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

2022-12-16 18:25:29郭丽瑾肖周录
学术探索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时代传统

郭丽瑾,肖周录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深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新的条件变化,站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高度,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价值旨归,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重大价值,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时代课题,紧扣这一时代课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生成了意蕴深厚、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诸多讲话和论述,既整体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要点,又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进路,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逻辑起点: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悠久绵长,上下几千年诞育了富有魅力、超越国界、跨越时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了广博高深、包罗万象的思想瑰宝,揭示了优秀文化蓬勃发展的规律,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期盼,发挥着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重大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支柱

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漫历史演进中积淀得来的智慧成果,是集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思想理念于一身的文化结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遭遇挫折而奋发奋起、凤凰涅槃,关键在于中华文化发挥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1](P15)习近平在多种重要场合反复使用“魂”“根”“丰厚滋养”“精神力量”等核心词汇,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支柱”。[2]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奋斗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新的发展条件和形势变化,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的润泽和化人功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3](P201)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指出:“任何民族背叛或抛弃自己的文化,不但不会实现繁荣发展,还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历史悲剧。”[4](P349)因此,如果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滋养,就无法铸就传统文化的新辉煌,将无法凝聚人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安邦治国的宝贵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子学、两汉时期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5](P4)等发展阶段,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趋势,聚焦于“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讨论,形成了“儒释道法”等多家学派,形成了富含“道德思想、教化理念、精神追求、哲学意蕴”[6](P7)的宝贵文化财富,创造性地提出了包含“和而不同、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仁者爱人、安民富民、为政以德”等思想精髓,“为社会成员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3](P202)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大同、和合共生、协和万邦”等优秀哲学思想,为建构“合作共赢、自由平等、彼此尊重”的社会秩序夯实了思想根基;“革故鼎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传统生态理念对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和推进生态治理提供了镜鉴启示。“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崇德向善”等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判断是非的重要标准,深刻熏陶和感染着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习近平以博大的胸怀和宏阔的历史思维指出:“一个国家的治国理政水平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紧密联系”,[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系列安邦治国的宝贵经验,内涵了丰富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异常珍贵的文化资源,“是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好第二个‘赶考’之路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8](P15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屹立不倒的坚实基础”,[1](P167)需要深入提炼其内在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为新时代安邦治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一个国家的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由核心价值观决定,“需要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相一致,与现实的伟大实践相契合,与时代发展需求相耦合”。[8](P17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深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的精神基因,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筑牢了中华儿女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精神世界,内涵着“大同、和合、正义、创新、民本、仁爱”[8](P164)等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思想内核表现为“仁爱”,价值导向表现为“民本”,道德规范表现为“诚信”,行为准则表现为“正义”,处世之道表现为“和合”,社会理想表现为“大同”,是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诚如习近平所言:“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P163)“只有善于继承,勇于扬弃,敢于创新,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8](P157)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凝心聚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鲜明特征以及价值理念,全面把握其蕴含的生存智慧和真理性认识,将文化特征与价值特性融为一体。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仁爱”“和谐”等思想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因为这些思想与时代发展需求一致,集中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诉求。习近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内涵“大同、和合、正义、诚信”等价值思想的意义、义理阐释透彻,活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素材,使人民群众在感化和熏陶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文化自信表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的科学内涵以及重大价值的高度肯定,是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和生机活力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以“无可比拟的神韵、气度、智慧,坚定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豪与自信”。[1](P15)习近平系统性阐述了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使“人民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9](P349)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以“根植于”“熔铸于”“源自于”等极具动感的词语,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构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在这三种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于“文化母体”“思想渊源”的地位,对于全体中华儿女全面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了根源性的作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跨越时空”的重大时代价值。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过去的经济基础、政治发展之上的文明发展成果,其生成、演进历程必然深受人们的社会实践、社会制度、时代环境、认知水平等因素的掣肘,势必存在一些与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契合的内容。因此,必须善于引导、敢于创新,通过寓文于娱、寓教于乐的新颖方式,使优秀文化如同空气一般浸润人民群众的心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生辉中坚定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二、精神实质:“前提性诠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顺利实现,是具有极强联动性、涉及面极广的艰巨工程。其精神实质集中表现为,通过“前提性诠释”整体论述“两创”的内涵与关系,通过“创造性转化”全面激发深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蓬勃生机,借助“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一)通过“前提性诠释”整体论述“两创”的内涵与关系

习近平立足本体论全面回答了“创造什么”的根本问题,着眼于方法论深刻回答了“怎样创新”的重大问题,从认识论上系统阐释了“两创”的关系,揭示了“两创”蕴含的科学含义,为整体推动“两创”奠定了理论根基。

一是习近平精辟提出“两创”的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两创”之“创造什么、创新什么”的根本问题。习近平于2013年立足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第一次提出了“两创”的时代课题,强调要让传统美德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内心,外化在人民群众具体的行动之中。2014年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必须正确处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核心在于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工作”,[8](P164)这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2021年习近平在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时指出,“在新征程中必须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两创”成为新时代根植实践、服务人民,推进文化创造和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是习近平深刻论述了“两创”的科学含义,回答了“两创”之“怎样创造创新”的根本问题。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指向的是“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新特征,对今天依旧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和陈旧表现方式进行改造,全面唤醒其生机活力”。[3](P203)换句话说,就是始终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更新和改造形式与内容,使其蕴含的价值体系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一方面,创造性转化要求转化和改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精华,整体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容。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陈旧形式,必须借助新媒体技术再现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精华。其次,“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着力加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3](P200)从根本上来看,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新时代的社会实践和时代语境紧密结合,进而实现 “自我超越”,在形式和内容层面实现双重超越。

三是“两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内在统一整体。首先,“两创”各有重点和差异性。创造性转化的重点是聚焦于“继往”“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之后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点在于补充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形成的新内容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聚集于“发展”“开来”,着力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启由“现代”转向“未来”的征程。其次,“两创”相互推进、密切相连。立足观照现实发展情况,着眼于实践,重新阐释合乎实际的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新内涵,将旧话语转化为“大众的、现代的”话语,在“两创”的互推中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更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容。

(二)通过“创造性转化”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需求,通过讲故事、引经据典等方式,在推进文艺创作、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国民教育中,将至今依旧具有借鉴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转化成适应新时代的话语和内容,赋予其崭新的表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

一是引经据典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容。习近平反复引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中华典籍”,通过名句名篇颇具深意又富有张力的形式彰显治国理政的观点和立场。习近平将《诗经》《三国志》《史记》《论语》等先秦诸子的史学典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经典名篇都纳入古典今论之中。其中,习近平从《汉书》中引用“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有力阐释了廉洁直接影响着政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善于从严治党,敢于自我革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贞观政要》中引用“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集中反映了加强防范风险挑战和忧患意识的底线思维。从“平‘语’近人”中能够看出习近平曾经引用过的华章佳句和传统经典,在古文今用中实现了融合出彩、推陈出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二是以讲故事、民间谚语俗语的表现形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传承经典,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讲好故事,事半功倍”。[11](P2)习近平深入浅出地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动形象地将故事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转化为新时代话语。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通过“水滴石穿”的故事深刻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鼓励广大一线领导干部进一步坚定脱贫信心和扶贫决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深刻回忆母亲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故事,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习近平于2016年在智利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了“金玉良缘”的中国传统故事,表现了中国与智利之间深厚的友好关系。其次,通过谚语俗语体现平实中的智慧。习近平常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来鼓励青年大学生要奋发图强,勇于并敢于承担历史使命;用“家和万事兴”来祝福非洲国家的和平发展,祝愿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最后,积极运用比喻等修辞方式。习近平生动地用“猎狐”“拍蝇”“打虎”等词语来比喻惩治腐败的有力行动和坚定决心;用“划桨者”转化为“掌舵者”来比喻政党和地方政府在治国理政中的角色变化;以“赶考”来比喻新征程中要善于科学应对各种考验和风险,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历史交出“满意答卷”。

三是在推进文艺创作、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国民教育中,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明确指出:“认真学习古人的经验,是为了今天更好的发展。”[12](P82)习近平坚持这一理念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习近平指出,“必须根植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的教育”,[13](P328)在国民教育的不同阶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华文化的教材和课程体系”,[14](P207)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习近平指出,“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必须保护文物、传承文化遗产,让深藏博物馆的遗产活起来。”[8](P161)此外,习近平指出,“优秀文艺作品体现了新时代文化的创新能力”,[1](P154)要创造更多更好的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当代中国价值的精品力作,以优质的精神食粮全面引发中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鸣。

(三)通过“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在扬弃继承和转化创新中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样态和内涵意蕴。

一是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不断补充其科学内涵。动态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性,是确保其内涵深邃、意蕴厚重的关键动力。正如冯友兰指出的通过“抽象继承”的方式代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力图精准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并持续丰富科学内涵。习近平明确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15](P26)既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客观发展规律“照着讲”,又要承担继往开来“接着讲”的时代重任,全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旨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融入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之中,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传承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记忆。习近平认为必须以批判性的态度来继承“民惟邦本”的合理精髓,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至上理论,坚持不懈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抓取“和而不同”中的理论内核,提出了合作共赢、齐心协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新了传统“和文化”的意蕴,为建构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二是不断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样态,进一步创新了其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形式。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无限活动和变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形态”,“脱离它的根源越远,就会愈加膨胀”。[16](P8)从“先秦子学到清代朴学”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历程。习近平始终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践,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扩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样态。习近平汲取了“知行合一”的精髓,要求全体党员要做到思想和行动的自觉统一,始终补足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消除存在党内政策执行不力、党性不纯的顽瘴痼疾,扩大了“知行观”的外延。习近平引用了《三国志》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主张建构“包容、开放、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古典新用的方式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古典话语的创新发展,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话语创新。

三是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特征,也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推进的根基和条件。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交流是实现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习近平精辟地指出:“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必须融入不同文明,学习借鉴他人的优势和长处,启发思维补足自己的短板。”[13](P4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鲜明精神特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尊重文明的差异性,还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在互学互鉴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实践进路: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更合规律性

新时代需要在实践中科学处理“五大关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更合规律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笃信、传承、躬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使中华民族在赓续文化血脉中奋勇前进。对此,习近平立足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和合”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了中国,“就深刻改变了中华文明,也经历了中国化的发展过程”,[5](P9)不仅紧密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深度结合”。[17](P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二者具有“融通和合”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现“两创”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2018年习近平明确指出,“必须深刻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18](P19)这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提供了思想指引。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本土滋养。“任何一个制度和理论,只有真正本土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3](P33)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在中国成功,其成功密码就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肥沃土壤,正因为二者理论性与真理性的“融通”,才能实现“和合”,进一步形成二者间“差异与融合并存,生生不息的状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因此,在二者的“融通和合”中实现“两创”,不仅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还要不断通过“两创”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合发展,持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葳蕤活力。

(二)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互融共进”关系

中华文化悠久绵长,包含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二者不仅表现为一脉相承的发展演进,又表现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互融共进”关系中实现了二者的蓬勃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蕴含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融共进”关系。具体来说,传统文化一旦缺位,现代文化就失去了发展源泉;缺少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将丧失发展活力,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之中。习近平深刻认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当代中国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积极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繁荣当代文化有机结合”。[6](P11)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决抵制和驳斥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6](P13)以此严厉驳斥抹黑政党、抛弃传统、矮化领袖、肢解历史的错误思想。习近平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通指明了方向,“必须阐发和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适应当代文化的发展”。[5](P17)由此可见,必须遵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前后因循”的发展规律来推进“两创”,在“互融共进”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

(三)坚持守正和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灵魂,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精神事业就是灵魂的创作”。[13](P322)科学处理守正和创新的内在关系,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所在。守正是创新的条件和基础,创新是基于守正的发展,是守正的必然发展趋势。一是必须严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习近平频繁使用“丰厚滋养”“精神标识”“精神基因”等词汇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和地位。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特质、文化内涵、重大价值,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显著特征。”[19]二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习近平在敦煌考察时提出,“深挖敦煌历史和文化背后蕴涵的道德规范、价值导向、人文精神、哲学意蕴等”,[19]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以敦煌文化为典范指出,“中华民族善于贯通先进文明,敢于借鉴一切外来优秀文明成果”,[19]在融合世界优秀文化中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因此,“两创”既是中华文化体系自觉的“自我调试”,又是不同文化体系间的交融与碰撞。唯有真正做到守正,才能切实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整体赓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为“两创”夯实坚实的文化基础;唯有善于创新,才能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真正实现“两创”。

(四)坚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科学内涵来分析,创造性转化的重点放在系统改造至今具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僵化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发展的重点放在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拓展、补充新内涵、新形式。内容和形式是“两创”的核心内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关系。从内容上来分析,“两创”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转化和创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惟邦本”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精华是推动“两创”的关键内容。与此同时,“两创”也表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转化与创新。形式作为内容的外在表现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需要通过多样性的形式呈现出来。习近平借助古典新用、引经据典等多样性的形式来整体推进“两创”,通过独树一帜的语言特色使“记载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8](P161)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化和创新,在内容方面着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形式方面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因此,习近平推进“两创”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赋予其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实现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相辅相成”。

(五)坚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

习近平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推进”中全面推进“两创”。一是充分发挥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世界、深刻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撑,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为破解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历史和实践证明,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成果和精神积淀,为新时代开展伟大实践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理论。习近平坚持问题导向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将“发现、筛选、剖析、解决”问题视为新时代推动“两创”的核心动力,在实践中确保“两创”的正确发展方向,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推进”中凝聚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结 语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始终遵循逻辑起点、精神实质、实践进路的逻辑理路,科学回答了“两创”是什么、为什么“两创”以及怎样“两创”等重大问题。逻辑起点回答了“两创”的目标和着力点,精神实质回答了“前提性诠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进路揭示了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使“两创”更合规律性,整体阐释了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基,为丰盈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了光辉典范。

猜你喜欢
中华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HANDS OFF THE WHEEL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