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中山-相城”医联体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2022-12-14 01:50吴倩倩练炼蒋颖许雪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9期
关键词:相城区联体复旦大学

吴倩倩 练炼 蒋颖 许雪飞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医务科,江苏 苏州 215131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阐述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2018 年11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大国家战略,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导入更多上海高端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医联体[3]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共享,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组成,旨在通过共享医疗资源从而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紧张,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4]。2019 年1 月,相城区委、区政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签约院府合作协议,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增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合作医院”。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牵头单位,相城区各级医院为成员单位的跨区域医联体[5],文章旨在回顾中山 - 相城医联体的建设成效,探索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如何高效运转,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跨区域医联体模式构建

1.1 构成主体

医联体牵头医院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心医院为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成员医院为相城区基层医疗机构。

1.2 合作方式

牵头核心医院为成员医院提供医疗技术、双向转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智慧医疗建设5 个方面的指导与合作。借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优质医疗资源,2020 年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确认为三级医院,成为相城区首家公立三级医疗机构;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妇科获评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确认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标志着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上升新台阶。三年来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医疗收入稳定增长,如图1 所示。

1.2.1 医疗技术 截至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有19个科室进驻相城,60 多名专家开启“双城工作”模式,轮流至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坐诊、查房、手术。依托“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内镜工作室和长三角合作医院高级专家诊疗中心,开展各项特色内镜技术,消化内镜下手术量逐年升高。三四级手术占比逐年升高,2021 年底达60%,其中四级手术量从579台增至2021 年的2002 台,如图2 所示。新技术、新项目截至2021 年达14 项。

1.2.2 双向转诊 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中山-相城”医联体内部开设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累计上转149 人,下转116 人,如图3 所示。

1.2.3 人才培养 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派遣内分泌科、呼吸监护室、骨科护理、肝胆外科护理、超声医学、消化内科等47 人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目前,培养了5 名扬州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第五期333 人才培养工程2 人,引进1 名消化内科博士,3名“相城医卫人才”。

1.2.4 专科联盟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的肿瘤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14 个专科加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联体专科联盟;牵头组建了呼吸、中医、糖尿病、皮肤科、康复及消化6 个专科联盟。

1.2.5 智慧医疗建设 2019 年通过建设远程医学会诊中心,不断完善线上坐诊、远程会诊、远程教学等,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目前完成“中山-相城”电信专线建设,利用“中山-相城”间数据共享,部分实现管理档案信息互联互通。2021 年5 月初高端健康管理中心试运行,与中山医院多科室对接,累计服务8 700 余人次,让居民不出相城便能享受到上海中山专家的健康管理服务。推进糖尿病智慧管理项目,已完成6 700 余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入组和基线调查工作。进一步利用“中山-相城”数据共享,推进检验、检查合作项目,推进远程医疗建设。

2 问题

跨区域医联体自推行以来,通过多举措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除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医保政策差异、用药目录差异等政策性问题外,医联体内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2.1 信息化建设不通畅

目前医联体内各医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管理和业务难以融合,检查结果互认、患者病历资料无法完全共享,医院间缺乏共享数据的意愿,导致医联体内部信息流动处于停滞状态,间接导致患者重复检查,加深了医患矛盾[6]。

2.2 人才培养机制暂不全面

一方面是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进修人员开辟绿色通道,调查发现进修人员均为临床和医技人员,缺乏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职能科室如医务科、院部、护理部等进修的人员。另一方面,进修结束后没有多少可见的成果产出,没有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和实践经验开展分享,无考核机制。

2.3 医务人员对医联体认知度不够

医务人员是推进医联体各项具体实施措施的践行者,对不同科室主任、护士长、行政人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医技科室对医联体的认知不够,认为医联体主要与临床科室相关,提高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医疗技术[7]。“中山专家”就是医联体的代名词,对医联体的内涵、意义、功能作用不清楚。在外界形势影响下,防控压力加上自身临床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开展医联体工作,人手不足、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日常工作的效率,导致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并未充分利用每次专家来而带来的效益。

2.4 医联体1+1+N 运行不深入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在医、教、研全方位的合作,而医联体中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络则较少,主要是专家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坐诊。相城区内目前共有11 家医疗机构,其中相城区中医医院、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相城区第三人民医院、漕湖人民医院、阳澄湖镇卫生院5 家医疗机构为二级医疗机构,暂不依托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的医疗力量,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未能整合区域内各基层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形成。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作为医联体核心成员,如何发挥好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枢纽作用,更畅通的上下联动机制,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5 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跨区域医联体运行“暂停”。

三年来,中山医院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输送“新鲜血液”,通过技术帮扶,使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全面提升。但自从2019 年受外界形势影响,由于空间限制以及传染病防控要求,2020 年和2021 年下半年,医联体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山-相城”医联体只能基于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共享疑难杂症病例检验报告、影像资料以及电子病历等信息,进行疑难病例远程交流和诊断。在此,凸显出跨区域医联体的弊端,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处于被动状态。

3 建议

跨区域医联体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2030”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导入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路径[8]。下一步中山—相城医联体将以加强公立医院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相城区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以慢病管理为主线,不断提升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品牌效应。

3.1 统筹规划医联体信息平台建设

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模式,打造智慧医疗平台[9]。在政府主导下,依托相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逐步推进医联体内成员单位互联互通信息系统建设,共享患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核心信息,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借助远程会诊及培训,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常规医疗能力,推动分级诊疗[10]。另外,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海量数据基础,加快研究的进度和深度。

3.2 加强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动力

制定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11]。医院职能科室是保证整个医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在今后的合作中,可适当派出职能科室骨干赴中山对口职能科室进修,通过参与中山医院日常管理工作,掌握现代医院管理方式,更新理念,掌握管理技能,助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职能科室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对进修人员采取竞聘考核机制,以达到进修前有“计划”,进修结束有“成果”,以论文或者PPT、心得分享等形式展示,进修回院后鼓励开展并推进新技术、新项目,医院对回院1 ~2 年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以考核促进进修质量,学到真本领,推动科室向上发展,推动医院向更高平台跨越。

3.3 加强医联体组织领导,提高医务人员对医联体认知

落实医联体成员单位运营责任,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医联体内的综合医疗、科研等医疗卫生服务合作的联动效率,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12]。另一方面,区行政管理单位将中山医院综合管理水平、规范化的医疗服务运作流程进行全区应用和推广,与其他被帮扶医院(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和相城区内其他医疗单位)建立起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人才培养机制、学科建设路径、绩效考核标准。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贯彻落实各成员单位的主体运营责任,夯实医联体成员协同发展的运行基础。最后,通过主流媒体如医院微信公众号、多媒体等,多方面解读医联体建设内涵及建设的进程,提高医务人员对医联体内涵的认识。通过大型义诊,让居民了解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惠及相城居民,改变居民就医方式。

3.4 强化“1+1+N”制度建设

跨区域医联体的建设,要明确各级医院的功能和角色定位[13-14],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下一级医院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就是在尽可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如何发挥好“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在医联体中的枢纽作用,有以下建议:(1)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可建立区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中心,为全区教学、培训、规范化基地培训、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在全区起着引领示范作用。(2)建立区域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设置“五大中心”检验中心、影像检验中心、病理检验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为区域医联体全体成员单位提供统一标准的临床辅助诊断服务, 以促进医联体内部医疗质量同质化。(3)推进专科联盟模式建设,以专科联盟为契机,联动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专科力量,制定区域内统一的诊疗方案、治疗路径、健康教育等,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带动学科建设。(4)落实补偿激励措施,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分工协作功能,真正实现共赢,政府出台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补偿激励机制。

3.5 重视慢病管理在医联体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相城区应依托中山力量,积极适应当前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医生、医养结合、长期护理等对服务体系重构提出的新的要求,依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科资源,以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老年科”和“智慧健康管理中心”为核心,“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整合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力量,“谋划”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提供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服务[15]。

医联体整体进度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提示医联体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只有加强医院自身建设,可通过复旦大学附属长三角合作医院的影响力,加大引入高端医学和管理人才的力度,改善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人才梯队结构,增加医院自身竞争力,抵抗不可控外界因素对医院整体发展的影响,助力健康相城高质量发展。

本次区域医联体调查研究只涉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的数据,区域内其他基层医疗单位的数据尚未纳入收集,后续可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相城区联体复旦大学
游离尺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医联体服务模式下社区患者首诊意愿及需求分析
复旦大学历史空间综合分析实验室简介
苏州市相城区:未来五年将打造区块链创新应用示范区
医联体,“联体"更要“联心"
关于相城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荷塘月色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苏州相城区3年内转移淘汰68家电镀企业
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复旦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