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含笑
今年寒假陪爷爷过年,听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读爷爷这几年写的回忆录,看爷爷收藏的老物件,对爷爷浓厚的家国情怀感受颇深。那些带着墨香的文字,叙说着家族故事、记录着近代中国的变迁史。
爷爷家传三件宝:佛像、油灯和美石。那件老油灯的来历,爷爷在《回忆父亲》(《杂文月刊》2016年第2期)一文中说:“以前家里有个老油灯,两斤多重,上面是一个平地灯盏,中间是鸟头,下面是鸟脖,最底下是类似鸟爪的底座。这是当年游击队送给父亲留作纪念的。说共产党就像这油灯一样,在黑暗中给人光明,指引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后,有下乡收老物件的人看过,说是天河石的老油灯,当地老师说是辽金时期贵族用的。曾经,这件油灯在爷爷祖宅院子里埋了二十多年,最后在以前埋藏地点偏一点地方找到,老人都说物件埋地下会走。”这段文字,记录了太爷爷收藏老油灯的来历。太爷爷叫黄金凯,壬戌年农历七月七日出生界首市光武镇黄寨村,出生贫农家庭,幼年丧母,少年时背着幼弟到处流浪。恰逢战乱,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有时饥饿无奈,只好挖生地瓜做饭,用莲叶烧水喝。晴天躲在柴草堆里睡觉,雨天破庙里避雨。十多岁当学徒学做金银首饰,最终创办了界首老金凤银楼。时至今日,太爷爷创办的老金凤银楼已逾八十年,传至两代。虽然太爷爷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了,但爷爷无时无刻不想念着他。前年,年过七旬的爷爷写了《回忆父亲》一文,写稿之时,追忆至深,痛泣无声,有时竟不能提笔。后来文章刊登在两家知名度很高的刊物上,为我们家族记忆留下了宝贵资料。去年,爷爷又请当代著名画家燎源先生给太爷爷画像,画像中太爷爷脸部是国字型,3平尺有余,画像右侧题词:赤金打成麒麟走 白銀造就鳳凰飛。说的就是太爷爷当年白手起家,创办界首老金凤银楼的事情。我静静的看着太爷爷的画像,他是那么亲切,平易近人。这幅画像也成为我们家族珍贵的收藏品。对我来说,太爷爷留下的辽代天河石油灯是件文物,但是在爷爷眼里,是他对太爷爷的怀念,灯在人在,仿佛听到太爷爷的谆谆教导,太奶奶嗡嗡的纺纱声,看到了当年太爷爷和游击队的感情故事。
父亲在爷爷收藏文化的熏陶下,也研究古玉、史前文化二十多年了。他写过一篇介绍灯的文章《先秦玉俑灯小记》,发表在《艺术品鉴》2016年第10期,写的是一对高约四寸玉俑,肥头大耳,圆雕而为,头部呈圆环状,上部中空,粗腿。仔细看看,其中一个略高,一个较矮;高者脸胖,眉毛粗,睁开眼睛,大鼻梁,开口笑,双手合拜在右边;矮的脸瘦,眉毛细,眯缝眼,紧闭嘴,双手合摆在前。两件玉俑都是蹲立,腿放在胸前,用寥寥刻線代替手脚趾,形状简易而神大气,尽显粗狂之美。据考证,这是一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供奉在祖先灵牌或者宗祠里面的人物俑长明灯。据该油灯上一代主人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甘肃老乡那收到的,以前没电的时候,买不起玻璃油灯,老乡还用过这对石(玉已经钙化了,象石头)灯。为什么这对油灯人物有区别,是因为古代玉俑分男女,男女礼仪有别,在当时已经体现在供奉用的油灯上。同样,两个油灯中间的孔道,一个地往里凹,一个地往上凸起,应该是当时打孔技术不熟练,先打孔洞往下凹,后打孔洞时打孔材料有损耗,显得孔地往上凸起一点,这对油灯表面漆黑,从上到下有流线型腐蚀痕迹,是以前长期使用中溢油腐蚀造成的,已经基本上看不出玉质,给人感觉像石头。这对具有秦国风格的玉(石)俑灯,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是研究古代玉俑的重要参考材料。战国后期,随着精美的青铜灯的出现与流行,玉(石)灯逐渐退出社会生活舞台,最后被轻巧的陶瓷灯、华丽的玻璃灯所代替。
这件辽代天河石油灯,既是一件珍贵的家族文物,寄托了爷爷对太爷爷的思念,又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革命文物。先秦玉俑灯,上承中华一统之起源,下承华夏当今之盛世。奇哉玉俑,怪哉鸟灯;快哉吾心,大哉中华;千秋万载,华夏永存。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高2(9)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