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高
美国学者Spady等人在1981年首次提出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OBE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将成果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通过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计实现教学任务[1]。而近几年,教育界又新兴了思政教育工作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思政教育,该理念的创新之处在于更重融合性和多样性,可以使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较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不仅使课程与课程之间更体系化、协同化,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自身育人功能的发挥。教育部在2018年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应坚持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以成效为目标导向,健全完善配套机制,满足学生服务需求,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在2020年和2021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都对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在强调思政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思政教育要伴随课程改革始终,成为专业课程体系健全完善的重要方向[3]。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价值塑造作用,齐头并举,做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两手抓。作为一门面向经管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经济数学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在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繁杂,理论性内容占比较大,而且由于教学对象的局限性,教师的授课手段比较单一,在实际授课环节容易出现学生掌握不足、定理生涩难懂等情况。因此,为了使经济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各高校应该切实结合OBE教育理念的指导内容,将思政课程与经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立德树人”的教学功能,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改善,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4-5]。
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经济数学往往开设在本科学生的大一阶段,并且由于授课内容多,该门课程的时间跨度也会明显长于其他课程,这个特点也十分有利于思政教学与其的融合。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以便于自身能够更好更快地走上岗位,满足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而言,不应受困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是应该着力于利用新兴技术发挥育人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将思政建设内容巧妙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并辅以高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在接受体系化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有显著进步和提升,让学生成为“三观”健全、专业素质可靠的高水平人才。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将重点放在成果上,将中心放在学生身上,而其实施阶段的关键环节在于确定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而言,目标的确认和设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只有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推进,数学课程的建设更是如此。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素质人才需要做到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兼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兼具,能够胜任企业专业性工作,而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则会对整个企业乃至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在设立课程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并结合这方面的社会需求,切实做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两手抓,使二者相互影响,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根据应用型高校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OBE理念的相关原则,融合思政元素的经济数学课程在设立目标时仍应紧密结合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分别是德育、思政、能力和综合发展,并根据这四个维度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综合提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
不仅如此,在课程目标的确立阶段,不仅要明确各项内容的层次和结构,还应基于目标对后续考核的细分目标进行清晰的界定。首先,课程目标在层次结构方面应考虑到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政教育水平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兼具对学生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的双重要求,才能满足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使之在毕业后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符合企业发展经营的客观需要。其次,对各个目标及考评指标的细化,有利于阶段性回顾教学成果,并且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和优化。
基于OBE教育理念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实际的教育内容,而且目标的确立和实施也离不开内容的支撑。思政课程的授课目标也需要体现思政内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讲授实现专业知识的传达、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思想价值的培育三大目标,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6]。此外,在OBE教育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初衷和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旨在使学生经过课程学习有所收获,而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则将师生共同明确的可预见成果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目标,将最终的成果作为反推目标的起点,从而开展后续教学设计工作,进而根据确立的目标和设计的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将目标和设计合理、科学地付诸实施。此外,由于经济数学本身具有课时少、内容繁杂等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做出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科学,其细化学科如微积分、概率学等,都已充分渗透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之中。因数学学科公式涉及种类广泛,相关定理推演过程较为系统,所以可在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将知识体系构建的重点集中在教授公式基础性概念、各项量化指标的现实基础以及公式适用范围等内容上。立足于数学思维,对经济学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攻坚。在教育体系中,除理论性原理的教育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向学生群体普及实践应用领域的经济性问题。教师可立足于现实案例,对理论公式进行阐述。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跨学科应用,被普遍吸纳于经济类高校的特色教育中。课程设立遵循务实原则,并充分适配于理论基础,旨在为国内经济市场提供可靠的人才供应基础。课程实操内容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群体对函数关系、微积分、概率论等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让学生明晰数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的联结脉络,强化利用数学定理解决经济领域难题的学术思维。在经济学课程引入数学概念,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培理念,并以实践结果为教学导向,此举能够在提高教育主体经济学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日后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以理科思维为主的教学科目,难以与文科性质的思政教学相辅相成。基于上述论断,必须以实效性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理念。因此,未来课改方向应侧重于三个方面。第一,以数学学科发展历程为教育切入点,对国内数学理论领域奠基者的爱国事迹进行阐述,调动学生群体对国内数学理论研究的热情。第二,以教育成果为最终导向,充分融入适配的思政意识形态,提高学生群体在市场劳资关系中的话语权,把培养学生理性科学思维、对国家坚定的忠诚意识作为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把思政要素充分贯彻在学科教育中。第三,基于学术角度,数学定理与哲学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共性关系。引入先进的思政思想对现有经济学课程进行更新,将哲学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与数学概念有机结合,并把经济学科思维充分哲学化。这能够拓宽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面,帮助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哲学意识形态,构建完善的唯物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实践指导理论[7]。
完整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群体教育成果的跟进追踪是不可或缺的。此过程旨在评估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受益情况。传统的评估机制主要集中在期末总结性评价,此方法受众分布广泛,能够引起评估参与方的足够重视。本次研究因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可知高频次的成效跟进,是综合性评估机制的关键。其在主体内容设计上可以侧重于调查学生群体课程教育进度,或以课程作业环节表现情况的客观评价,立足于以点促面的原则,对单一问题进行拓展研究。这可为传统滞后的评估体系带来变革机遇,采取多元手段对学生群体思政水平进行实时跟进,以此作为学生未来发展、教学理念变革的理论依归。
优质的课程评估机制通常立足于OBE教育理念模型基础之上,OBE教育理念在评估参量选取上,遵循多元、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以课程质量量化评估体系中各指标分数权重为例,将学科理论性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核心指标,即学期末成绩占总评分的40%,学科常态成绩占总评分的20%,主体内容由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指标构成,阶段性的课程检验成绩占总评分的20%,剩下20%的成绩得分由教育主体对象的创新能力、思政水平共同构成。该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可规避传统评估结构的单一性,确保学生群体处于动态的教学模式中,弥补传统评价机制存在的评估真空。其尤其强调学期过程、期末总结的表现,旨在增加评估结论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性,并以此为基础,作出具有建设意义的调整,为后续课改方向指明前进道路,打造师生互动关系的良性循环[8]。高校可引入外部监管机制,以此避免固化的评估体系运作。正确意识形态培育是应用型大学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所以,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必须发挥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并在学生自主性挖掘学科积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同时,教师要将正确价值体系引入教学实操之中,利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意识形态,建构完善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
当下对经济数学教育的评估机制,摒弃了传统僵化的考核结构。引入多元化的指标因素,对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系统性考评,旨在督促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9]。对比传统非动态的评估办法,当下的评估机制能够为未来学科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经济数学课程以改革成果为最终导向,在实践中划分阶段性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大纲要求内容。同时,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估机制,督促教师团体广泛吸纳先进教学理念,强化理论知识引导实践问题解决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充分融入正确的价值观。随着基础性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理念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因此,学校应保持教学机制变革的常态化,立足于OBE教育理念,发挥其对于教学任务的辅助作用,为未来思政教育课改提供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