯定劳动教育价值

观念是行动的先行者,保持思想先行,才能在行动上做出反应。新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地和发展,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参与主体,农村小学和学生要转变思想认识。充分肯定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明显提升。

1.转变教师观念。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情况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在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思想层面肯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愿意主动参与到围绕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中,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新方案。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挖掘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教育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以此来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尊重和重视劳动成果,让小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2.转变学生观念。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学生作为参与主体,转变学生的观念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学生还缺少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普遍缺少劳动意识,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生的成长不利。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劳动。例如,可以在学校定期开展有关于“劳动最光荣”的讲座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在思想意识上认可劳动教育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将更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养成劳动意识。

(二)合理设计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实践

在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中要积极拓展活动内容,以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的开发和多元多样的劳动内容的备选,为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为此,在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下功夫,以此提高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获得优质体验。

1.增加农村特色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可以在其中增加一些农村特色的劳动课程,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的便捷性,挖掘劳动教育的开放性。农村劳动教育内容的筛选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如农村小学可以在学校周边的空地开辟出“小菜园”“饲养园”以及“果园”等园角空间,用以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农村地区的农田区域可以尝试与农民进行交流,共同打造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围绕农村地区特有土地资源开辟的活动空间,更能激活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实践中。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家务劳动的作业内容,如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清扫公共区域等,让家庭劳动体验空间得到开发,以这样的特色劳动方式的形成,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

2.组织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实践旨在全面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农村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但如果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理论内容,显然很难发挥作用和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元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发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学校可以与周边的养殖场开展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养殖活动中,以实践体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在学校内举办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如美化校园环境等。只有学生通过主动实践和主动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堂的有效性,让劳动教育得以推进。

(三)创新劳动教育方式,达到提质增效目标

劳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对达成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目标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劳动教育模式上要探索创新路径,以多元的实践活动空间的探索,为小学生的劳动意识的养成提供必要支持。

1.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农村小学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学校已经积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保证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打造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其纳入整体的教育框架和教育体系中,充分肯定劳动教育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科学以及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规范意识、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利用历史以及艺术等学科,让小学生热爱劳动、坚持劳动平等的观念。跨学科的知识的整合,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支持。校内可以定期开展讲座、主题班会、劳动实践等多元课程,让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得到挖掘,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有序推进打好基础。

2.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实践要发挥出课外实践活动的价值,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广阔的劳动场景,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农村小学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重视起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突出劳动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例如,定期组织帮扶农村老人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方式帮助农村老人,解决生活难题。又或者在农耕时节,帮助农村伯伯收割,获得劳动成果。多元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才能培养其学生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的品质。

(四)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劳动教育实践

1.加强统筹协调。统筹协调是保障劳动教育展开的基础,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的实践要做好优化。学校方面要坚持《意见》的基本要求,认真贯彻和执行其中对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协调和处理好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实践中,促进劳动教育的效果最大化。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专职教师负责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工作,在该过程中组织好劳动教育的具体细节和重点。统筹协调是保证劳动教育创新的根本,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强化有重要意义。

2.加强师资建设。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了解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劳动体验。为此,农村小学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校内培训。劳动教育作为校内教学框架中的主要内容,校内培训工作的推进和开展显得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如开展有关劳动教育的讲座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传递,发挥出校内培训场景的价值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校外培训。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培训方式,校外培训目的是为广大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现代的教育内容,围绕劳动教育探索创新思路。师资建设与实践,要发挥出校内外的空间优势,为小学生劳动体验的提升提供保障。

3.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要建立激励机制,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农村小学要针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督导评价和激励制度,并定期评选优质的劳动教育方案,在全校评选,并将优秀的成果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让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对小学生感知劳动魅力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激励,定期开展教师评选和学生评选,对劳动教育实践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激活这一群体的劳动积极性。

4.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劳动资源的开发,主要目的是支撑劳动教育的实践和开展,优化劳动教育的开展环境。如结合农村地区的现有资源,做好活动空间和活动场景的创设。如农村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包括田地、养殖场、工厂以及农业种植园等,多元场景和劳动空间的开发,为推动劳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对学生感知劳动的魅力,培养劳动意识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从新劳动教育模式出发,要建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地方案。从思想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以及机制创新等多角度出发,形成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地方案,为新劳动教育模式的价值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从实践效果看,相比于传统的劳动教育的模式,新劳动教育模式展现出显著效果,对农村小学生具有积极意义,使其充分感知劳动的魅力,养成参与劳动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劳动小学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赞农村“五老”
中国火炬(2011年5期)2011-07-25 10: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