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及路径

2022-12-14 00:29杨德明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国学语文课堂素养

杨德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典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师要增强对国学经典的应用意识,通过国学经典作品在语文课堂上的科学融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国学经典作品中的圣贤之思、文本之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耳、口、眼、心等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的联想力、鉴赏力,打开语文学习新世界的大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加快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引导每一个学生自觉成为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继承者。

一、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与价值分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当代人的努力,还需要下一代人的努力,其中赋予青少年“文化自信”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使命。基于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收集教育素材,尤其对小学语文课程而言,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养分并融入课堂,可以更好地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有助于延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无论是传统文学、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绘画、传统工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筋骨和灵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与现代人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所以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延展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过度依赖教材,让学生从更多视角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例如,在中国的国学经典中,其涉及的教育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儒家传统思想,又有哲学价值观;既有史学元素,又有文学典故;既有人文精神,又有传统实践,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美好与瑰丽。学生在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成长为一个内心丰富、爱国爱民之人,形成对祖国血脉相连、生命相依的朴素情感。

(二)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

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和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同样也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时期。而以“仁”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很多的国学经典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国学经典素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如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立己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健全个人的性格与品质,持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修养,进而让学生在诵读和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处世态度、做人原则、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奠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素养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关于一个人内在精神品格的养成,也会在个人外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因此,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审美情绪的基础上,有效作用于学生的德行、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这对学生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搜集和整理国学经典教育素材时,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德育、哲思、美育、人文、文学等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个人的体验和反思,感知诗情画意和人文价值,这样学生未来才能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温度的人。

(四)有助于学生学思结合,懂得学以致用

語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做到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诵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生字、生词,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和能力的逐渐提升。例如,长期受国学经典浸润的孩子,不仅口语语言表达能力强,作文写作水平也相对较高。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小学生在大量诵读国学经典文章后,对其中的故事、情怀、典故、人物、价值观等都可以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应用到作文写作中,并最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实现事半功倍的教书育人效果。

二、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融入,语文教师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相关教学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师只有在学习与工作实践中持续涉猎、深度理解,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应用和延伸性的诠释,乃至创造性地转化为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其次,由于有些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基础相对较差,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甚至不具备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时就需要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在办学定位、总体设计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意识地加强国学经典的传承,通过国学培训、国学经典交流会、国学授课能力专业教育等措施,对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学能力进行精细化的培养,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学经典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具备全面准确地梳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关系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科学融入。再次,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鼓励语文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多参加校际交流与外出学习,认真学习其他地方国学经典学习与教学的成功经验,然后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必要时可以开发国学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使国学经典教学不再是一个噱头,而是切实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成为小学语文的一种教学常态。例如,《弟子规》就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的良好素材,但是语文教师大多在以前都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对此,语文教师可以边学边教,并注重集体性学习和教学交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经典素养,将其有效融入语文和国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深入语文课堂内外,拓展国学经典授课内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相对较大,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会从教材内容出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方案的设计。对教材中涉及的国学经典内容,也多是进行常规的解读和探索,不重视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从而限制了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涉猎以及人文素养的科学培养。进一步讲,传统的国学经典素材教学,带有比较严重的局限性和功利心理,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较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系统化培养。对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国学经典素材的教学时,应紧扣学生培养目标,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搜集和整理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国学素材,重点推荐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古诗文作品,拓展国学经典的授课内容和学习视野,这样可以赋予学生更加愉悦、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充分汲取养分。例如,在教学《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时,语文教师应该先进行释义,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掌握,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搜集和整理写景写物的诗歌、涉及数字的诗歌,以及诗人的其他诗歌作品。如此,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摇曳生姿、妙趣横生,逐步拉近小学生与国学经典之间的距离,奠定学生国学经典学习的良好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人文素养。

(三)创设国学经典教育环境,活跃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除了开展显性教育外,还要重视隐性教育环境的创设,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样更有助于国学经典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校园文化是一座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品位和内涵,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也可以选择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如学校的围墙、教师的围墙、班级口号等,都可以成为国学经典展示和传诵的渠道,进而在语文课堂内外营造出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建设书香文化校园,活跃国学经典的教育氛围,多方位展示国学经典的文化魅力和学习价值。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国学经典文化的表达,如在学校和教室的文化走廊、展览窗、黑板报等,分段、分主题地展示国学经典作品,或者定期设置一个国学经典的学习主题,如书法主题、绘画主题、诗歌主题、工艺美术主题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对国学经典素材在语文課堂上的动态化展示,可以充分借助讲故事、猜灯谜字谜、玩成语接龙、玩飞花令、模拟表演等游戏,也可以通过影视视频、纪录片等途径,对文史典故进行更多的、趣味化的呈现,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多方涉猎和广泛阅读,有效开阔学生的国学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国学学习兴趣。

(四)丰富国学经典教学方法,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中国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智慧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与艺术情境都是非常丰富的。而小学生的知识积累、鉴赏能力还相对有限,所以在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时会面临很多的障碍,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创造力,丰富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对接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首先,语文教师要丰富国学经典的教学情境,将国学经典内容通过更加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例如,在《咏柳》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对其中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如果单纯地让小学生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显然会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食品来创设鉴赏情境,也可以让学生在户外进行观察后再来体验和感悟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准确理解“碧玉”“丝绦”等比喻手法的运用技巧,这对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鉴赏能力还大有帮助。其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有了很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增强“互联网+教育”的融合意识和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辅助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提高国学经典素材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作者主要是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语文教师既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组织多媒体教学,又可以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上传《望庐山瀑布》《望洞庭》《望岳》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国学经典作品,供学生进行自学或对比性学习,促进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之间的联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再次,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时,要善于挖掘背景资料,着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丰富国学经典素材的育人功能。这是因为国学经典教学素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和文化艺术内涵,但很多元素不是在表明上直接体现的,所以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深挖意识和能力,多关注国学经典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感,制订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兼顾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时,多数情况下都要结合杜甫的生平或历史背景,这样更容易理解杜甫诗人的远大理想、生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进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浓重的一笔,不仅是全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同样也是教书育人的良好素材。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更需要贴近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探究和学习,有效对接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建构、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学科素养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延展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培育和发展。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课堂素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