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金湖
(百色市德保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700)
分层次护理是指根据护理人员能力、资历、学历等综合条件,划分为不同层级,并分配不同层级的任务,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效率。研究认为,按职称上岗已经是现代化护理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而优化护理人员配置、合理利用现有护理资源则直接影响护理质量[1]。中医科由于疾病种类较多,患者数量较多,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更需要合理配置护理人员[2]。在以往的护理中,医生、护士与患者之间并无一对一对应关系,导致护理效率低下[3]。为明确护理责任,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提高护理效率及质量,迫切需要加强中医科护理管理。同时,中医护理起步较晚,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完善的人力配置、人才培养及评价、绩效考评机制,不利于中医护理的发展,可见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完善分层次护理管理的重要性[4]。因此,本文将在中医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次护理,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中医科工作的护理人员12名。年龄20~40岁,平均(30.89±4.77)岁,工龄1~20年,平均(10.38±2.76)年。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助理护士2名。本科学历7名,大专学历5名。同时随机抽取研究期间在我院中医科住院治疗的患者120名,实施分层次护理前后各纳入60例,分层次护理前60例设为对照组,分层次护理后60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3~69岁,平均(40.23±4.67)岁。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2~70岁,平均(40.41±4.55)岁。
分层次护理管理方法:(1)根据中医科人员配备情况、科室实际情况、患者需求,制定分层管理体系,即“护士长-专科型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其中,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均采取考核制,需要具备护士职业资格,或大专、本科毕业人员,助理护士需具备护士执业资格,中专毕业以上;责任护士负责带领助理护士。(2)建立三级管理模式,即“护士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同时设置医疗护理小组,即由“医生-护士-病人”共同组成。将护理人员分为两小组,每组均合理配置各层级护理人员,明确各小组负责病床及小组岗位分工。高级责任护士负责全面统筹小组工作,与初级责任护士轮流值班,交接后与管床医生查房,指导本小组成员配合治疗并完成相应护理工作,检查护理质量。同时,需要与护士长沟通汇报工作,由护士长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各小组工作,并与其他科室沟通。(3)时间分层管理:采取弹性排班制,应用APN排班模式,值班时间为白班08:00~16:00,夜班时间为16:00~00:00,00:00~08:00。同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若护理量大,患者病情危重,应加班处理,若工作量较少,可对上班时间进行调整。(4)考核分层管理:根据护理人员平时工作表现、考核成绩,遵循“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应充分考虑护理工作难度、患者情况,采取恰当的激励方案,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评分较高的护理人员,可给予岗位竞争机会,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晋升机会。设置惩罚机制,对表现不佳、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应采取恰当的惩罚措施。(5)技能培训分层管理:根据护理人员层级,定期进行技能培训,例如,责任护士应以重症病人护理培训为主,一般护士应以普通病人基础护理、护理基础知识为主,将培训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1)评价分层次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文件书写等项目,各项均为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其护理能力越强。(2)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价项目包括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护士形象、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各项均为百分制,分值越高,提示其护理质量越好。(3)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以及患者满意率,患者满意率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
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采取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文件书写等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比较(±s,分)
组别例数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文件书写实施前1682.74±4.6884.34±5.0680.62±5.4482.78±4.74实施后1692.62±6.6594.23±2.0189.90±5.7993.22±3.78 t--4.8607.2664.6726.888 P--<0.05<0.05<0.05<0.05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护士形象、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例数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护士形象沟通能力业务能力观察组6090.82±5.2093.22±3.2491.89±4.3292.78±4.6793.20±3.78对照组6078.22±4.9575.69±4.8974.34±5.6079.29±5.4580.81±4.11 t--13.59523.14819.22114.55917.187 P--<0.05<0.05<0.05<0.05<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率为5.00,无护理投诉,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6.67%,患者满意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以及患者满意率比较[n(%)]
分层次护理是指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估,包括学历、履历、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社交能力等,划分为不同层级,合理配置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明确其护理职责,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5]。以往有研究显示,在中医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次护理后,临床护理质量有明显提升,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差错事故率下降,基础护理合格率、特一级护理合格率明显提高,可见其应用效果良好[6]。也有学者指出,分层次护理对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可增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体现护理人员的价值,是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7]。因此,本文针对该护理模式在中医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中医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其核心即整体护理,同时具有辨证施护的特点,在疾病治疗、保健、康复治疗方面均应用较多,但由于其起步相对较晚,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护理人员较为缺乏,因此,迫切需要优化护理管理模式[8]。分析分层次护理在中医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首先,该护理管理模式符合整体护理观,要求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出院给予持续性护理,且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全程负责,为其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可保障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病情康复[9]。同时,分层次护理能够针对患者需求给予恰当的照护,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10]。根据卫生部试行草案相关要求,病床与护理人员数量应维持在1:0.5,但实际工作中则很难达到该标准,实际上护理人员需要负责更多的病床,工作量较大,因此极易出现护理疏漏及差错,容易引起护患纠纷[11]。在查房方面,责任护士协助主治医师查房规定也落实不到位,不仅导致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缺乏了解,且医、护、患之间缺乏沟通,也会影响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12]。因此,为确保患者得到全面、优质的照护,加强医护患沟通,需要对现有护理人员进行重新分配,明确各护理小组负责的病床以及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及内容,一方面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护理任务,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及效率,由经验丰富、高层级的护理人员负责危重病人护理,基层护理人员负责普通病人护理及基础操作,互相搭配、合作,能够提高整理护理质量。此外,在分层次护理中,高层级护理人员负责指导、监督低层级护理人员工作,有助于低层级护理人员能力的提升,逐步增强其护理能力[13]。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文件书写等考核成绩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护士形象、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护理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证实了分层次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往有研究显示,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后,病房规范管理、护理文件质量、基础护理质量、健康教育状况、护理措施落实状况均有显著改善,且患者、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有提高,与本次研究结果可相互印证[14]。实施分层次护理后,护理人员不仅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明显提升,且服务态度更好,工作热情更高,在护理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跟进、处理,更加熟悉患者病情,从而更好地配合医师工作[1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差错率为5.00,无护理投诉,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6.67%,患者满意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施分层次护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差错、投诉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中医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次护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能力及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及投诉事件,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是一种可靠的护理管理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