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助力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策略探析

2022-12-16 00:34邱振宇张韵荞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介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

邱振宇 张韵荞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坚实我国发展所需人才储备,是亟须思考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数据调查法,分析当前线下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活动开展不便的情势下,如何建立受限更小、包容性更强的学术共同体。经研究发现,以新媒介技术为主要建设手段,学员产出内容,教师辅助共研,院校落实权责,三方主体合力,可为进一步走进学术新媒体时代,建设高质量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文章从线下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困境、新媒介技术助力共同体建设优势、建设问题规避及各主体建设细则等层面分析,旨在得出更为科学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之策。

關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新媒介;学术研究;线下活动

中图分类号:G206.2;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205-03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是“以学术带头人领导,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有共同学术理想、遵守共同道德规范为宗旨的互助学术共同体”[1]。它能够为研究生的学术探索提供便捷,激发群体科研精神,丰富其思想延展,是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促进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的建设良方。回顾我国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之路,其范式策略大多以线下讲座、沙龙、研讨会等为主要形式。为尽快走进学术新媒体时代,亟须探索以新媒介为技术手段形成的网互式研究生学术共同体。

一、线下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困境

当前,线下开展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具体困境分析如下:

(一)线下研究活动开展场地难以定夺

第一,活动场地距各研究生学术共同成员所居远近难以定夺,地点过远导致出行不便,路途中也易产生安全隐患。

第二,场地可容纳人数、防疫所需空间间隔、场地通风、消毒、安全物资配给等情况也需考虑。

(二)线下活动易使各类成本增加

第一,对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成员来说,线下活动会增加通勤时间、资金成本。

第二,对主办单位、组织、机构来讲,场地成本、物资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第三,如活动开展场地择定于某高校内,于外校成员来讲,易增加心理成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陌生的环境会对个体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会因惧怕出错以致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选择较少开口。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线下开展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活动更易陷入“沉默的螺旋”,更易受社会孤立动机、意见的公开表达、群体压力等方面影响,使得学术交流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线下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活动不易开展,以新媒介为技术手段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已是必然。

二、新媒介助力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优势

罗伯特·洛根从人类媒介发展历程角度,将当今时代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媒介或‘新媒介时代”,在该时代,媒介传递信息的功能变得更强,传达信息的速率变得更快,传播信息的主体更为多元。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延伸人的感官,改变传统的信息形态和知识形态。如今,运用新媒介技术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是顺应时代背景双重择选下的结果与必然发展趋势。其具体优势分析如下:

(一)新媒介设备的发展与普及

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平板、智能手表等具有电子通信、网络联动功能的新媒介载体的发展与普及,为新媒介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提供了基础技术保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研究生所持有的移动电子设备,互联网使用率更是远高于此数据,这也为新媒介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提供了可行性。

(二)新媒介平台的研发与利用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媒介载体的发展与普及,移动APP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可用于移动教育的APP种类更是不胜枚举,其功能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愈发丰富。在基础功能方面,视频播放、视频直播、语音通话、共享屏幕、声音修饰等可满足线上成员互动沟通的基本需求。容颜美化、虚拟背景、趣味游戏等附加功能也可为成员提供更多的趣味性。

(三)以新媒介为基础诞生的新技术助力

以超低时延、超高能效、超高安全性、超宽连接等为关键性技术指标的5G通信[2]技术的发展,将使线上开展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活动实现“零延迟反馈”,达到线下人际交流的瞬时性。5G技术的推广普及也能扩大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打破地域限制,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除5G技术外,AI虚拟现实、动感捕捉等技术,也能使线上交流与沟通逐渐呈现出线下面对面交流时的真实感、亲切感,拉近端口侧主体的交流距离。

(四)新媒介对线下活动各项成本压力的释缓

第一,减释公共空间及资源使用压力,无须额外场地、设施附加,如线下学术论坛、沙龙等。

第二,排除交通出行的安全隐患及人员流调下的感染风险,足不出户云研讨,严格遵守管控制度。

第三,降低通勤成本,缩减通勤耗时,减少额外支出。

第四,缓解人际交流场域下的群体压力,规避“沉默的螺旋”导致的传播折扣。运用新媒介设备,学员可选择主体熟悉环境,减少环境制约下的心理阻碍成本;平行小窗口视图,形成身份平等的社交语境;摄像头的选择性关闭,增加隐匿性,继而创造个人思考空间。

第五,新媒介具备的录制回放功能,供给学员反复回看,持续研学;辅助教师教学相长,不断精进知识产出。

三、以新媒介助力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问题规避

自20世纪中叶新媒介概念提出以来,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中,资本力量不可忽视。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应是一个自律、自治的团体,不该受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而脱离其内在发展逻辑[3]。因此,以新媒介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须排除不利因素。

(一)排除市场资本的逐利逻辑

市场资本的逐利本性很多时候与学术发展逻辑存在根本性矛盾。市场资本侧重于内容的产出能否带来物利收益,而学术发展逻辑则侧重于明晰社会本质。学术发展过程中,对不符合真理的验证也具有价值。但对资本逐利而言,验证不符合当下环境的真理则只会造成资本的浪费。因此,在利用新媒介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时,首先应排除资本的干扰。在面临共同体平台搭建、学术研发实验、学术内容产出等压力时不服从于资本控制,不因资本喜好而违背共同体以科研兴趣、平等互动为基础的建立初心。

(二)抵制群体压力激增下的学术不端

新媒介的发展使研究生学术共同体成员基数迅速扩大,同时,在多技术融合下的新媒介的作用和推动下,社会思潮具有杂糅特质,这容易引起学员间更剧烈的灵感碰撞与思想冲突。此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成员在不同思想的交叉互动中产出内容,也易激化成员间因观点不和所产生的矛盾,从而导致群体压力激增,最终引发不良的学术行为。为抵制群体压力激增下的学术不端,要求共同体成员牢记构建初心,要以新媒介平台为工具和跳板,而非武器和战场;要彼此包容,求同存异;要以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来丰富自身的学术造诣,为实现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四、以新媒介助力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具体策略

以新媒介为技术手段建设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并非颠覆传统线下模式,而是在原基础上探索新媒介技术嵌合下的新形式、新发展,从而在逐步走进学术新媒体时代的过程中,为建设高质量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言献策。

(一)学员主体专责

1.树立合作意识,发挥“雁阵效应”,交互产出内容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学习中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社会性交互在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因此,学员应树立合作意识,并在合作过程中发挥“雁阵效应”,实现自由探讨,交互产出学术内容。例如,以轮值主播形式设立活动组织者,该组织者类似“头雁”,其职能包括收集各学员研究主题、发布活动研究命题、调控活动进程、集拢学员提问并向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反馈等。

2.以新媒介为工具,建构共享学识数字库

在新媒介背景下,信息的整合功能变得更强,学员主体可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构建学识数字库,实现学术素材交互。该数字库还可作为共同体研究成果记录平台,便于各学员准确、高效地获取知识,助力学术探索。

3.輔助建设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体系

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庞大的研究生群体基数下,寻求更广泛的认同。而新媒介建设下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可容纳更多学员共同探讨学术需求、学术倾向、学术出路,从而主动积极地在建设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师主体职责

1.教师学习研讨新媒介融合教学策略

顺应时代需求,激发师资团队的能动性与合力。积极开展新媒介融合式教学研讨,熟练掌握新媒介教具功能,扩充新媒介教学模式,增强平台的交互性,辅助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

2.教师带头整合资源和精进教学

努力发挥教师职责属性最大化,利用新媒介建设并丰富共享型学识数字库,精准划分文献门类,扩充学术词条及检索范围,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整合筛选研究生共同体研学作品,辅导研究生细化研究内容,精进其研学成果。

3.线上答疑辅助学员减少表达障碍

线下教学研讨属于人际交流场域,学生易陷入认知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语境,易受“沉默的螺旋”影响,阻碍并折扣自身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介平台功能积极在后台留言,并定期上线答疑,不断发掘学生新颖的思想,丰富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相长,使学术共同体研学保持蓬勃的内生力。

4.学员调研、同行交互研发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机制

利用新媒介教学视频回看功能及学员研究成品展示,调研学生学识能力和学术水准,探索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并利用新媒介平台联合校外师资团队,形成多学科带头交互式探讨,努力在破“五唯”形势中探寻专业、科学且适用的研究生学术成果评价机制。

5.国内外师资联合实现外在驱动力保障

利用新媒介平台破除时空局限。推进国内外师资团队沟通学习,拓展教师学识范围,丰富教学资源体系。推荐国内外联合项目,跟进博士生科研人才挖掘。以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为目标,保障研究生学术共同体保有外在驱动力。

(三)院校主体权责

1.校内信息化工程建设及基础保障体系

满足校园各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保障终端覆盖均匀,自动负载均衡。确保高密度群体同时在线的网络维稳状态。

2.校内共同体资源整合及新媒介平台搭建

校方整合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研学展示及校内师资团队教研深化成果,搭建新媒介数据供给和搜索引擎网络,打造校内多专业知识互通网。营造多学科交叉研学氛围,促进复合型学术人才培养。

3.校内新媒介教研教学督导工程建设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机制,搭建新媒介教研教学评分板块。线上定期收集各学院及教师“评分单”,组织“评分榜”观摩学习。研讨榜单各学科发展进度,借鉴优秀学科教研方法,补齐教学短版,激发校内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内驱力。激励师资团队砥砺精进教学质量,跟进完善研究生学术共同体评价制度,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推出。共筑数据透明、直击要点、督导有力的新媒介院校督导工程。

4.校内新媒介学术共同体教学体系研究及完善

以院校为主导,以次级学院为主体,下放各类学科,组织线上研讨会议。就如何组建多学科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实现校内资源整合利用效率最大化,组织教师进行学科交融课程研发。尤其针对综合性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建设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5.校内外新媒介学术共同体培养联结合作

积极联合各高校,以倡导学术共享为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培养建设精神。学习探讨新媒介教学的创新融合趋势,共享校内资源及研究生学术共同体评价制度,以各学院学科发展建树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搭建高校融合学术共同体联合培养团队,权责分明维护团体运行。以促进“四为”政策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精准实施。致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研究生学术共同体人才。

6.建立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管理办法

设立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专项基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及专业技术培训,参加国际联合培养计划,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学术交流合作平台[5]。

五、结语

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兴国,尽快从疫情持续性影响中实现高質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以创新为核,为研究生高等教育融注崭新活力;应紧抓时代契机,加快教育与科技共铸步伐;应利用新媒介优势,为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探索出更优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 蔡洪卫.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1):74-75,84.

[2] 田辉,范绍帅,吕昕晨,等.面向5G需求的移动边缘计算[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7,40(2):1-10.

[3] 田晓伟.论学术新媒体的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7,38(4):21-26.

[4] 张冬梅,王陆.认知冲突管理对合作学习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9):131-136.

[5] 李瑞丽,路方平,杨波,等.高校研究生学术共同体建设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91-93.

作者简介 邱振宇,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主持艺术。 张韵荞,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新媒介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