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唐刚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致力于提高生活技能的数学教育在培智学校得到了很多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智学校教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通过教学研究、课堂实践、评价总结、课后反思等方式提高智障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为尽快提高培智學校教学水平,还有很多教师积极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和生活实地考察,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教育论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实现生活数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培智学校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改进。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生活数学的概念认识不够深入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内容,在新课标的框架下组织教学。特别是对培智学校来说,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注重数学成果,更注重学生利用数学,提高生活能力,强调数学成果的形成,但很多教师因生活数学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将数学与生活割裂开,并没有实现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对智障学生而言,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导致生活数学教学效率不高。
(二)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过度重视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普通学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时,注重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重视学生知识的巩固,使学生通过已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去理解、探索生活技能。但对智障学生而言,教师的活动不应过分追求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把生活数学课变成正常的数学课进行讲解,过分追求数学知识的练习却忽略了生活技能的提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破坏了数学学习兴趣,忽视了生活数学教学的本质。
(三)过分追求“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数学流于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出现生硬地借助生活情境的问题,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一些生活化的材料简单且肤浅,过分依赖生活情境,脱离现实,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背离,无法为智障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当教师开展一个有关“去商场”的主题教学时,教师会问“这件衣服漂亮吗?”,以此引出生活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提出以下多个问题,如:这件衣服在哪里能买到呢?一件衣服多少钱?这件衣服是在哪里做的,是什么品牌的等。除了上面第二个关于价格的问题,其他问题实际上与数学知识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揭示教师将要做什么,只是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带入课堂。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积极参与,但这些问题和学习活动并没有什么关联,学生在漫无目的的提问中逐渐忘记是在上数学课,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如果问题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怎么能称其为“问题情境”,又怎么能通过课堂学习提高生活技能呢?因此,一个问题情境的“问题”必须与数学内容有关,同时要与生活技能相联系,对生活要素进行筛选,选择问题与学生有关,与数学思维有关内容,才能保证生活数学教学发挥它的作用。
(四)数学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存在问题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在特殊教育中,教师经常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用非常专业的语言解释数学,学生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教师。作为一位数学教师,为保证数学的严谨性而用专业的数学语言解释数学知识并没有错。然而,培智学校数学教育的主体是一群智力障碍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专业的学术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而这也是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语言的和生活场景的主要原因,如何用生活的语言把深刻的数学知识解释出来,并用它来解释学生能理解的东西,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存在差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终目的都要应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对智障学生而言,他们之间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例如,一些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虽然学习比较困难,但能与他人正常的交流,能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而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却很难快速获得知识技能。生活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师通过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适应生活,为社会做贡献。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距,导致教师无法准确定位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
(六)缺乏以生活导向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将给学生带来什么的明确陈述,并代表学生期望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学习成果。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面向生活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要求,在基础知识的形成和获得的基础上,提高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一直以来,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记忆,这样的做法仍然是在进行抽象化的数学教学,学生不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难以从生活使用数学中获得信心,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比较数的大小”这一主题教学时,他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学生要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十位不相等,十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等,则比较个位数,个位数大的这个数字就大。这只是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文字表述,在这些目标中,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设计,但并未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也没有关系,学生听不懂也是正常现象,这会阻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激发智障学生生活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探究
最新《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的要求是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选课必须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有利于学生的体验、理解和思考。课程内容必须注重直接的生活体验,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需求。通过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生活数学部分的研读,笔者明白要想让培智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好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要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应如何营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观点。
(一)利用智障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开启课堂,启发智障学生参与课堂
对特殊教育而言,讲课更像是在表演,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贴近学生的文字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造高效成功的课堂。因此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就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师生建立关系的第一道桥梁,可以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定下基调。培智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同,在思维和理解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较低,更加容易走神,他们需要理解信息才能做到“喜欢听”。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兴趣,为智障学生创造更多与生活相关的情境,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在正式授课之前就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充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这一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用“小白兔分萝卜”的课前游戏调动學生多感官参与课堂,这时候教师也要加入游戏中,和学生一起“分萝卜”,用相关的教具甚至直接用实物进行游戏,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感受萝卜变多变少的过程来体会到加减带来的变化,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加减的基本意义,另外,这个游戏和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课前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引入以生活为背景的课前游戏,可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关注课堂的效果。
(二)将新知识带入生活,引导智障学生学习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智障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鉴于这些培养目标,我们对智障学生的所有教育都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需求。因此,教师的生活数学课堂必须融入以生活为导向的环境中,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生活技能。教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情境。为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像增强学生的感知,将抽象的数字文本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数学的影子。面向生活的数学能加深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例如,在教授数学应用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集体郊游的生活情境,学生充当小导游,带同学去景区游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片让学生观看美丽的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这时会面对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买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帮忙统计人数,根据人数计算出要花多少钱,从而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的学生只能借助手指计算,对更大数的计算会感到困难。这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因为在生活中学生跟父母一起出去玩一定要经历过买票的生活体验,因此学生需要计算。他们通过现有的生活经历来理解买票过程,首先要数出需要买几张票,然后再通过计算算出花费多少钱,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愿,并按照教师的指示不断练习、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即使他们没有学会准确地计算,通过这种方式,智障学生会愿意学习,愿意融入生活,从而更好地提高生活技能,实现生活数学教学目标。
(三)让游戏练习变得现实,并鼓励智障学生参与
随着生活数学课堂的深入开展,保持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尤为重要。学生天性好动,智障学生也不例外,并且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走神。而合理的游戏既符合学生爱玩的性格,又能有效调动手、脑、眼协调工作,对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有积极作用。因此,生活数学教育与游戏的融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智障学生可以通过玩游戏来加深和巩固他们的数学知识,并在游戏过程中综合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独立生活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了图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图形的卡片,让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动手,自己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小动物或植物,并在小组之内交流;在学完人民币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班内建立一个“小超市”,让学生自己拿“人民币”去购买喜欢的物品,并与同学交流自己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等。这样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游戏设计,不仅能让智障学生体验到与同龄人一起玩游戏的乐趣,还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巩固生活技能。
(四)家校合作,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家校合作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环节,对特殊教育而言同样如此。特别是在智力训练教育中,智障学生存在不同类型的缺陷,在智障学生教育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家长不愿意配合的情况,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不抱有信心。学生在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多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这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经常沟通,以更多地了解智障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适当劝说家长关注孩子,与孩子一起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提高数学能力,并更好地将生活数学课堂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确保学生生活技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总之,在智障学生的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创造合理的生活导向的学习情境,利用有效的游戏环节,让智障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生活数学课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数学学习中学会生活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切实完成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让智障学生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