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不同输液方案对肺保护的作用

2022-12-15 06:42刘家鹏杨进斌韩建阁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血制品体外循环血气

刘家鹏,杨进斌,韩建阁

近年来,由于小儿心脏外科技术进步和麻醉管理水平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大大提升,围术期患儿死亡率明显下降[1]。同时随着围术期医学的发展,患儿的转归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而肺部并发症,如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影响小儿先心病术后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诸多因素与肺损伤密切相关[2],其中围术期液体管理方案是重要因素之一。

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及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是临床上常用来评估肺呼吸功能的敏感指标,也能直接反映患儿肺损伤的发生。有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液体治疗方案发现,心内直视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可能对A-aDO2值产生有益的影响,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3]。本文旨在观察小儿心内直视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对患儿A-aDO2等指标的影响,探讨不同输液方案对小儿心内直视术患儿的肺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晶体液输注组和5%白蛋白输液组,每组各35例。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1~3岁;2)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排除标准:1)同期行其他胸部手术(如肺部手术等);2)行紫绀性先心病手术。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核实(批准号:2022LW-001),患儿监护人知悉全部临床观察内容及意义,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血气分析仪ABL800 FLEX,人血白蛋白,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

1.3 麻醉方法 患儿均术前禁食6 h、禁水2 h;进入手术室后,两组患儿均给予氯胺酮2 mg/kg静脉滴注,待患儿入睡后,接五导联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无创血压监测,建立动静脉通路。麻醉诱导方案为:两组均依次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后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通气模式为PCV模式,吸气压力为18~22 mmH2O,呼气终末正压(PEEP)为5 cmH2O。然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0.5%~2%,间断给予芬太尼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手术过程中,根据患儿心功能状态选择米力农 0.25~0.75 μ g/(kg·min)、肾上腺素0.01~0.08 μg/(kg·min)调整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持循环稳定。

1.4 液体管理方法及血制品应用标准 5%白蛋白输液组使用5%白蛋白注射液10 mL/(kg·h)泵注,整个手术过程应用。晶体液输注组使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10 mL/(kg·h)泵注,整个手术过程应用。术中血红蛋白比容低于25%则补充红细胞,同时根据血栓弹力图监测结果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及新鲜冰冻血浆。

1.5 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按照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管路,两组患儿体外循环的预充液组成均为:150 mL乳酸林格液、50 mL20%白蛋白、20 mL 5%碳酸氢钠、20 mg肝素钙。体外循环(CPB)转流过程中,保持流量在140~180 mL/(kg·min),自然降温,常规给予呋塞米1 mg利尿,持续监测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 mmHg范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要求65%~80%之间,胶体渗透压(COP)在10~12 mmHg,目标红细胞比容(HCT)维持在0.3,每间隔30 min进行一次血气和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监测,应用α稳态进行血气管理,根据血气分析调节电解质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通气/氧浓度调节,保持pH值在7.45左右,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O2)150~300 mmHg之间。ACT维持在480 s以上,低于480 s时适当加入肝素。体外循环结束后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6 观察指标及意义 记录术中切皮前(T1)第一次血气分析,出手术室前(T2)最后一次血气分析,出重症监护室(T3)最后一次血气分析,记录术中总输液量、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预冲晶体液量、预冲血细胞量、预冲血浆量、失血量及尿量;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记录术后肺损伤、肾替代治疗、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6.1 术后肺损伤 指术后发生肺不张、肺炎、肺源性低氧血症、气胸、胸腔积液、二次插管、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痰和血中有阳性的病毒或细菌,符合上述任何一项,且无左心房压力增高,无低心排综合征。

1.6.2 肾替代治疗标准 1)少尿<200 mL/12 h;2) 无尿12 h ;3)高钾血症﹙K+>6.5 mmol/L﹚;4)重度酸中毒;5)器官水肿尤其是肺水肿;6)尿毒性脑病;7)尿毒性心包炎;8)尿毒性神经病变/心肌病变;9)重度低钠/高钠血症,符合上述一项就应开始肾脏替代治疗(RRT);符合二项应强制性行RRT治疗;同时存在多项异常,即使未达到上述极限值,也应开始RRT治疗。

1.6.3 机械通气时间 指自患儿进入ICU至满足脱离呼吸机支持治疗的时间。脱机指征包括:1)患儿心功能评估好转;2)氧合指标满意;3)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4)自主呼吸恢复良好。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及围术期资料比较

2.2 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指标的比较 5%白蛋白输注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晶体液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损伤及肾替代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指标比较

2.3 术中出入量的比较 5%白蛋白输注组输液量、红细胞使用量及失血量低于晶体液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中出入量数据的比较

2.4 围术期血气分析指标及氧合指数的比较 两组患儿各时点OI、A-aDO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时点 PO2、K+、Na+、Cl-、HCO3-和La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T1和T3时间点,5%白蛋白输注组OI明显高于晶体液输注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3时间点,5%白蛋白输注组A-aDO2明显低于晶体液输注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围术期血气分析指标及氧合指数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围麻醉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心脏外科手术发展迅速,手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是,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损伤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经历CPB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多样,从轻度术后呼吸困难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均有发生,其中多达20%的患者需要长达48 h的机械通气辅助。虽然CPB术后患者肺损伤的发生率已降低了1%~2%,但是当发生严重肺损伤时,患者病死率可以达到50%~70%,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远期生存质量,而肺损伤在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身上尤其突出[4]。

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手术创伤和CPB的影响,在围术期更容易发生术后肺损伤。有研究发现,年龄越小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同时,由于婴儿的肺脏发育及功能均未成熟,代偿能力低。而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如左向右分流,更容易对肺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诱发肺感染,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呼吸功能受损,相应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并随之增加治疗费用和死亡率[5]。

而CPB在肺损伤的发生过程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研究显示,CPB时间越长,术后发生肺损伤的概率就越高,当CPB时间超过80 min,肺损伤的发病率增加2.57倍。其发生机制为,CPB建立后肺动脉血流被阻断,肺组织的血供主要依靠支气管动脉和侧支循环,因此肺处于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当血流恢复后肺组织发生缺血再灌注损失,肺内聚集的大量白细胞释放氧自由基,从而引起肺泡II型上皮细胞损失,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导致肺泡萎陷发生肺不张,加重肺部并发症[6]。

A-aDO2是指肺泡和动脉氧分压之间的差值,临床用于判断氧弥散能力,主要反映肺换气的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3个:解剖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弥散障碍;病理情况下,A-aDO2增大提示肺换气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是肺淤血及肺水肿,肺氧合功能下降。先心病患儿术后由于体外循环炎症综合征及ALI而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损伤,造成换气功能降低,可以从A-aDO2的变化得以体现。本研究主要对比了5%白蛋白注射液与晶体液用于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于A-aDO2的影响,提示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液体治疗组患儿的肺换气功能好于晶体液治疗组。有研究提出,人血白蛋白仍然被认为是小儿外科手术中首选的胶体,对肺功能有保护作用[7]。主要机制为:白蛋白可以较好地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间隙体液吸收入血管,减轻组织水肿,同时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同时本观察结果表明,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同时减少肺感染发生的概率,提示其可能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围术期血液管理策略可以指导临床用血,起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的作用;同时合理用血可以增加血液携氧能力,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特别在心脏手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报道,心脏手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比例高达25%~95%,而由于小儿患者其独特的循环血量特点,CPB预充液对于血液稀释的作用尤为显著,术中应用血制品的比例可能更高[8]。近年来,输血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显示输血增加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其中肺损伤就是主要并发症之一。

输血相关的肺损伤发生机制相对比较复杂,有学者提出二次打击学说。第一次打击(是患者先前存在的风险因素所介导)将中性粒细胞聚集到肺血管和组织中,然后通过损害屏障的完整性,引出全部瀑布式输血相关的肺损伤,导致了肺水肿的形成。这时再结合第二次打击,来自于血制品的病理性抗体的输注或生物反应调节器。其病理生理过程主要是血制品中含有多种类型抗原,主要有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I型和II型、人嗜中性粒细胞抗原(human neutrophil antigen,HNA);生物反应调节剂(有生物活性的脂类)传递抗体等非抗体介导因素,这些抗原或者生物反应调节剂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其结果是诱发或者加重肺损伤,转而驱动类似于炎症或者是低血压的一些系统性反应。特别是那些包含血浆的血制品,除白蛋白以外,都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肺损伤发生。但是不含有血浆的血制品,如Ⅳ型免疫球蛋白,也可能会导致输血相关肺损伤的发生[9]。血制品的风险因素可能与含有大量血浆的血制品、血小板以及异体免疫供体有关。此外,例如血制品的加工以及储存也是影响输血相关肺损伤发生率的因素,如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过程中没有完全去除的血小板、各种内源性生长因子和其他血小板衍生物,这些物质大部分都可以活化中性粒细胞、T细胞,参与免疫调节[10]。肺组织是CPB后免疫反应最严重的靶器官,因此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增加肺损伤的发生率[11]。

本研究结果提示,晶体液输注组患儿红细胞输注量明显高于5%白蛋白输液组,其原因可能与晶体液输注对于患儿容量维持效果不佳,需要给予一定量血制品补充有关;同时该结果也提示,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可以减少红细胞的应用,避免了红细胞输注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因为血制品应用引发围术期肺损伤的风险。

对于小儿心内直视术中液体管理,由于预充量与小儿循环血量之间的比率较高,若输入过量的晶体液,极易造成液体超负荷,而液体超负荷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密切有关。有研究表明,使用过量的等渗晶体溶液可加重ALI患者的肺间质水肿。因此,围术期人血白蛋白(HA)是CPB预充和容量置换的首选[12]。与晶体相比,在CPB预充中应用HA降低术中液体正平衡,避免了液体超负荷的发生[13-14]。但考虑到HA的成本问题,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本研究发现5%白蛋白输注组液体总入量明显低于晶体液输注组,提示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能减少液体的输注,避免了液体超负荷的发生,其原因与5%白蛋白注射液维持了较高的胶体渗透压密切相关。也有研究报道在炎症反应中,5%白蛋白注射液与晶体液相比会产生更轻的毛细血管渗漏作用,有效地维持循环血量[15]。

综上所述,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应用5%白蛋白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儿术后A-aDO2、减少术中用血、缩短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血制品体外循环血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血制品:白蛋白有望进入提价阶段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血制品:27倍PE的行业值得买吗?
血制品行业 27倍市盈率的血制品行业现在值得买吗?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黑珍珠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