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校外教育推动馆校结合创新与发展
——以中国铁道博物馆特色科学教育活动为例

2022-12-14 08:46于思颖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1期
关键词:馆校铁道双减

于思颖

(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 100055)

中国铁道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年来,以加大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总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科学教育活动。根据《关于依托社会大课堂完善中小学生实践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积极探索馆校结合新模式,做好“双减”形势下与学校教育的对接,与学校联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科学教育课程,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内容融入学生教育活动中,成为学生学科教育以外的特色实践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铁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加有效地落实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一体化,打破“重形式、轻内容”的思路。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后,自身更有存在感和获得感,丰富学生铁路科学知识,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1 “双减”政策促进博物馆科学教育项目的开展

1.1 博物馆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标志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教育政策的实施,目的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减轻学生来自培训机构教育的负担。那么,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养,以及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①博物馆作为校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校内、校外的课程进行衔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馆校结合的形势与要求,全国各地博物馆行动起来积极响应。中国铁道博物馆充分发挥科学教育活动的独特性,通过馆藏文化所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学生面对铁路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与智慧结晶,看到其所蕴含的创造力,会对科学、历史、艺术加深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学校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机构都不能代替的。

1.2 博物馆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的科学教育项目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个性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校外活动中培养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志向和职业去向。对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来讲,校外科学教育更是这些特殊人才成长的摇篮。②“童言童语”系列科普讲座之“铁路科普小使者社会实践课程”,以学科课标为基础,依托中国铁道博物馆的特色铁路资源,研究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特色课程。老师重点从科学原理、科学常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感受现代铁路科技魅力的同时,了解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可塑性很强,要搭建青少年沟通社会的桥梁,走出校园,增强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博物馆主要承担着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等职能。在新时代,博物馆要与时代同步伐,增加、转变其承担的社会职能。博物馆是青少年回溯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殿堂,是国民教育、终身教育、环境教育的重要资源。③因此,博物馆应利用和挖掘自身馆藏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更加突出了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场所的优势。在博物馆馆内参观学习,让学生自发根据真实的展品与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知识内容以及科技内涵等一系列的学习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者处于主动地位,能够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展品和展览进行互动;第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积极地构建知识和理解的概念,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第三,构建知识的过程是个体与场馆的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设计、建构、组织符合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各项活动,并在青少年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中达成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进而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博物馆作为校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教育职责。这也进一步强调了馆校结合的重要意义。

2 馆校衔接实现校外教育课程的多样化

2.1 课程设计目标明确

中国铁道博物馆在设计校外教育特色课程的时候,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方向更明确。以“童言童语”系列科普讲座为主题的科学教育活动,将“爱国、诚信、友善、文明”等学生们必须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融入具体课程中。课程内容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基础,依托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铁路特色资源,研究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特色课程,内容有:“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火车是什么”“你应该知道的铁路线路与人物”“铁路科普使者礼仪规范”“中国高速铁路”“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等,老师重点从科学原理、科学常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感受现代铁路科技魅力的同时,了解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同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出行必备,真正达到学有所用。

“童言童语”科普教育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能力。“知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普及中国铁路发展历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普遍性以及与课本或生活息息相关的铁路知识,丰富其知识储量,使学生们在学校的学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得以辅助、解决。“能力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学生探索铁路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铁路历史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通过参加活动,学生们了解中国铁路由弱到强、由落后到领先的巨大飞跃历程,感悟铁路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2 活动内容设置丰富多彩

中国铁道博物馆科学教育课程将校内基础学科内容与中国铁路的科学常识相融合,每个阶段的内容具有特殊性,既环环相扣,又可独立存在。

第一阶段是进校园为学生讲述铁路知识(也可采用线上视频教学模式)。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老师通过有趣味性的讲座为学生重点科普应知应会的铁路历史、铁路科技知识,比如:火车轮子是怎么动起来的?为什么高速铁路动车组速度那么快,还那么稳?你认识火车票吗?更进一步传播铁路文化、铁路常识、铁路精神等。讲座开始前,老师会为学生们发放“铁博学习单”(图1),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产生兴趣,而不是凭空想象,或是单纯的灌输式学习。学生将听到的、看到的和学到的内容形成材料,用于以后及时翻阅、学习,而不是抛于脑后。

图1 “铁博学习单”

第二阶段是走进博物馆探索铁路科技魅力。学生走进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在场馆中使用“铁博护照”进行参观学习,并得以运用。“铁博护照”的内容涵盖了詹天佑与京张铁路、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铁路客票印刷机、“毛泽东号”机车车徽、大秦铁路、青藏铁路、“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铁路科学小常识与互动项目内容。

第三阶段是成为铁路科普小使者。学生参与各项科学活动学习后,再通过博物馆科普老师提供的铁路科普演讲稿进行理解式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成自己的认知,成为一名铁路科普小使者,利用线下“会课堂”和线上“云课堂”两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利用这种新颖的科普教育方式,鼓舞更多的学生加入铁路科普的队伍中来,搭建青少年沟通社会的桥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弘扬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博物馆科普老师会为每一位科普小使者颁发服务卡(图2),有阶段性地进行服务提升,从初级小学者到高级小专家,一方面可以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铁路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服务的趣味性和成就感,也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真正让学生成为科普教育的主角,去感知科普的魅力。

图2 服务卡

2.3 活动设置特点鲜明(表1)

表1 科学教育活动表

中国铁道博物馆拥有大量的铁路文物资源,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拥有鲜明的主题内容。科学性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方面:我们剖析、解读了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和竖井开凿法;讲解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高速铁路动车组的演变过程及动力原理。教育性方面,通过讲座、培训、参观、互动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性体现在活动的特色及创意,可以让学生不仅领悟知识,而且是将事件、人物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及反映出来的红色故事、爱国主义情怀表达出来,由不同的知识点相互串联、衔接,呈现出一场特殊而有意义的“童言童语”铁路科普讲座。馆校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活动的可行性,而创新性也是活动持续开展的关键。

3 馆校结合的创新与发展

3.1 馆校结合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面对国家“双减”教育政策的实施,如何促进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并激发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探索如何向青少年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等社会性问题,怎样做到“双减”,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作为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基地,中国铁道博物馆在发挥其专业职能的同时,为青少年传递着科技时代最先进的铁路科学知识,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传播科学知识的场所,弥补了许多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当博物馆和学校携手共育,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便能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中国铁道博物馆所讲述的铁路知识存在一定的专业性,由于博物馆更加侧重于场馆科学文化的挖掘,而忽视青少年教学标准、年龄层面等问题,容易出现脱节,研究出与之相应的课程内容不够深入。年龄段细分的不是那么清晰,对每个年级的孩子把握得不是很精准。因此,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更迫切需要通过馆校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综合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把各项问题与老师一一对接、沟通解决。面对课改要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不断转化和创新,要打破参观填鸭式讲解,只有突破瓶颈,博物馆教育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作为学生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借助自身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发挥着科学教育职能,真正成为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将中国铁道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阵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涵盖的铁路科学教育活动带进校园,让铁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科学思想使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做到“听、说、读、写、动”,有所收获、有所展示。

3.2 “童言童语”科学教育活动成功开启了馆校合作新模式

相对于其他育人功能,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德育功能一直倍受重视。以科学教育活动育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兴趣活动中,一直是校外教育的重要特色。⑤中国铁道博物馆具有特殊的铁路历史人文教育功能,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把中国铁道博物馆的特色课程融入学校活动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走进学校课堂、走进博物馆讲堂、走进街道社区等,他们通过“童言童语”的语言形式,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将更多的铁路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家长、老师等观众,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同时,让他们将铁路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传递下去。

3.3 馆校合作带动博物馆教育资料的不断完善

面对新的思路和挑战,如何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不仅要提升课程的参与度、趣味度,更要完善相关课程的配套学习资料。随着课程的逐步推进,按照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方案,将教学资料及所蕴含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铁博学习单”“铁博护照”的形式来完成学习内容,“铁博学习单”包含学习知识篇、创意想象篇、互动问答篇以及自我收获篇,“铁博护照”包含“铁路客票印刷机”“青藏铁路”“‘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内容丰富而有趣味性,让学生听过、学过后留有痕迹,把自己的记忆储存进脑海和笔尖,通过随时翻阅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知识。

4 结论

这项活动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实践与劳动并重的原则,有别于老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研究—讲座—实践—行动—思考—发展—总结”的研究途径,将铁路文化融入到学生教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以及相关年龄段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希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对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全方位发展成为主要趋势,在“双减”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社会教育活动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博物馆主动出击,将馆校结合进行到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开拓视野、提升能力、有所收获,这不仅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开辟了馆校合作的课程探索新模式。

注释

①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J].山东教育,1997(19):8-9.

②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5-36.

③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秦始皇陵博物院.带路——博物馆教育的行动与思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30-31.

④中国儿童中心.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

⑤吴遵民,钱江,任翠英.现代校外教育论:校外素质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20.

猜你喜欢
馆校铁道双减
馆校合作可持续性发展的探讨
铁道小卫士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铁道通信信号》订阅单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