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桐 董柏青
高校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主要发展的还是应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能力发展滞后的问题。而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心理教育和相关支持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模式,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开始组织编写通用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并成立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自治区教育厅依托各高校成立多个广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培训基地,同时推进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式推进。
和普通的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相比,医药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学制更长,学习任务更为繁重,需要完成艰巨的专业课程的修读。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通识课本就容易被该专业的学生忽视。而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的修业情况,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投入程度远远不能与专业课程相比。同时,心理学的知识点几乎都是概念和理论,显得抽象深奥。若教师不能抓准教材着眼点,那么其授课内容就更显枯燥,缺少趣味性,并且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医护人员受到巨大的关注,而医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愈加受到重视。高校除了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硬实力”之外,还要关注他们的“软实力”,如心理健康水平、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等。有研究发现,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专业更加严重和复杂。现今社会对医护人员有着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要求,在从业环境的重重压力下,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被关注[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频发。学生的心理动向不仅体现出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更体现出他们人格的发展状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从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到,有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量的多少、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频次和程度紧密相关。随着心理咨询中心接待来访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应意识到,主动对群体进行更多的心理知识宣传和教育,能达到更好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效果。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就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开展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广西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可以看到,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手段非常丰富。这样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对其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有极好的参考意义。高校应紧跟时代要求,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发更多有效的课堂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心理剧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由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在1921年提出。这种疗法能够帮助参与者通过音乐、绘画等活动热身,然后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行为、人际关系等,并伴随剧情的发展觉察自我、获得成长,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2]。在心理剧引导师(团体辅导者)的指导下,参与者以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和他人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将现实问题和个人情绪直接呈现在舞台上,并在表演过程中释放压力,宣泄情绪。莫瑞努认为,心理剧能反映参与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心理剧不仅增强了参与者对情景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捕获了其应对情景或处理问题的策略,促使参与者在表演和研讨中发现更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自身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校园心理情景剧建立在心理剧的基础上,以校园生活为故事背景,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剧本,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学生的心理问题,集戏剧演出和心理治疗为一体。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又能为观看者、辅助者提供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校园心理情景剧作为一种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辅导形式,受到了高校和中小学师生的欢迎[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校园心理情景剧模式是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与传统课堂单一的授课形式不同,实践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学习抽象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寻找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源,继而找到解决办法。
心理剧的创作与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可以借助剧情传递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别人的表演获得一定的启发。在课堂中应用心理剧作为互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表演将知识点变成一种立体的事物展示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促使其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由此可见,心理剧的形式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取得的实践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采用校园心理剧的教学形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主题建构,进行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可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发挥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各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既有引导教育意义,又能普及心理知识,解除学生心理困惑,是一门成长性课程。教师可以心理剧的教学形式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实课程教学大纲,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提升课程的质量和影响力。
校园心理情景剧以调整学生的认知、行为、情绪为基础,即通过创设模拟情景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使其主动认识和修正不合理的观念、行为,并且形成更为恰当的行为模式,由此获得自我了解与领悟。校园心理情景剧能够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笔者以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以一学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周期,主要通过两个部分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部分是拍摄心理剧微电影。
通过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笔者组织学生以课程的章节内容为主题,编写了心理剧剧本《不完美小孩》。该剧本以6个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为蓝本,以点带面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矛盾。剧本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主要展现学生矛盾又困惑的心理现状,下半部则以学生的心路历程为线索,由学生自己续写并演绎剧情。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心理应对能力,真正达到了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的效果。
第二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中排演心理剧,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确定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适应、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恋爱与性、职业规划、人格发展、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项目组根据近年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的突出问题和心理健康特点,选取了“自我意识”“大学适应”“人际交往”作为校园心理剧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堂上排演心理剧。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案例,更直观地面对自身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二是设置场景。在课程教学改革期间,校园心理剧一般都是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室中进行的。可移动的桌椅、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设施均为心理剧教学提供了可灵活使用的空间。学生会根据剧情需要布置场地并准备道具,而授课教师会根据剧情需要和教室环境来安排舞台与观众的位置,从而使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表演,产生更直接的感受。
三是明确角色主体。校园心理情景剧的主体是学生自身,所以主角和辅助角色均由学生自主选定,而教师只充当支持和辅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他们有效投入表演,并带动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表演,从而产生较好的互动效果,激发双方学习和研讨心理学的兴趣。
四是分享与总结。教师要在剧后与学生进行互动,并给出具有启发性的总结,从而引导演员和观众关注剧中问题,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观点,并着重对剧中的主要矛盾开展深入研讨。在这样对现实场景进行模拟重现的心理剧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问题所在,并直接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进而获得心理成长。
教学改革工作历时一年半,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课堂内的心理剧排演,还是校内的心理剧微电影拍摄,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同时,该项目还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性。学生无论是亲身参演心理剧,还是作为观众观看心理剧,都在一个相对真实、完整的情景中,可以通过剧情产生感悟,获得启迪,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校园心理情景剧在心理学理论和话剧表演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绘画、音乐等表现形式,不仅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选取“自我意识”“生命教育”“人际交往”三个主题进行心理剧教学模式的实践。这三个主题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心理剧中更容易获得不错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中,反映学生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问题的内容比较常见,而反映学生积极心理的内容不多,缺乏对健康人格榜样的塑造。模仿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过程而产生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同时,应多塑造正面的健康人格榜样,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模仿健康人格的典型行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