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丧”的语义与“丧文化”

2018-05-25 11:27臧宇洋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丧文化网络流行语

臧宇洋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词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传播。近几年以来,“小确丧、有点丧”等词语频频出现在热门话题中。本文通过分析“丧”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分析“丧”的语用综观与“丧文化”,并就其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展开反思。

关键词:丧;丧文化;语用特征;网络流行语

一、“丧”的出现及意义

(一)“丧”的产生与发展

本文笔者所谈“丧”与传统的“举头丧气”、“丧尽天良”中的“丧”并不相同,笔者所分析的“丧”是广泛出现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小确丧、有点丧、很丧”,甚至可以单独使用“丧”这个形容词来表达语气和情感。

“丧”的出现与走红源于“葛优躺”图片在网络飞速流行并成为年轻人的表情包新宠,这一图片是1993年葛优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饰演季春生时的剧照。图片中他极度颓废地躺在沙发上,看上去一脸的“生无可恋”,透露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的“丧”气质,这张图片出乎意料地受到了90后青年群体的狂热追捧,也标志着以饱含负能量为主要特征的“丧文化”正式成为现阶段中国青年表达感情的口头禅。

随着“丧”逐渐走红与广泛应用,“小确丧”替代了“小确幸”,“有点丧”、“很丧”、“非常丧”等词语相继占领人们的日常用语,成为2017年网络流行语之一,并且延续到2018年仍旧被广泛使用,不难看出,“丧”已经从一种新兴的语义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独特的“丧文化”。

(二)“丧”字的语义内涵

1.“丧”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内涵

“丧”有两个读音,sàng和sāng,古代汉语中本意是指丧失,也有丢掉,失去的意思。该文字在《论语·子路》中“一言而丧邦,有诸?”等文献均表达此含义,同时衍生出沮丧和伤心的含义,如《商君书·更法》中“狂夫之乐,贤者丧焉”。灭亡和失败的含义在古代汉语中也较为常见,如《吕氏春秋·长攻》中“非吴丧越,越必丧吴”。

2.“丧”字在近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内涵

“丧”在近现代的发展中主要应用在人去世的“白事”中,如“丧事、丧仪、丧服、丧礼、服丧、丧葬”等,表达對死亡的悲悼和哀伤。“垂头丧气、颓丧、沮丧”表现的是情绪低落、精神颓废的含义。

3.“丧”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意义内涵

本文笔者所谈“丧”的含义虽与古代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含义略有不同,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意义是一脉相承下来的,表达颓废、麻木、绝望、哀伤等消极情感也含有黑色幽默的效果,已经形成一套专属的话术与行为表现,也成为反鸡汤的代表性网络流行语,一个“丧”字深刻概括与表达了年轻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仿佛生长在玻璃罩中的花朵,前途光明却不知出路在何方。

二、“丧”表达何种情感

(一)青年人的自我讽刺

“丧”背后体现的“丧文化”和“丧气质”并非今天才有,也不是在某一种特定环境中所特定存在的。近年来,世界经济进入增长乏力区,青年人面临就业难、结婚难、购房难等一系列问题,青年人的自我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找不到自己未来的出路,感觉自己一事无成,青年人的“示弱示丧”表达他们对自身发展现状的无可奈何,自嘲和主动污名化的“丧”,表达了青年人对时代和现阶段自我的绝望与悲伤;对现阶段所经历和面临的事件的颓废;对当前不如意和失败的麻木,以“丧”自我反讽,一个复杂的“丧”字的使用,完美诠释了当今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二)青年人的致郁与治愈

如果说“丧”的表达是一种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那么在表达和宣泄的同时,与其他身处困境、承受压力、需要排遣苦闷的同伴互动交流的过程,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归属感,在“丧”的集体中暂时逃离了压力,同病相怜式的相互慰藉,尽管“丧”表达的内容是“致郁”的,但是由于一定范围引起的感情的共鸣,反而达到了“治愈”的效果。“不丧”是最近流行的网络词语,年轻人经常在发微博与朋友圈时使用这个词语,通常与其他勉励自己的句子一同使用,治愈系满满!

(三)青年人的自我保护

在语言交往中,人的示弱往往更容易激起其他人的同情心,而惯于包裹和伪装,反而容易激起他人的嫉妒和厌恶。“丧”的使用,可以使亲朋好友知道你最近状态不好,自己也很颓废,这时使用“丧”也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无助性。这种示弱,可以使青年人达到自我保护的效果,往往亲朋好友不忍继续追问或责备,甚至通过自我否定和宣泄沮丧得到更多人的安慰与鼓励,化解了尴尬,在自嘲和调侃中“满血复活”。

三、如何看待“丧文化”

随着“丧”的走红,“丧文化”应运而生,而如何看待“丧文化”这一话题,广受争议,有一种观点对“丧文化”大加批判,认为其存在即是不合理,应该远离“丧文化”,才能找到未来的出路。另一种观点认为存在即合理,“丧文化”的存在代表当今时代青年人的内心,符合时代特色,应给予关注。

(一)告别“丧文化”

《中国青年报》在2018年01月19日01版发表《告别“丧文化”,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中指出,最近社交平台出现的“丧小组”、网络聊天中出现的“丧表情”、甚至大街上应运而生的“丧茶”系列奶茶都会成为让人裹足不前、自我沉沦的“麻醉剂”,要想摆脱困难,唯有积极进取、直面压力,国家需要胸有大志奋发有为的一代新青年,这个时代的青年怎能丧、怎忍丧!

《光明日报》在2016年09月30日发表《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中指出“丧歌天后、丧动漫、丧影视”长期浸润在生活中,人们一定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个人成长以及社群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只有告别“丧文化”,才能激发青年人的洪荒之力。

(二)辩证看待“丧文化”

《人民日报》在2017年07月11日发表《年轻人总体上并不丧,不必过于忧虑》中表明“丧”并不意味着年轻人的绝望,而大多是作为一种自嘲和排解压力的方式,是年轻人面临着的新问题,孤独、渺小和无力感并非无病而呻,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变成心理问题甚至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背后问题,或许才是社会应该真正去了解、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理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看待“丧文化”,青年的习得无助性需要得到排遣,社会转型带来的物质焦虑和价值观迷失需要被正确看待,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会是单纯的无病而呻,虽然会受到媒体传播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由社会心理因素决定,21世纪我国社会转型高度发展,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工作者”愈加贫困化、草根化,且这些刚刚毕业的青年人大多正处于成人初显期,自我意识并未达到健全水平,应当给予其机会表达与发泄。

青年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积极关注青年心理成长与表达需要,对青年最关注的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应当有充分的关怀,做到发现现实问题、理解青年诉求、积极准确引导。同时,加强文化建设,丰富青年人的精神生活,正确把握青年人对网络文化的需求,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青年人“丧而不弃”的优秀品质。

四、结语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词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而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状态和文化精神,2018年走红的“丧”作为新时期的网络流行语,反映着当下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特征。本文从“丧”入手,分析“丧”所具有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并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大学教育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展开反思。

参考文献:

[1]龚思.年度汉语新词语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05.

[2]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刷馆,2007.

[3]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研究综述[J].海外华文教育,2012,09.

[4]余银霞.网络流行语语用综观[D].中央民族大学,2015,03.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丧文化网络流行语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丧文化”无需过忧但要重视
如何看待“丧文化”?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