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张春霞
古诗文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热爱古诗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这样的精华文化呢?可以采用怎样的教学法更有成效呢?余文森教授主张的“读思达”教学法,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思想,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思考、表达的关键点。看似简单的三个方面,实则蕴含深刻的内涵。小学生正处于求知若渴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是各种学习习惯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采用“读思达”教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提出的主要目标,三个学段的目标相互联系,螺旋式上升。可见,小学阶段对古诗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趋于丰富多样。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的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要让“读”始终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文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中对古诗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在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以读促思,教师通过范读,教会学生读古诗文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古诗文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望天门山》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击掌打节拍,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味,适时指导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把声音缩短一些,然后让学生试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读出豪迈的感觉。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引读,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语音在情感的催化下,渲染情节,让内容和情境恰如其分地呈现,学生可以很快品味到古诗文所独有的平仄韵律之美,在范读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读出了古诗文的节奏,古诗文的味道,做到爱读、乐读、会读。在课堂中,教师的“范读”,可以成为古诗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诗文重感情,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因此,在小学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一二两句诗时,一边读,一边感受,一边闭眼想象,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天门山,然后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之后,想象到天门山的高大、美、壮观、巍峨,还想象到长江把天门山分为两半,天门山仿佛高耸入云等情景,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次通过品读,感受李白到底用什么样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如此高大、如此巍峨、如此险峻的天门山,找找哪些文字带给了读者这么丰富的想象。
这样的引导想象过程中,学生对古诗文的解读,以主题提纲挈领,既能发现和领悟古诗文的意义,也能在教学古诗文中“建构”新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过程中,“读”出意义,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建构,在表象生成的同时,体验到情感的冲动,对古诗文形象产生直接的关注——往往在想象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文中描绘的内容,聆听到作者的言语心声,从而化语言文字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古诗文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分层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厘清思路,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梳理出语言的脉络,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时,引导学生品读,此时的李白乘坐在这艘小船上,是如何判断的问题时,分层读出李白此时愉悦的心情,边读边引导体会李白的愉悦不仅仅是因为这壮美的山水,因为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才二十四岁,非常年轻,此时的他满怀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离开自己的家乡,顺流东下,去追寻自己的理想,此时的他乘船从这里经过,望着这样一幅壮丽雄奇的画卷,他把他的一切心情都寄托在了眼前这山水之间,写下了这首绝句,此时的他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一方热土,带着心中的梦想,此时的他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美如画的山水之间,带着满腔的热血,此时的他的心与山水融在了一起,这样分层品读,让学生充分厘清思路,并感受到李白的雄心壮志和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不断品读,体会人物的心情,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分层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再厘清思路的同时,挖掘自己对古诗文的感悟及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读出有层次地体会古诗文背后蕴含的情感,才能读得津津有味。
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思,通过迁移品读法,创出新思路,让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读更多的古诗。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一课时,教学完诗歌,迁移到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歌《忆江南》,引导学生迁移对比中品读,感受到《忆江南》和《暮江吟》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忆江南》和《暮江吟》都是描写江水的诗词,都是用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须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两首诗歌的不同点是:《暮江吟》是写日暮的诗,《忆江南》是写日出的诗,《暮江吟》是写秋天的景,《忆江南》是写春天的诗,《忆江南》比较明快热烈,以写江南美景为主,越觉得好就越忆;《暮江吟》比较低沉,思绪也比较开阔。学生通过这样的迁移品读,感受到两首诗歌既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在教学中,教师要当智慧的点拨者,引导学生在迁移中自学、自读、自悟,着力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让学生读通、读懂、读深、读活,在品读、迁移中,独创思路,体验古诗文的奥妙,将深奥的东西化为真实可感的形象,读到深至“渠”自成。
读古诗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辨析,而后充分地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入,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引导学生思以通达,通过思考,并添上自己的联想、想象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具体生动地形容古诗文中的景、事、物,将诗句中的画面说得更具体、生动,既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又能将古诗中的只言片语在脑海中具象化,“思”入佳境“悟”自成,从而加强整首诗的画面感。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因为质疑意味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一旦质疑的闸门开启,思绪便会如潮而至,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时的尾联时,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做到真正的学习,让学生再读一读诗的后两句,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质疑中,会发现为何短短的两句话,竟然出现了四个表示地名的词语,这时引导学生再做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写法的好处是体现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接着,请全体学生再读一读后四句话,提出质疑:作者真的已经走过了这几个地方了吗?进一步得出结论:这里的“好还乡”已经告诉读者,作者还没真正回乡,他是迫不及待地想回去,所以,这里的最后两句,只是作者的想象。在这里,只是几十个字的诗歌,里面竟然藏着这么多的小秘密,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读古诗文时一定要记得多读、多思考、多质疑、多体会、多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背后要表达的情感。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个性思考,对古诗文进行赏析。这样,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以诗人或是诗题作为切入点来赏析古诗文。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伯牙绝弦,到底该不该“绝”?结果出乎意料,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读出了古诗文的深意:有的说“该绝”,因为“士为知己者死”,因为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只需那么轻轻一点,心灵即可穿越时光隧道,寻访知音的足迹,跟着就会产生美妙的共鸣,人生能遇到知音是难能可贵的,伯牙觉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所谓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人海茫茫,如果说要再次寻找知音,要到何年何月;有的说“不该绝”,因为“莫愁前路无知己”,看历史间,多少名人、多少成功人士都是经历坎坷才能成功,天下之大,说不定还能找到比子期更能懂伯牙的知音。
这样的个性化思考,有的浓墨重彩,有的轻笔细描,通过思维的碰撞,感受古诗文中真正的深意。这样个性化思考的引导,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教师设置波澜,过程扣人心弦,结果是课堂显现出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语文的古诗文课堂的个性化思考之“美”犹如一坛窖藏百年之美酒——醇香、甘甜。品之,动情入心,余味无穷。这样的古诗文课是最有灵性的,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古诗文的乐趣。
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去感悟诗歌情境,继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思考”贯穿全课,思考与表达结合,思以通达,挖掘古诗文的内涵,从而悟文理。这时的思考,可以挖掘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情澎湃,可以挖掘出“山色空朦雨亦奇”的低吟婉约,也可以挖掘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多彩,还可以挖掘出“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大义凛然。这不仅是写古诗文者的一种陶醉,更是读古诗文者的一种享受。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时,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畅谈写法,来挖掘诗歌的内涵,回答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从而体会到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而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这样的挖掘内涵悟文理的过程,无痕地引导学生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每一篇古诗文,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文章,就自有它的经典之处,引导学生学习每篇古诗文,就要瞧准这些可“聚焦特写的镜头”,即古诗文中的特殊写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在思以通达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任何知识和文学,包括古诗文的起源都来自生活和所处社会现实的酝酿。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学问,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挖掘生活与古诗文教学的链接点和交集点,使生活和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旁证教材。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后两句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紧接着,进行拓展延伸,“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做人方面,谈获得的启发。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加强其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充满现实生活的痕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体验和感悟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古诗文,做到通俗易懂地理解古诗文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综上,“读思达”教学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应以读促思浸润古诗文,思以通达激活诗家语,教师应在小学生与古诗文间搭起一座桥,让学生在“读思达”教学导向下学会品析词句,激活“诗家语”,让学生在“读思达”教学导向下学会品味诗趣,拓宽题材,积累延伸,让学生在“读思达”教学导向下学会感悟诗情,善于“用诗”,让学生在“读思达”教学导向下真正走近古诗文,走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彼岸。新时代的教师,应呼唤有生命的古诗文教学课堂,那应是学生品读美文的课堂、思绪飞扬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