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022-12-14 17:33王力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语文

王力

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对语文来说,这点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想方设法地将其落实到位,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助推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和长远发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从如下方面入手,能达成上述目标。

一、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它既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又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实际上,语文学习在学生的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且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在日益复杂的语言环境下,语文学习的难度也不断提升,即便是相同的词汇、语句,也有着不同的含义。高中是学生人生发展的转折期,教师要牢牢把握契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助推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具体而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必要时刻予以指导、帮助,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能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短板,在日后学习中更具侧重性,有效补齐短板,实现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升。

(二)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的支持。在此期间,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说教,而是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手段授课,组织学生开展生动、趣味的实践活动。与乏味的满堂灌教学相比,这样的实践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可、青睐。这样,无需教师督促、约束,学生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其中,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了学习上。但是,细心观察,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僅仅是知识性的客观认知,但并不感兴趣,往往是机械地学习、记忆。显然,这样的学习是缺乏灵魂的,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的状态,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尽可能地将语文知识渗透到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学得更加轻松、欢乐,学习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而且,这样也为学生构建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学生感受到乐趣,打消对语文课堂“生硬乏味”的印象。

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师为导,生为主”成了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新方向。纵观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发现“灌输式”现象依旧非常严重,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授课,学生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主观能动性、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缺失,渐渐沦为学习的“机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不断刷新对自我的认识,发现自我价值,并通过实践来展示自我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推动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唤醒学生激情为入手点,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提高以及健康发展。语文实践活动需要的是所有学生的参与,而非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此期间自主学习、探究,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此期间,学生学习如何交流、沟通,与他人合作,做到互相尊重、互帮互助,善于、乐于倾听他人的看法。当然,开放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适当、适时、适度地指导,彰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人公地位,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深入夯实基础。

(二)学科性原则

在内容上,语文实践活动有着极强的综合性;在学习功能上,语文实践活动有着极强的整合性,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达成预期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将某个阶段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有机融合起来,逐步内化,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能力。对语文实践的设计、开展,教师应紧扣语文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它能展现跨学科的理念,但必须要将语文作为学科思想,就语文联合与其相关的课程,切忌将其设置为“四不像”。另外,在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内容,其中涉及不少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开发,这些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利器”。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层次挖掘,探寻其中可利用的资源,在教学中加以展示,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助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注重形式、表面而忽视了内容,要把握活动的本质语文学科性,否则将会失去其应有之义。

三、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路径

(一)明确课堂主体,转变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沉闷、乏味。在此模式下,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不愿意参与进来,这就使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新时期下,要求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三不”,即“不代替学生学习”“不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意愿学习”以及“不使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换言之,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学习伙伴,教师则扮演着“引路人”这一角色,在自主思考、学习探究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获取。

1.课堂交流互动

教师要紧扣具体教学的主题,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构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探索,并从组内挑选一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其余学生就小组代表的表述进行点评。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交流、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释放天性、激发潜能,在动态互动中实现了语文实践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进行了适当拓展,组织学生就“我心中的大英雄”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理由。可以发现的是,学生就刘邦、项羽进行了点评,他们各抒己见,探讨得非常激烈。其中,学生用千古名句来赞扬项羽,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的则对刘邦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如“凭吊刘郎皆妄语,刘郎笑尔千秋”。这样,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拓展了知识面,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课本剧编演

课本剧编演是一种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活动形式。它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语文天地,对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进行了拓展,突破了常规语文教学形式,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养的关键渠道之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少人物鲜明、故事情节丰富的课文,这些都很适合进行课本剧编演,教师不妨从这些课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营造语文课教学的碧海蓝天,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充满魅力的情趣课。例如:在教学《雷雨》这一课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是,它由剧作家曹禺创作,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其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当学生对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把握后,教师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展开课本剧编演。在此期间,学生按照活动需要、个人特长以及兴趣等,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编剧小组、导演小组、表演小组以及剧务小组等,挑选自己适合的角色,进入“应聘”环节。在此基础上,分配角色,就剧本进行反复研读、调整,熟悉剧情,按照演出要求开展课本剧编演活动。这样,学生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在趣味十足的课本剧编演中深化文本理解,并锻炼语言表达、表现力。

(二)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深入挖掘、开发课程资源,采取丰富多样的措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地给学生展示实践内容,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进步、提升。对一些语文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他们的经验普遍源于课外。这就充分说明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还要对课外予以充分重视,将课内外进行有机融合。所以,基于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适当拓展、延伸,积极构建民主、宽松的语文学习体系,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做足准备。

1.结合教材设置,开展实践活动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每册教材都安排了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以及名著导读等模块,教师要善于把握、利用,将其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亲身参与中实现对其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这一模块,主题为“古代文化常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特别是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紧密相关的部分。对此,教师安排了一个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如下:首先,布置预习,熟悉该模块的内容。其次,在把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即称谓组、古代职官组、天文历法组、古代地理组、科举制度组、风俗礼仪组,每个小组需要就本组负责的内容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为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夯实基础。再次,将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海报,将其张贴在展示栏,便于全班学生观赏、阅读。对应的组员可以在一旁进行解释、说明。最后,交流探讨。教师将学生组织起来,就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趣事、如何分工以及心得体会等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完全参与到语文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对语文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切实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语文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更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在日后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助推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2.深入探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可以说,语文资源是一泓清泉,生生不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站在宏观的角度,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即“生活即语文”。只要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语文“课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并且加以有效展示,组织学生举办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首先,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对学生来说,只是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根本不够,对他們的语文学习也无法产生有效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在课外必须增加阅读量,拓宽阅读面,积累一些课外知识。在刚入学时,教师给所有学生分发一张阅读表,在阅读表上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外作品,并出示了一些阅读网站,让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尽可能地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定期开展组内交流会和班级交流会,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并且评选出最佳的“读者”。长时间坚持这一做法,学生的语言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到锻炼,语文实践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升。其次,设计一些手抄报或墙报任务。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期手抄报或墙报,内容应直观、真实地呈现日常学习生活,或是各科知识的介绍,或是学习方法、经验的分享,或是学生的优秀作文……各个小组完成后,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共同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最后,开展社会访查、调查活动。例如:在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是,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风格、手法,并提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当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如下任务:利用周末时间,认真观察家乡的房屋建筑,说说它们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这样,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引领学生踊跃投入进来,实现由“要我学”至“我要学”的转变,获取丰富的语文信息,锻炼语文实践能力,为日后学习和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落实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强化整体教学实效,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经之路”,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明确课堂主体,转变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课堂”,使学生从中积累丰富语文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今后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邱瑞玲)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活动语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