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玉,陈 弘
(1.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经过深入讨论和研究之后制定了决定中华民族面貌深刻改变和中国革命朝着胜利方向发展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了影响中国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变革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了影响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发展进程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重大转折点和紧要关头产生,承载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厚重的历史底蕴,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由衷支持和拥护的根源,是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丰富养料,对于新时代凝心聚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是敢于和善于深刻总结经验的革命型政党,是始终坚持和弘扬斗争精神的先进政党。从党的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不可撼动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实发展情况的深度结合,以高度的使命感带领人民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不同时期通过攻坚克难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为党和国家的继续成功和胜利提供了诸多异常珍贵的历史经验。三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党发展的重大转折和关键节点产生,形成于团结一致的良好环境之中,是经过深入商讨和系统研究、反复修改的结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无与伦比的集体智慧和宏阔的历史眼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深入分析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立足中国农村发展的特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夯实了坚实的群众根基,相继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深受“左”倾和“右”倾的错误思想影响,中国共产党一度遭遇了诸多困难,最为突出的就是王明“左倾”错误思想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全面遭遇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在残酷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致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战斗遭遇失败的背景下,为了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战略转移。成功经验固然异常珍贵,但失败教训也蕴含重大价值。我们党一贯注重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邓中夏指出:“我们不能忘却失败的教训,必须从教训中汲取今后革命成功的动力。”[1](P1255)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中总结为什么革命能够获得胜利,也敢于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遭遇失败的根源。刘志丹也认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活动,决不能害怕失败,需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牢牢铭记失败原因。”[2](P64)直面失败,并深刻总结为什么会失败,才能真正避免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毛泽东指出:“在革命时代,我们从成功到失败,再从失败到成功,反复对比之后才真正认识到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3](P299)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揭示客观规律,在全面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判断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历史,没有将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总结好,是办不好事情的”。[4](P399)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的革命型政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就通过确立思想路线全面总结了经验教训,进行全党范围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体党员的思想得到了全面洗礼,通过这次整风运动深刻改变了全体党员的思想和作风。从194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将党的历史研究放在重要地位,通过深刻总结汇编了《两条路线》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内理论,丰富和充实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宝库,为全体党员提升理论素养夯实了深厚的理论根基。通过对党员干部开展系统的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党员干部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极向革命先辈学习,使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理论素质得到了质的飞跃,为此后总结历史经验充盈了理论资料。中国共产党为了有效加强整风运动的成效,在1944年建立了“党内历史问题决议领导小组”,准备着手制定第一个历史决议。毛泽东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对决议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必须实现团结全体同志,又要搞明白我们党的历史,并亲自修改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文稿,在此基础上亲自确定了题目。毛泽东指出:“这是事关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历史决议,必须对党和人民负责任。”[5](P282)“必须搞清楚历史,进一步团结一切抗日力量。”[6](P315)经过详细研究和再三斟酌而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科学正确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负责和竭力抗日的集中彰显。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即将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时刻产生,将能够团结起来的一切力量组织在一起,实现了全党上下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为党的七大的成功召开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学领导人民历经艰辛从新民主主义社会成功转向了社会主义社会,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凝心聚力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意义重大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人民的整体面貌有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探索之路。在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兼有之。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极其缺乏成功的社会建设经验,加之对中国主要任务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阶级斗争的进一步扩大化,特别是“文革”严重破坏了当时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党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损失”。[7](P34)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毅的建设决心确立了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以高远的政治站位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因为没有及时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在全社会和党内都存在对历史认知模糊的现象,甚至一些人还出现了抹黑和否定党的领袖和领袖思想的现象,进而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以及建设成就的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不是依旧坚持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在“文革”之后将走向何处?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中国人民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邓小平对此指出:“党内外都在关注,不拿出一个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就会缺乏一致的看法,国际社会就会质疑中国的团结安定。”[8](P305)综合上述考量,中国共产党经过缜密考虑之后决定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邓小平在1979年统筹第二年各项工作时,提出开始着手起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邓小平负责起草中的主持工作,胡乔木负责具体的起草工作,我们党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邓小平于1980年指出:“起草工作必须坚持三点原则,一是明确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建国以来历史事件的是非对错,公正评价一些同志的功过,三是基本总结我们过去的历史。”[8](P291)邓小平再三强调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决议起草中的重要性,“不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农民、工人以及党员干部都坚决不答应,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9](P272)历经多次打磨和反复研讨,深刻影响社会改革、思想统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决议适时产生。“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总结和分析党和国家的历史,才能获得继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7](P109)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下,第二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宝贵经验,着重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以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
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有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空前改变,中华儿女正以高度的自信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不懈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力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两个大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整体疲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场域中,有力领导人民群众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并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式增长,集中彰显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显著的制度比较优势,昭示着中国迈向了民族复兴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关切党史的育人功能,抓住建党纪念日等重大历史节点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着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党史专题学习教育,并将“四史”的学习宣传教育推向全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积极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为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产生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社会根基。2021年,我们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年与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相隔了七十六年,与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相隔了四十年,“立足历史新起点,系统总结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就,不仅有主观需要,也具备了客观条件”。[10]建党百年来,我们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巨大成就,各族人民的“底气、志气、骨气”得到显著增强,如何才能在未来继续取得成功,如何保持高度的自信奋进新征程,亟需对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和辉煌成就进行系统的总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始终坚持四点原则,一是全面把握和重点突出决议起草对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二是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与重大成就,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精神养料;三是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以此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四是以“学习、研究、民主”的精神认真做好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此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必须妥善处理好“最新认识与已有结论”“分析失误与总结成就”“突出重点与系统总结”“历史阶段性与历史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始终着眼于广泛的民主和深入研究,全面征求不同领域、不同专家、不同群体的意见,历经仔细推敲和反复讨论,最终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成功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区别于之前历史决议之处在于,突出“在建党百年之际,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实现了全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为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基础”。[10]因此,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交汇点,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产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和全社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各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一心和齐心协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所在,中国的发展实际是党理论创新的核心立足点,而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创新不可缺少的坚实根基。建党百年来,理论创新始终贯穿于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之中,全方位深刻诠释了理论创新对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及改革时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彰显了理论创新深厚而强大的指引力量和理论魅力。
第一个历史决议全方位总结了建党以来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经验教训,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左”“右”倾错误出现的思想源头和社会根源,第一次通过决议的方式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生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决议借助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坚决与一切错误思想作斗争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立场原则。一是始终以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经验主义。所谓经验主义就是借助“无头绪、杂乱无章的想法取代基于革命实践经验凝练得出的马克思主义”,[11](P103)经验主义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学习、传播和实践,又严重阻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甚至导致中国革命斗争的失败。第一个历史决议系统驳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犯过的一系列经验主义错误,从根源上剖析了经验主义产生的缘由,突出经验主义的危害性,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认识总结成功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并自觉将成功经验内化于心,将其当成下一次革命实践的正确理论指导。二是立足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坚决反对和驳斥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罔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从本本出发,严重脱离了中国人民的需求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导致中国革命惨遭失败,中国人民深陷困苦之中,中国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削弱。第一个历史决议突出强调了立足实际情况和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始终以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来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并强调了毛泽东以正确的路线领导革命所取得的成绩,严厉批驳了“左倾”教条主义给党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决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唯物辩证法分析和破解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现实问题”,[11](P102)坚持将蕴含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情况深度结合。决议还指出:“党从建立起,就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现实有机融合,这一正确的工作指针使中国革命不断取得了胜利。”[11](P73)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发展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让它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中国特性。”[12](P651)因此,决议着眼于不同层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历史上出现和存在的“左倾”思想及其造成的严重消极影响,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为此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发展进路。“中国24年的革命实践充分证明,毛泽东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和强烈的责任使命领导党和人民不断发展前进的方向是科学正确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彪炳史册的。”[11](P111)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成功经验反复验证了党的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以雄辩的事实全面肯定了党的理论创新,全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以非凡的智慧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科学凝练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全方位强调了“整体认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性”,[13](P152)突出了肢解和歪曲毛泽东思想是极其不明智的,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全党全社会要高度警惕片面地认识毛泽东思想。第二个历史决议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并立足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深刻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一是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的重大贡献,强调了毛泽东在我们党的创建、发展和革命斗争中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毛泽东思想对于指导革命取得成功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系统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决议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壮大、人民军队的建立与发展、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以及社会改革中做出的历史功绩,客观公正地肯定了毛泽东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历史决议从革命与建设、党内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工作、军队建设、策略和政策、原则和立场等方面高度凝练和彰显了毛泽东思想是极具真理性、智慧性、革命性的科学体系,提炼出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活的灵魂,强调这一伟大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不断取得成功的制胜武器。二是基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系统总结,探索出了契合中国发展的正确现代化建设之路。决议着眼于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明晰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方位,从十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确立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主要点”,成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制定与中国实际相耦合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强调“必须着力发展生产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3](P168)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实现显著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将这一目标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我国的发展现实和阶段性特征着力发展经济,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现代化任务;中国共产党立足复合叠加的世情党情和国情,着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精神文明、文化发展、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实现民族关系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调整和优化对外关系等。第二个历史决议深刻阐释了十个“主要点”,基本描绘了初级阶段深刻影响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正式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根基。三是科学区分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有效应用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进社会实践和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而创新理论夯实了理论根基。决议对十个“主要点”的系统阐释,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后的持续丰富和发展进行了整体性的凝练和概括,突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性、科学性和指引性。
三个历史决议之间存在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不可割裂的有机统一整体。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上,表现在对重大“任务、会议、事件”的客观论述和公正评价上,表现在蕴含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实践遵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飞跃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全方位总结了新时代所积累的崭新经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整体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指引中国社会不断取得成功和持续向前发展的正确性。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自觉系统总结了“着眼于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毫不动摇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P38)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提炼新理论、新观点,不断以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使民族复兴进程以不可阻挡的气势继续向前推进。第三个历史决议在系统总结“崭新经验、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中,集中凸显和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以此全方位开辟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发展境界。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这个核心”[7](P112)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剖析,全面回顾了建党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崭新经验、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诸多社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厚重历史底蕴和丰富理论内涵,“两个相结合”全方位彰显了其鲜明的特征和文化积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行。”[14](P13)“极具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和本土化,才能根深叶茂、入脑入心”。[7](P96)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答中国实践中的时代之问,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之中探索中国社会的前进之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坚定不移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和党的全面领导,是直接决定和影响建党兴党强党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内核,是能够消灭绝对贫困的成功密码,是中华儿女以高度的自信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大底气。新时代必须发挥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推进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两个确立”[7](P48)不仅进一步明晰了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动态的理论创新,对于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强大的理论创造力,全面总结了历史经验,不断借鉴成功经验形成了蕴含着诸多新战略、新观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个历史决议着眼于成功经验和现实需求,全面阐释了“十个明确”和“十个坚持”之间彼此联系、辩证融合的逻辑关系,集中体现了极具理论性、智慧性、科学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要义,使这一伟大思想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遵循。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总结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个历史决议高度肯定了前两个历史决议的作用:“两个历史决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在党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引领作用。”[7](P21)三个历史决议将在新征程中,继续凝心聚力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坚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推进党和国家继续向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
虽然建党百年来的三个历史决议都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要解决的阶段性问题各有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有所差异,但最终目的却非常一致,都是为了能够在关键时刻实现全党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达到全党的高度统一和紧密团结。第一个历史决议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对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实现了全党思想层面上的一致,进而实现了全党的紧密团结,使全体党员齐心协力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为革命胜利夯实了坚实基础。毛泽东于1944年指出:“通过历史问题的妥善处理,使全党形成统一的认识,实现团结全党和搞清思想的目的。”[15](P191)借助回溯历史、深刻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坚持真理,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军事、组织、政治、思想”方面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全党像一块整钢的和谐团结”[11](P76)的目的,为凝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夯实了思想根基。第二个历史决议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路线方面的诸多非议,尤其是怎样看待毛泽东的功过问题,怎样评价毛泽东思想等进行了科学回应,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客观评价。邓小平指出:“只有对过去的历史问题做个了结,才能正确指引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16](P695)为此,第二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系统纠正了影响广泛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回归正轨,客观公正地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辩证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功过是非,不仅达到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全党的高度统一,也实现了全党和全社会的意志统一,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出场,加之世情国情党情复杂叠加,诚如决议所强调的:“总结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是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7](P20)着眼于建党百年来携手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系统梳理历经艰辛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定持续向前奋进的高度信心,深刻总结过去取得成功的珍贵经验,在汲取历史经验中夯实新时代继往开来的历史底气。在决议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百年奋斗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亿万中华儿女不可撼动的共同心愿,中华儿女正以奋发昂扬的姿态朝着民族复兴进发,这表征着民族复兴向着光明灿烂的前景不断前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系统总结建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是为了全党全社会将统一的思想和意志聚焦到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之中。
“坚持党的领导”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总结得来的重要经验,是人民遭遇艰难险阻时能够披荆斩棘的领导力量,是不断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坚强后盾,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核心保障。第一、第二个历史决议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领导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使党中央始终成为亿万人民的“主心骨”,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能够凝聚起磅礴的力量,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劈波斩浪一往无前的核心动力。第三个历史决议也不例外,全党和全体社会成员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全方位增强和维护习近平的领导核心地位,以稳如磐石的意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以创新理论全方位武装自己的头脑,全面强化自己的思想理论素养,以创新理论指导党员和社会成员的具体工作实践。第一个历史决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路线方针和政策策略的正确性,“经过一系列具体革命的实践验证,毛泽东的路线方针完全是正确的,全党必须积极团结在毛泽东的周围,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11](P111)正因为始终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危难中走出来,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不断壮大革命队伍和根据地,探寻到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明确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我们党此阶段的重要成就,也成为了实现人民解放的关键保障。”[11](P75)可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是我们党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取得人民解放的内核动力,是人民精神面貌得以深刻改变的根源。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党的七大的成功召开夯实了根基。中国共产党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社会建设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保障”。[13](P156)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的行动指南”,[13](P165)“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13](P175)将这一伟大思想贯穿在党的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指导中国发展始终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正式在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提出供给了思想支撑,为党中央科学研判形势发展以及从顶层设计出发进行统筹谋划提供了社会基础,为邓小平领导核心的形成和确立以及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基。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点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从整体上系统谋划了“两个大局”,推进国内国际的良性双循环,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相结合”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因此,通过“两个确立”“两个大局”“两个相结合”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四个自信”、巩固了“四个意识”,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根据中央文件和两个决议的核心精神,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任务、重要会议。”[17](P24)三个历史决议都是立足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来深刻总结和科学评价党的经验教训、重要会议、历史任务和重大事件。在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不能简单否定一切,需要以分析的态度对待任何问题”[15](P191)的根本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上重大事件,立足当时的环境和形势分析历史上的重要任务,根据当时的发展需要客观看待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了建党以来的历史问题,正确分析了党遭遇的挫折和产生错误路线的根源。第一个历史决议强调:“我们党曾经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与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成绩相比较,是局部的现象和问题,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带来的严重影响。”[11](P111)第一个历史决议创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正确分析和评价了党的历史问题,树立了正确的党史观,让全体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问题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有利于全党上下的团结统一,能够发挥强大的号召力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第二个历史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尤其是建国以来的历史,全面系统肯定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和重大事件。邓小平在起草决议的过程中提出:“要公正评价和科学分析建国三十年来的历史,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客观公正地评价‘文革’和毛泽东的功过是非。”[8](P307)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实事求是贯穿了其全过程,为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夯实了基础,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凝聚了力量,为此后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分析党的历史问题作出了光辉典范。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认识和科学分析建党百年来的历史,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唯物史观”。[7](P20)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方方面面,公正科学地评价了百年党史,全面揭示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发展前进指明了方向。第三个历史决议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主题,是极具开拓性、总结性、纲领性的重要文献,为全党全社会整体认识百年党史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供了理论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回避今天的难题,而是为了全面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进一步凝聚强大的前行力量。”[18](P7)三个历史决议都具有鲜明的历史借鉴性和强大的创造性,新时代着眼于百年辉煌奋斗史,能够从历史中坚定攻克难关的精神信念,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团结奋斗的力量,能够从历史中凝聚奋勇前进的动力,能够不断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第一个历史决议实现了“军事、组织、政治、思想”层面的团结统一,为扩大革命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党的七大的成功召开夯实了理论基础。党的七大的成功召开,为新中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全党上下前所未有的团结和统一,使党员干部凝心聚力为革命继续朝着胜利前进夯实了思想根基,为近代以来始终推进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第二个历史决议生成于万众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时期,国内外以及党内外都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要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亟需正确评价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使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一致的认识,形成团结一心推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因而第二个历史决议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指导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的强大指引作用,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开展社会建设和推进民族复兴统一了思想。第三个历史决议着眼于百年党史,立足十个方面对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使中华儿女荣辱与共、万众一心投身民族复兴的奋斗之中。新起点新征程,需要汲取百年宝贵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过去取得成功和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铭记将来如何才能继续获得胜利和成功的基因和密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要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和落实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需要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需要始终毫不动摇铭记初心、善于并勇于践行使命,为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