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
代数思维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引导学生的运算从具体运算转向抽象形式,教师要重视学生代数思维的培养。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背景,简单阐述了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作用,并从创建情境、习题讲解、挖掘教材、一题多解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提出几点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有着由浅入深的特点,目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他们打好学科基础。代数和算术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代数的抽象性更强,算术的直观性更强,两种思维的转换需要经历磨合的过程。而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思维上的训练,而算术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之一。这也间接证明了培养学生代数思维能帮助他们锻炼数学运算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数学记忆力
数学与语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数学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先记忆理论知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理解和转化,建立完善的知識结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达成深度学习,这样才能在解题中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无法完成简单的记忆和操作,则难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而代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为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小学数学思维
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要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而代数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代数思维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合理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代数思维,并在解题中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以提高他们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代数思维理解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其中,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有效途径,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讲解知识点,能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代数思维进行解题。但对小学生而言,思维的转变需要时间的磨合,在刚接触代数思维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对此,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助力学生完成思维上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开展,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带领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来入手。首先,教师利用教具进行演示,先拿一个活动的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扯,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在拉扯后两组对边长没有变,但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长方形框拉扯成平行四边形,并通过测量的方式检验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通过这一环节的实验、测量,学生可以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其次,当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子课件,辅以语言讲解,帮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接着鼓励学生自行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找出相应的底和高。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发现,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多个平行四边形图形,鼓励学生尝试找出它们的高。部分学生提出了疑惑:“平行四边形只有一条高吗?”教师可以借此展开拓展教学,通过演示高的画法,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高要画在图形内,不要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由此,通过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再借助电子课件展示图形,学生能掌握正确高线的画法,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进而促进代数思维的形成。
(二)结合习题讲解,发展学生代数思维
习题讲解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代数思维教学后,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代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借助习题来培养解题意识。而方程、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解读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中,完成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在练习中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简易方程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要对简易方程的内容展开探究:简易方程本身属于等式范围,对应的解题思路符合等式的性质。因此可以选择教材中的经典例题进行讲解,以强化学生的思维。首先,在讲解用“字母表示数”这一部分知识点时,教师要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数学中我们常用字母来表示数,大家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数的例子呢?”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a+a+a=12”“ n×5=15”等,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已经学习过的运算定律,间接完成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的代数思维得到锻炼。其次,教师展示教材中“小红与爸爸年龄”的例题,鼓励学生自行阅读题目,说一说从题干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爸爸的年龄比小红大30岁,假设小红的年龄是1岁,爸爸的年龄是1+30=31岁,以此类推”“小红的年龄加30岁等于爸爸的年龄”“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则爸爸的年龄为a+30”……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将小红的年龄设置为a,并提出问题:“如果爸爸45岁,那么小红多少岁?”学生则可以根据题意列出简易方程,这一过程中则运用了代数思维,无形中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运算模式。与此同时,这种代数思维的解题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等式的结构,促进逻辑思维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方程的具体数值,在两边同时加或减一定的数值,以消除a旁的数值,最后通过整理得出答案。基于此,学生通过分析例题来解决问题,改变原有的算法思维,促进代数思维的发展,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设计代数练习,巩固代数思维成果
在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还要融入实践内容,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专题练习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对知识的运用熟练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随堂练习,鼓励学生自主作答后与其他学生分享解题思路,通过聆听他人的解题思路获得丰富的认知和经验。但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下练习,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因此练习难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简单的习题,如“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有两种列式计算方法,分别是“40+56=96(千米)”“56+40=96(千米)”。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情况,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一步与知识掌握程度有初步的了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以加强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和理解,学会用符号表示这一规律。其次,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具体内容如下
【作业一】乐乐将(8+[△])[×25]错算成了8+[△][×25],他得出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作业二】一杯奶茶有150毫升,第1次喝了42毫升,第2次喝了78毫升,还剩多少毫升?
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练习作业,教师则要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批改后结合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中进行二次讲解,在讲解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代数思维能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数学基础得到巩固,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代数思维训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为后续教学方向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深入挖掘教材,贯穿融合代数知识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其中的内容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在培养学生代数思维时,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挖掘”。在数学学科中,文字、符号、图形等都是知识的载体,而代数符号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代数符号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代数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文字与抽象字母、图像之间的转变,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对提高代数思维有着积极意义。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代数思维,并进一步掌握各种描述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情境再现知识点:“同学们,大家喜欢野外探险活动吗?适当参与探险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体力,还可以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瞧,这是某小学六年级同学组织的一场野外探险活动。仔细观察他们的活动范围,结合图中的数学信息,大家想到了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内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将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培养代数思维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部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除了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来描述地点位置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还可以运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来描述位置。教师则要以情境中的信息,再次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同学们在活动中意外迷失了方向,想要在天黑前安全返回大本营,应如何利用地形图间各地点的位置关系呢?如何确定大本营的位置呢?”学生通过集体讨论认为要利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描述位置,还有部分学生提及,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数学知识点,还可以查缺补漏,抓住知识间实质性的联系,强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基于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地形图中所表示的位置是固定的,将数对、方位词等渗透到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代数解题思想。
(五)借助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开阔学生思维视野也有较大的助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维。一题多解是数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型,具有开放性和不唯一性,在教学中借助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着显著的效果。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教学为例,“鸡兔同笼”问题虽然有较强的趣味性,但部分学生受到思维的限制,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過辨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应设计相应的教学习题:“鸡和兔共有12只,数一数脚有36只,其中兔有多少只?”这一题目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课堂中讲解的两种方法进行解答。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列表法,假设鸡有12只,兔子有2只,则脚共有12×2=24(只);假设鸡有11只,兔有1只,则脚共有11×2+4=26(只);假设鸡有10只,兔有2只,则脚共有10×2+2×4=28(只);按照规律以此类推,假设鸡有6只,兔有6只时,则脚共有 6×2+6×4=36(只)。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利用假设法来解题,假设全是鸡,则兔子的只数为(36-12×2)÷(4-2)=12÷2=6(只)。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开展一题多解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类型的题目,通过训练学生可以认识到,只要找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利用“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解题,以巩固相关知识点。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将代数思维渗透到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代数思维的理解,并通过相应的练习,逐步引导学生转变思路,在训练中提高代数思维及知识应用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代数思维的实践研究”(立项号:FJJKZX21-127)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