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深度学习有效开展策略

2022-12-15 00:51范洁
家长·下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学生

范洁

素质教育建设已经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基本上实现了系统教育的全程、全域性优化,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理性思维框架也真正成为广大教育从业者关注的焦点。初中是我国系统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实现思维模式的立体形成和信息素材的理性加工,知识和技能的组成成分也较小学复杂许多,这对学生系统性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结合当前我国初中教育的基本规律及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就“初中地理深度学习有效开展策略探讨”这一课题在本文展开深入分析,以资诸位同仁讨论、参考。

作为在初中阶段开始出现的新兴学科,地理在学习能力需求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包括空间构想能力、信息渗透能力、理念物化能力在内的许多新的内容,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多层级联动。初中生虽然已经步入了生理和心理的中阶发育阶段,但在整体上依旧保持着少年儿童记忆碎片化、认知二维化及信息摄入直观化的特点,且在自我行为管控方面仍显稚嫩,需要教师予以多方位、深层次的系统化指导方才能应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得相对保守,仍以“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背,老师听”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基于系统学习而形成长效知识与技能网络,最终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变得困难重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让初中地理教师切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深度教学方法体系。

一、实现课程教学的趣味化与生活化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信息呈现优势

正如笔者在前言中所提到的,初中生的信息摄入方式仍普遍停留在感性获知层面,且个人的趣味取向对学习动机的构成与作用有着很大影响。学生通常还会对新授知识与个人感官经验进行质效性比较,这就使学习兴趣和效果出现较大的波动。针对这些共性特点,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并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强感官效力和高还原程度的优势,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动态化及情节化改造,既节省了学生在处理知识信息时所消耗的思维成本,又缩短了从课本内容到认知成果的学习路径,同时还在更高维度上达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诉求的目的。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海陆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向学生播放反映数十亿年间地球表面各大板块运动的规模、方向和具体形式的科教影片,并借助视频暂停、慢放和图像扩放等方式让学生重点观察板块运动过程中山脉、海沟、岛链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过程。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模拟实操软件及学生端计算机,带领学生通过操作软件、添加地质力量元素,真切感受一次“填海造陆”的感觉。

(二)大量引入生活素材和现实场景

初中生虽然尚未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但是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汲取也已形成了一定的体验和认知逻辑,并对认知蕴藏于生活素材中的理论或原理内涵存在着天然而强烈的兴趣。结合这一客观事实,初中地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除了要充分挖掘课内教学资源的价值外,还要积极且科学地引入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讲解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或价值依托,同时也应在讲解相对复杂的知识理论时借用具有较高同质或同效性的生活现象做类比,以期让学生在降低深层理解难度的基础上获得更为熟悉的认知体验和思维感受,并借助学生业已形成的一定的生活经验降低他们理解知识、运用技能的难度,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审视并发现地理知识所具有的现实依据、实用价值和学习乐趣。

例如,在讲解“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对地图阅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串讲后,自己展示或要求学生展示一张学校平面示意图、当地市/区县地图或者学生居住的小区/村落地图等距离感较小的地图,让学生选择一栋建筑为原点并说一说自己的家、学校或平常喜欢去的地方分别在原点的哪个方向,或者量一量图上两个地点间的距离而后算一算这个数值和两地实际距离的比值,分别提供给学生应用方向判断和比例尺计算方面知识的机会。

(三)有效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初中地理虽然在通常意义上被认为是一门社会学科,但在实验应用方面却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既能将课内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又能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在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积极设计或鼓励学生设计地理实验,并带领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巩固认知成果、强化理论结构。此外,优质的实验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未知和假设的发散性探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效形成符合自己认知特点和条件的探究逻辑体系,并在取得对应实验结果后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故而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和重视实践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为学生对基本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补充和拓展提供了广大的平台和灵活的渠道。

比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在讲解知识内容前,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对课程题目提出大胆假设,如“植物多的地方降水多”“地形崎岖的地方风沙大”或者“同纬度地区的海岛比内陆要暖和”等,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自行设计实验并结组开展。教师则可提供必要的物品及技术指导,比如,提醒学生找来两个玻璃箱,一个里面放满微型盆栽,一个里面铺满沙子,最后将两只箱子置于同样环境下,数日后观察哪个箱子表面凝结的水滴多,以此来检验植被覆盖情况和降水的关系。

(四)加强自主学习引导,培养学生发掘意识

以当前的地理教学来看,学生较为依赖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所謂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发掘探究的精神,这不但会养成学生对教师严重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倦怠心理和抵触情绪的反弹。那么为了能让学生深度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的引导,以迎合学生主观趣味和客观能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较大发挥空间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能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发掘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材为基础,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带动学生自主探究和发掘的意識。例如,地理知识中会有生态平衡和再生资源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当前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改变策略,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进行深度学习。

二、落实对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一切良好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意识和兴趣的能动加强。围绕这一核心认知,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更大程度上转变过去的“师本位”教学理念,将更多的课堂资源交还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基础性学习开展问题的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通过互动式课堂的建立、反向思考检测的引入以及更高维度的地理情怀的培养等渠道,打造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素养,从而让学生在身份为“协助者”的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学习行为的自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与优化。

(一)善用互动式课堂开展教学

在过去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是绝对意义上的支配者和领导者,“讲哪些”“怎么讲”甚至“讲不讲”完全由教师做主,学生只是充当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角色,长此以往必定引发学生的怠惰、抵触心理。为改变这一状况,初中地理教师可在保证基本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课程进度,采用角色互换的互动课堂进行教学,将一些内容较少、难度较低或教学成果较好的课程交给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讲授。这种教学方法所能产生的作用是三向性的:对授课学生而言,为了顺利完成讲解必然要对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巩固和完整梳理,同时会因受到教师肯定而产生荣誉感;对听课学生来说,课堂氛围会更加轻松活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显融洽,有助于学习成果的进阶性达成;而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在这种课堂中的表现会更为自然,十分有利于自己从第三视角收集更真实、丰富的学情信息。

例如,对“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尝试安排一名“小老师”完成对课内知识的串讲。“小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区特色建筑或节日,如金字塔、凯旋门、感恩节、开斋节等,向同学介绍这些建筑的来历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而听课学生则可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譬如“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人们过感恩节为什么要吃火鸡”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维持基本的纪律外,还要根据“小老师”的表现予以必要协助,并在讲课结束后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反向思考式检测的应用

“掌握知识—分析问题—给出回答”,这是大多数初中生在学习地理乃至所有学科时惯有的思维顺序。这种思维固然可以帮助学生在做题时减少错误,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不利于完备的学习体系的塑造。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检测或考试时,在命题、组卷方面使用反向思考模式,即首先给出一定的结果,让学生根据结果并结合既有知识储备逆推出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这种模式的题目通常不具备唯一的答案,故而可以让学生拥有比较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同时这种相对新颖的考查模式也极有利于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塑造,活化了学生既有知识网络的运动形态。

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聚落与环境”这一课的综合考查时,教师可给出两座城市的相关信息,这两座城市处于同一纬度,甲城经济发达,当地经济以交通运输、金融、商业为主,农业生产则以水稻种植为主;乙城经济相对落后,产业主要为能源开采和加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根据上述内容,学生可以从相关描述逆推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甲城应该处于海边或大流量江河附近,具有良好的大宗货物运输和水利灌溉条件;气候应为季风性气候,每年降雨量大且集中,这样才适合水稻作物的种植。乙城则应处于温带内陆地区,气候应为大陆性或沙漠气候,因而很难受到季风的影响,导致农业发展的水热需求无法被满足;但有比较丰富的能源储备,可以支撑当地发达的能源矿产开采形成产业规模。

(三)注重地理情怀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一种文化的存在与传承必然基于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博大的人文情怀,而这些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昌盛,这是必须为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所尊重的一项客观道理。基于这一点认识,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构建学习体系,初中地理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包括热爱地理、敢于质疑、勤于探究等的内在的地理学习情怀,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从单纯的课程上升为丰富的情感,并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乐趣得到跨维度的增加和升华,以此实现课程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诉求的高阶统一。

例如,教师可在完成课程的基本讲解后,向学生介绍一些地理学家的伟大成就及其可贵的人格与精神,例如,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虽出身官宦,但他却倾心于地理研究,一生走遍大江南北,历经无数坎坷,终于写成巨著《徐霞客游记》;著名学者哥白尼经过观察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基督教廷“地心说”的谬论,最后因坚持更为科学的观点而被活活烧死,等等。通过这些事例,学生能深深感受到这两位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追求真理、不畏困阻、实事求是的地理科学精神,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趋同意识。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初中地理教师还要对家校合作机制的引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一方面使家长意识到地理学习对子女综合学习素养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应结合自己的授课实录、教案、课件和相关例题为家长的居家地理辅导提供一些思路、策略和素材方面的帮助,同时还要就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从而为初中地理深度教学的推进注入一股强劲的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综合学习体系并使学生受用一生。良好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的强化,是深入学生认知层面的自然而然的正向改造与引导,是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价值情怀的正确指引。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体现深入学习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学生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