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桢,王永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党百年执政的理论基础,党的指导思想历经百年演进和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伟大成绩,推动了党的伟大事业从苦难走向辉煌。从建党百年的视野出发,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献的梳理,缕析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百年演进规律及其经验启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站起来的进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初步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深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再到熟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历经了数十年,这个进程助推着党的指导思想从探索走向成熟。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挽救中国危亡,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能不能“救亡图存”,实现“民族解放”就成为了检验思想正确与否以及是否选择的唯一标准。鸦片战争打开了近代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随着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开始面临着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和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这一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其中最根本的是“自强”和“求富”思想,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国防近代化,但是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宣告了这一指导思想的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改良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充分说明了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入,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中国社会出现了思想多元的局面,比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不仅给人民和政党思想造成了混乱,而且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相差甚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这些思想均难以肩负“民族解放”这一历史重任。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深受启发和鼓舞,从而给中国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P1514)五四运动的爆发唤醒了中国一批沉睡已久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使得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庄严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下,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崭新且重要的政治力量,开始带领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由革命的被动转向革命的主动,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肩负起了解决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实现民族解放这一历史重任,充分彰显了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一言以蔽之,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既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比较和认真考量作出的选择。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党的二大、三大,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明确指出中国要想获得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就必须先通过民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座大山,从而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四大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及工农联盟的相关问题,正式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艰辛之路。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遭受的最严重挫折,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上,由于缺乏革命的经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式运用,简单套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和方法,把共产主义的经验和指示“神圣化”,脱离了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最终导致了两次革命的“失败”。其二,在思想上,由于党组织吸纳了大量革命分子入伍,没有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整训,于是党内出现了诸如极端民主化、经验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为此,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批判了党内唯“本本主义”的错误思想,揭露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内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之后,中共中央为了清除党内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关键时刻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一方面挽救了党的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克服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运用,把党的指导思想重新转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克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运用,才能避免革命的失败,实现革命的胜利。
经过较长时间的革命探索,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和运用逐渐成熟,具体表现为多维度地思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建设的内在统一性。遵义会议以后,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克服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的军事、政治、组织、思想等方面的错误指导,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充分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在对抗战以来革命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了总结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命题。中共中央在延安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整风运动,其本质就是通过肃清党内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扫除障碍的一场思想教育活动。党的七大的召开,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飞跃到了“毛泽东思想”阶段,实现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和与时俱进性,毛泽东思想是根植于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法宝,是建设新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过程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中国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两大基本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多维契合的成熟化表征。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使得党的指导思想进入曲折发展时期。进入富起来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不断深化和完善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得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实现了新飞跃。
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失误,使得党的指导思想进入曲折发展时期。
其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倾错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错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历史阶段”的认识后来又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联系起来,形成了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大过渡”的理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更为严重的错误。[3](P83)其二,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庸俗化的错误发展倾向。林彪、“四人帮”等人为了篡党夺权,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歪曲党的指导思想,盲目夸大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鼓吹为“天才论”和“顶峰论”,使得党的指导思想走向庸俗化的错误发展。其三,党的指导思想的恢复遭受严重阻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又出现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以及对党的指导思想全盘否定的错误倾向:“他们或者公然反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反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4](P171)导致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甚至误入歧途,严重偏离了正确发展轨道和方向。出现重大失误的主要原因除了迫于帝国主义封锁的国际压力而“急于求成”的外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上存在唯上、僵化和不解放,在实践上还存在脱离国情、不实事求是等问题。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在此期间提出的一些科学理论观点,客观上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如在向苏联“取经”的基础上,坚持走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的思想;针对当时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针对当时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提出了“工农业并举,重、轻工业并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针对计划指标问题,提出了“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观点。总之,这一时期由于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出发点问题,导致党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时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热潮涌动,迫切需要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使之重新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在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党的指导思想问题真正得到了正本清源,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迎来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深化发展的曙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到2012年,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内容体系,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在理论的深化发展中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深刻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先后抵御了来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和平演变”等一系列在思想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了深化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于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八大写入党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得到确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伟大斗争、建设了伟大工程、推进了伟大事业,正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迈进,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使得党的指导思想得到不断完善和深化发展,变得更具“中国特色”,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光明、最美好的时期。
进入强起来阶段,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一环。以此为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升华到新的政治站位和时代高度,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历史性新飞跃和赓续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意识,坚持以党的正确指导思想为引领,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前后的经验和教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并使之成为21世纪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遵循的正确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能动地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上。在国内层面,在面对各种思潮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攻击、诽谤和排斥时,制定了各项措施维护党的指导思想的安全,坚决维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权威性,在继承和发展中,促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赓续创新,使得党的指导思想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进程。在国际层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向全世界深刻阐释和传播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探索的前瞻性,深刻地阐明了党的指导思想以新的态势进入到了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艰苦奋斗,始终牢记“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理念,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新思路。创造性地运用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新时代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科学地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的”新论断,坚持开展伟大斗争,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坚决抵制了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攻击和分化;运用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分析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及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得出“发展之路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的结论。新时代新征程,在坚持将党的指导思想与21世纪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使得党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思想即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没有屈从于所谓的西方先验逻辑,始终坚持将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创新发展中升华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规律,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实践也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使得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了改变世界和振兴社会主义的最强大的动力与力量。
科学性和实践性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两大根本属性。在紧密结合了“两个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实践条件、要求基础上,对党在执政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三大新的具体实践作出了全新的认识和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坚强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在砥砺前行,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成为了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国特色经济样本。在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引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各项民族互惠政策,实现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民族团结和发展,通过制定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赢得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伟业,为世界贡献了在民族、政治、文化、生态和反贫困等方面的中国特色典型样本。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21世纪闪烁着灼灼真理光辉,其本身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党的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创新发展,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升华了自身的根本属性,成为了改变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理想,是世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振兴的中坚力量。
回眸百年,党的指导思想从感性的朴素化认知到深层次的理性化成熟再到进一步完善创新,有其特定的经验遵循,其中,最为内核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三点。
科学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归宿,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必然”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导思想。20世纪初,列宁在吸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创立了列宁主义,成为了苏俄和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的科学指导思想。20世纪中叶,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步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和运用,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了中国革命、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20世纪中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与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经过长达两个世纪一百七十余年的继承、丰富、发展与积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求解决中国问题、世界问题乃至全人类问题的真理过程,充分彰显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这一科学品质。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就是要强调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分析研究和理性预测。新时代背景下,错误的社会思潮如“不必要论”关于“凡是科学真理往往都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既否认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性,也否认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要回应和驳斥“不必要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是绝对真理,不需要再通过中国化来实现创新发展”的错误观点,就必须继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前提下,通过思考在不同的国家如何开展和推进社会主义运动,如何振兴国际社会主义等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回答在不同国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国家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5](P3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P345~346)意味着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5](P343)中国新建设指的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高质量发展,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21世纪中国新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群众的正确选择和党百年执政的基本经验总结。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建设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才使得21世纪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新建设背景下,坚持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意味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坚持以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为指引,绘制出中国21世纪伟大新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改革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改革创新一直是我国得以高速发展的优秀品格,改革旧模式、创新激活发展新动力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法宝。新改革是全面深化的改革,只有通过改造自己、革新自己并创新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坚持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新改革不是盲目的改革,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意味着新改革必须是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并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相结合,在改革实践中推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通过“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攻坚克难、锐意改革”,[5](P207)改革社会的利益固化,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也就是说,只有坚持将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制度,充分发挥和彰显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新改革中的优越性。
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新发展问题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发展相结合的实践探索的过程,就是以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为指引和基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5](P157)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表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的发展,是我们在21世纪坚持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发展问题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中所得出的基本经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生态环境问题、美好生活问题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面临的新发展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新发展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与中国新发展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益,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言以蔽之,要实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必须在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国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和时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它的创新发展关乎着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问题,必将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伟大事业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的生生不息的伟大进程中展示大作为,必须深刻把握其创新发展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揆诸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百年发展进程,其创新发展具有世界普遍的意义。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本质上看,这些伟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在21世纪的中国伟大实践中实现的。19世纪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20世纪的列宁主义一样,虽然出生在欧洲,但并不仅仅属于欧洲,是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普遍真理,他们的科学理论成果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比如,东欧、南欧和亚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区通过运用和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取得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能够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革命力量,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普遍的科学真理,意味着其可以从其他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汲取所需的精神养分,进行21世纪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6]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全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之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科学真理,它的创新发展除了适用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同样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际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意味着要求其他国家全面“复制”中国思想、中国做法和中国模式,因为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强调:我国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强制“输出”中国模式,只有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才能探索出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这才是科学的发展之道。
纵观当今国内外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既面临着历史性的创新发展的时代境遇,也面临着诸如“不必要论”等社会思潮侵扰的多重时代症结。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和其他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思想一样,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创新发展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但是具体的细枝末叶只能由实践的整体性来描绘,可以想象的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所彰显的创新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将和以往相比更丰富、更具有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