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高校都开始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一时间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热潮。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其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地下铁道施工技术,为我国地下铁道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加强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站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研究中,通过搜集工程类课程的思政要素,结合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且在教学中摆脱传统的简单说教,用鲜活的例子,逐渐将美好的品德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德育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使得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地下铁道施工技术建设课程思政体系,需要结合课程特点,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得理想效果。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要务,只有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才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有方向性,使教与学工作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不偏离主题[2]。总体来看,在该门课程中,建设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有效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确定好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之后,还要对该目标进行分解,结合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对目标进行细化设置,使每一节课都能够与目标更为接近,从而达成最终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框架,是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总指挥”,构建大框架能够对每一节课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向进行明确,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并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协调,真正使学生对思政知识进行透彻学习,实现专业化技能与思想道德的共同进步。在构建大框架的过程中,要结合地下铁道施工技术的教学内容,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录,构建与每一节课相对应的思政教学目录,使目录相互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需要对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的每一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中寻找思政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归类和罗列,在每一节课中确定一个主要的思政点,并围绕此点进行拓展和延伸,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思政脉络体系。
在明确建设目的,并构建好大框架之后,就需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了。由于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本身较枯燥,其中很多内容都较为乏味,所以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应当多使用趣味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更为活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工作指的是对教与学过程进行思考和回顾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反馈与反思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建设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做到查漏补缺,以便为后续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方向[3]。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中,教师要利用课堂结尾部分几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包括对思政教育知识的回顾和对专业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辅助其内化吸收,并通过反馈与反思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当然,反馈与反思工作的主体不能局限于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每节课挑选一位或者两位学生带领大家一起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为了总结得更全面而在课堂中主动积极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反馈、反思帮助自身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内化,加深记忆。
无论是在哪门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影响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于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而言,因为本身内容较为枯燥,所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更应当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选用。
多媒体视频教学法指的是借助视频播放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立体化、直观化为学生传递知识,使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理解和分析,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4]。例如,教师在现场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播放历史影片片段或者纪录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思政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分析,使学生最终在深入分析和细化思考的过程中,明白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在高尚品德的带领下对专业知识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帮助其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属于一种以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分解任务、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定任务,引导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开展学习,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准备时间,使之全方位对任务信息进行搜集。例如,在学习地铁施工流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本地区某一地铁线路为例,引导学生对其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法进行分析,并给学生一星期的准备时间,使学生通过调研、走访等完成任务,最终形成一份调研报告。为了提升学生任务驱动学习效果,教师要在提出任务之前给学生划分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开展该教学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此外也能够使其提升对社会现象观察分析的能力,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情景演绎教学法指的是通过真实情景的演绎,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的方法。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施工场景,并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例如资料员、施工员、监理员和测量员等,对施工现场进行还原。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岗位职责进行了解,并促进其爱岗敬业精神的提升,而且对于学生勇于奉献、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辩论、小组研讨等方式,使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小组交流,学生还可以学会倾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并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清楚表达,不断提升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正确“三观”的树立。
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中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复杂化的工作,单靠教师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学生等各主体的有机配合,且需要构建完善的沟通平台。只有保障措施较为完善,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具体来看,保障措施的构建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
高校要加强对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通过有效宣传,使更多人员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进来,共同助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可以在院系范围内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宣传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方向、措施路径等进行讲解,使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教师开展该项活动。此外,由于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所以不仅仅要在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中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也要在其他课程中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而这也需要加强宣传。学校可以借助宣传,使更多教师透彻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5]。
由于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及其他课程教师相互协作,所以需要构建互通平台。对此,高校可以构建专门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并在平台中针对不同的课程或者不同的专业设立对应的入口,在入口中构建数据库,鼓励教师在数据库中上传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要在平台中设定沟通交流入口,教师可以通过该入口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关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都同向同行,学生也可以更系统化地对思政知识进行学习,而且还能够通过经验分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高校还要构建奖惩机制,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奖惩措施。同时,还要对教师开展培训,多对其传输思政相关内容,使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6-7]。对于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而言,因为教师通常并非思政专业毕业,所以对思政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而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思政知识培训,使之形成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则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将这些知识与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衔接起来,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具体来看,培训机制的构建要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例如可以每周或者每十天对教师开展一次培训,可以邀请本校思政教师担任培训师,也可以从外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培训师等。
综上所述,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多方面内容,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较大的现实性意义。本文遵循“目的—框架—教学—反馈”的逻辑,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总结,并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进行了细化列举,从加强宣传、鼓励各主体积极参与,构建互通平台、提升建设效果,构建奖惩机制和培训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助推高校地下铁道施工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