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超脱》中人物的形象构建与心理解读

2022-12-16 12:10檀思源连子晴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丧文化

檀思源 连子晴

摘要:艺术源于生活,电影折射社会。社会转型的加速给现代人的生活按下快进键,使其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也催生了以绝望、悲观为主要特征的“致郁系”电影的流行。“致郁系”电影的主人公大多以生活的“失败者”的形象出现。这些“致郁系”电影的内容虽然十分沉重,却能激发观众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的深刻反思。以沉重和压抑为主基调的“致郁系”电影《超脱》折射出21世纪初期美国丧文化青年群体困顿颓废的生活状态,在“内卷”盛行的当下社会激发了观众的集体共鸣。文章借助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从场景设置、人物行为、台词等角度对电影《超脱》中受丧文化影响的青年群体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进行深度解读,发现该类群体在行为上具有极端性、消极化的特点,在心理上大多是孤独、麻木且分裂的。在当下社会,为抵御丧文化给青年群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青年培养积极的心态、家庭给予细致关怀和社会提供文化滋养。

关键词:《超脱》;丧文化;萨提亚冰山理论;形象构建;心理解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23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112792028

电影《超脱》在影评媒体笔下和社交媒体平台上都被喻为一部与《人间失格》一样极度致郁的丧文化风格影片。自上映开始,该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始终处于高位,截至2022年8月28日,达到了9.0分。萨提亚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其冰山模型能够清晰展现人的表征行为与潜在心理的关联。借助该理论,可以清晰地剖析出电影《超脱》中受丧文化影响的青年群体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关联,并对如何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丧文化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理论基础

(一)丧文化

当下学界对丧文化的定义所达成的共识是青年群体在面对各种生存、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而无能为力时,逐渐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极端颓废和绝望的状态[1]。这种消极负面的内在心理又通过人的各种动作行为和语言行为呈现出来。

(二)萨提亚冰山理论

萨提亚在冰山理论中将人的自我分为两大部分:可见的行为部分——“水上冰山”,不可见的精神自我——“水下冰山”。“水上冰山”是个人的行为部分,是人受思想支配表现出来的可见状态,可以为他人所直接发现、感受。“水下冰山”是沉于水中不可见的冰山主体,是个人不易被他人观察、感受到的内在自我。水面下的六个层级依次为:应对方式,即姿态;感受,包含人类的七情六欲;观点,包括信念信仰、认知等;期待,分为对自己、对他人和来自他人三方面;渴望,人类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类似于被爱、被接纳;自我,即人的精神。其中的应对方式和观点在影片中多通过个体的行为予以呈现,因此本文不做单独分析。

二、水上冰山——可见的人物行为

(一)“边缘学生”:失序的暴力者

“边缘学生”是指由于缺乏家长与教师的管教、帮助,无法正常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长此以往陷入一种颓废、放纵的无序状态的学生群体。这种学生群体是丧文化的“易感”人群。影片中,这群学生在造型上呈现出叛逆反抗的风格。马库斯打着犀利的耳钉,而杰瑞斯戴着黑色的头巾,耳机随意地挂在胸前。在言语上,他们习惯于使用极具攻击性的话语,马库斯会冲着教师查理吼叫“若你满口说教,我就给你一巴掌”。同时,导演通过近景特写来构建“边缘学生”强烈的暴力倾向。在拍摄杰瑞扔亨利公文包的片段时,镜头放大聚焦到杰瑞平摊的手掌,暗示了杰瑞内心对亨利的轻视。随后镜头转移到杰瑞的面部,其眉头紧蹙、两眼瞪视、上唇绷紧拉伸,呈现出一幅极具攻击性的表情。

(二)梅瑞迪斯:消极的抵抗者

相比传统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公然抵抗”,丧文化影响下的青年群体对外界事物的抵抗呈现出一种“温和”的消极状态,多以自我消化代替对外输出。梅瑞迪斯就是采取消极的方式不断抵抗外界的质疑。在面对来自外界对其个人形象的质疑时,她选择了忍耐与无视。首先是她消极的肢体动作。父亲让她梳理乱糟糟的头发时,梅瑞迪斯没有直接反驳,只是无奈地用手托起头。其次,梅瑞迪斯消极的人物个性也在她的画作中有所体现。电影画面在转换到她的画作时多用黑白镜头,镜头下白色的无脸人、勾画不均的恐龙与恶魔、线条潦草的人物素描……如此种种,皆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三)亨利:悲观的青年教育者

教师的形象构建在传统影视剧中往往是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但是在电影《超脱》中,丧文化笼罩下的教师形象是压抑与悲观的:摔碎杯子的教师夫妻、常用头撞铁丝网来泄愤的中年教师、伏在地上广播的女校长……

亨利的性格是阴郁与淡漠的。从人物的造型上看,亨利的着装都是暗沉色系,面部神情疲惫憔悴,深邃无光的眼眸流露着颓废之感。从行为动作上看,亨利所呈现出的是孤独与麻木。他习惯于在夜晚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在城郊漫步。从场景设置来看,导演有意设置访谈板块,借助亨利的自白来折射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访谈的空间是昏暗的,微弱的光影照在亨利的臉庞——疲惫且麻木。访谈最后,亨利喃喃道“失败,我们失败了。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让所有人都失望了,包括我们自己”。从拍摄手法来看,影片中时常出现幻影式的拍摄手法,光影中核心的人物显得虚幻且不自然,暗沉的主基调营造出亨利的本体与灵魂间的灰黑地带。

三、水下冰山——隐喻的人物心理

(一)梅瑞迪斯的精神自我分析

1.敏锐的感受

在萨提亚冰山理论中,感受作为重要一环,代表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感知,包含喜悦、兴奋、愤怒、悲伤等。首先,梅瑞迪斯对外界事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感知,这使其在艺术上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她喜欢并擅长通过绘画和摄影来捕捉记录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此外,她对外界也极度敏感,当被告知自己的作品是“烦透顶的不入流艺术”时,她绝望地坐在地上泪流满面地看着父亲,“爸爸,你总是一针见血”。父亲长期的语言暴力不仅让梅瑞迪斯感受不到来自最亲近家庭成员的尊重、鼓励与爱意,也造成了她消极抑郁的心态。

2.扭曲的期待与渴望

萨提亚冰山理论下的期待,包含自身期待、对他人的期待,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渴望包含着渴望被爱、被接纳、被认可等。家庭冷暴力和校园歧视的双重压迫在梅瑞迪斯敏锐的感知下被不断放大,最终造成了她扭曲的期待。在自身期待的角度,长期作画、拍照是她期待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内心的声音能被他人听见。在对他人的期待方面,梅瑞迪斯从影片的出场到离世始终在期待自己的画作能够获得父亲的支持、同学的认可。然而这些期待始终无法从父亲与同学处获得。最后当梅瑞迪斯遇到善解人意的亨利时,她将这种期待扭曲成对爱情的渴望。在他人对梅瑞迪斯的期待方面,父亲无视梅瑞迪斯的艺术天赋,一味以“成为斯坦福人”的要求压迫梅瑞迪斯,这是造成梅瑞迪斯扭曲期待的重要原因。

3.消极空虚的自我

自我是萨提亚冰山理论中最深的层次,意指个体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本质、核心等[2]。库利在镜中我理论中指出,个人常常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3]。因此,自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评价所形成的“拟态”的影响。在缺乏亲情的家庭里,梅瑞迪斯不被支持与理解,被喻为“没有前途可言”;在秩序混乱的学校里,她不被接纳和关爱,被戏称“死肥婆”。如此种种使得她的灵魂被禁锢在一个充满负面评价的封闭困境中,她在精神世界上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在情感上缺乏寄托,在生活上也没有切实的目标。家庭、学校与社会对她都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爱护,即使在绘画上有着过人的天赋却没有人为她指引成长的道路,长此以往造成了她空虚的自我。

(二)亨利的精神自我分析

1.孤独麻木的感受

母亲的意外离世给亨利造成了严重的情感阴影,使得亨利变得麻木,拒绝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最终陷入“作茧自缚”的孤独中。影片通过多种镜头的综合运用,清晰地营造出一个孤独麻木的灵魂。在拍摄亨利在公交车上仰面痛哭流涕的片段时,场景在广角镜头与长焦镜头之间来回切换,借助苍凉沉沦的夜空衬托亨利的孤独。同时,影片中还多处使用了采访镜头,这种拍摄手法使主人公可以直面镜头吐露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从而拉近观众和角色的距离。亨利在面对无人采访啜泣,“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让所有人都失望了,包括我们自己”。同时,导演将梅瑞迪斯的摄影照片作为影片一部分予以呈现,借此丰富人物的形象。梅瑞迪斯为亨利拍摄的照片颜色都是黑白的,照片中的人物也仅有亨利一个,这从侧面反映出亨利是社会生活中孤独的存在。

2.“软弱”的期待与渴望

亨利的期待与渴望具有显著的“软弱性”。在面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时,他出于内心的朴素正义,有着试图改变现状的尝试。但这种尝试是短暂性的,当他发现短期内无法改变现状时,又会选择回到躺平和逃避的状态。比如在教学上,他希望将叛逆的“边缘学生”带上正轨,却不愿给予他们长期的帮助。他会制止学生暴力虐猫的行为,但是当雷文为难地说出“我感觉我被困住了,就像这只猫一样”时,亨利沉默了。

3.分裂的自我

影片开篇便引用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名言“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来暗示亨利内心分裂的自我。影片中亨利选择担任代课教师,更换授课校园,都是为了逃离与他人的精神交织,进行假性的“自我救赎”。在现实中,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积极形象。他认可梅瑞迪斯的画作给予她信心,巧妙地化解班级中“边缘学生”的棘手问题,但在精神世界里,他却是一个孤独无助的流浪者,始终无法走出童年的阴影。被女教师误解时,他怒喊“我不是什么变态老男人”。同时,电影采用了多组闪回镜头塑造亨利内心中分裂的自我。闪回手法较一般回忆,更能直接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隐蔽的角落”[4]。首先是亨利看望外公时出现的亨利母亲的闪回镜头,这喻示着他的母亲和外公曾经发生的悲剧,是他一直难以摆脱的阴影。其次是影片中多次出现亨利小时候用手拉门的闪回镜头。在定格画面中,年幼的亨利轻轻推开一个小小的门缝,小脸上满是犹豫与担忧。这个镜头直接揭示了亨利内心中分裂的自我:渴望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却怯于行动。

四、启示

(一)青年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积极心态

青年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群体,他们急于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思想,但受制于自身主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在行动时往往过于理想化,最终未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梅瑞迪斯错误的爱情观导致了她最终的轻生。虽然梅瑞迪斯只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这也警示青年群体需要主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避免误入歧途。同时,青年还需要正确审视自身,主动悦纳自我,既不能无序放纵自己的行为,也不能过度苛责自己的不足,陷入两个极端的误区。

(二)家庭:主动关心呵护,及时换位思考

影片中的学生群体投入丧文化的怀抱,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失职。黑人女孩因朝教师吐口水而被学校开除,她的母亲却来学校痛骂被羞辱的教师,甚至扬言要告这名教师种族歧视。因打架斗殴被开除男孩的父亲电话联系教导主任,声称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疾病,要求学校给予优待并复课。影片中,对于家庭教育,亨利表示“做父母前应该先培训”。家长应具备换位思考的主动性,适时地审视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的需求,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真实影响。在此基础上,主动关心孩子生活中的所需及对待他人与生活的态度,做到及时了解、纠正,培养孩子独立判断与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社会:加强文化滋养,健全帮扶机制

青年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青年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影片中黑人学生所展现出强烈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社会中蔓延的对黑人群体的种族歧视。现今,丧文化通过网络渠道裹挟着大量来自欧美的消极负面文化,对我国青年的心理产生较大冲击。对此,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青年的滋养,培育青年群体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心态[5]。

艾丽卡在性教育方面的缺失是导致她沦为失足少女的前提。而在现今社会,仍然有很多缺乏性教育的少女走上了不归路。社会应提高对青年群体的关注度并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适当合理的帮扶机制,如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支持体系,为青年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心理疏导服务。

五、结语

电影《超脱》通过青年群体的教育问题来折射21世纪初期美国在经历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所催生出的以颓废、自嘲等极端负面情绪为特征的丧文化。借助萨提亚冰山理论进行分析發现,受丧文化影响的青年群体在精神上具有敏锐的感知、孤独封闭的心理、扭曲“软弱”的期待与渴望,这也使得他们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暴力倾向、消极的自我抵抗、习惯性逃避等特点。究其根本,是现实境遇与精神期待之间不可调和的长期对立造成了他们分裂、矛盾的自我。预防和治疗这种负面的精神状态需要青年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家长及时换位思考和社会的有力帮扶。

参考文献:

[1] 苏宏元,贾瑞欣.后亚文化视阈下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5):12-19.

[2] 耿殿磊,杜娟.冰山理论视域下盖茨比的美国梦[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12):28-30.

[3] 雷兆欣.物化与可控:自拍图像中“镜中我”建构与互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9.

[4] 潘国军.闪回在电影悬念设置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5] 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6):113-118.

作者简介 檀思源,编辑出版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 络连文子化晴与,出汉版语。言文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丧文化
“丧文化”流行为哪般
“丧文化”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网络流行语“丧”的语义与“丧文化”
从“丧文化”到“佛系”
为爱找方法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丧文化”无需过忧但要重视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