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2-12-14 13:09迟成勇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迟成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人类困境,推进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宏大深远的国际战略理念,也是一个意蕴深厚的德育文化理念。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有效的现实路径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德育价值。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涵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重塑世界格局,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命题和重要判断,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新指南。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世界各国只有搁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求同存异,齐心协力,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才能破解全球性问题或人类发展困境,进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①的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等理念,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框架和实践路径,即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②的美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

从历史逻辑演进看,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且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分为开创性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和终极性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两个时期,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世界历史逻辑即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逻辑演进的关键性环节。从共同价值诉求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彰显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对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期盼。从外交战略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继承和时代发展,也是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回应。从世情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与日俱增,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困境和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世界意义审视,这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遏制西方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及种族主义,探寻和把握中国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复杂多样的关系,进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视角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根基,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性因素而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时代意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德育资源。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德育价值。

(一)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1.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客观上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陈先达教授说:“青年学子的思想要有‘岸’,不能‘走一站,报一站’,要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向着未来航行前进。”③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人生奋斗目标。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有精神定力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知识体系与信仰体系的有机统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不仅要让大学生“懂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而且还要让其“信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精神旗帜,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时代走向,彰显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融合的内在特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真正的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亦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或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世界历史当代发展实践的现实之路,是通向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真正共同体的必由之路。”⑥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反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提供外交战略支撑。因为“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共同繁荣。”⑦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向而行、同频共振的。

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指导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即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其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类的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研究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资本主义文明超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坚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境界升华三方面型构了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成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为整体构建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立场、方法和原则上的启示。”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结合起来,自觉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发展的理论,进而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励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二)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引导他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品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彰显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愿和历史担当。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来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凡天下之人类,乃得和合成为一大群,而相安为生。由个人而至天下,此乃中国文化理想之极致。”⑩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最高理想。其中,中华“和”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哲学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和谐共同体,没有和谐精神作为价值根基,就不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崇尚和谐,向往和平,注重和睦,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所谓文化自觉,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简言之,文化自觉即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及未来走向有着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的生命价值及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从中华文化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蕴含“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大同世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深刻的文化自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底蕴。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鲜明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张立文教授说:“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与、天下一家、万国咸宁、天下和合,是中华民族往圣前贤以其对天下观的智慧卓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古代中国方案。”张岱年先生说:“必须正确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才能具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有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让大学生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等,由此激发大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引导他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 教育大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鼓励他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为祖国繁荣富强与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而且致力于全球问题与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的探索与解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困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的贡献。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和解决人类困境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校教师要教育大学生胸怀祖国,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其爱国主义意识;还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开放意识,拓展全球视野。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昭示中华文化既有鲜明的道德情怀,又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还有宏阔的天下情怀。有研究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彰显了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宽阔视野和人类担当,充实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中华爱国主义思想鲜活的实践模式。”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天下情怀,着眼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全球性问题破解,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把“中国好”与“世界好”统一起来,彰显“中国好”对“世界好”的意义,通俗而生动地表达了“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在谈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就中国梦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的是一种立足“中国情怀”基础上的“全球意识”“世界眼光”“天下情怀”,其价值目标在于“让人民更幸福”“让中国更富强”“让世界更美好”。因此,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教育他们不仅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而且要热爱人类、热爱世界、热爱宇宙;不仅要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而且还要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贡献。

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说:“四种境界就其高低的层次看,表示一种发展。前二者是自然的礼物,不需要特别功夫,一般人都可以达到。后二者是精神的创造,必须经过特别修养的功夫,才能达到。”冯友兰先生还指出,依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立足儒家“义以为上”的传统义利观,强调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和能动性,具有显著的合理性,而且“冯友兰主张以道义为指导去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要求人们不可一味利己,必须兼顾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以公为重。此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合理和有益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特别是“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进行改造,赋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伦理精神,把“心”与“事”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由此我们得到进一步启发,亦即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做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为他人、社会作贡献,做一个“有为的人”,而且要成为一个有“天地境界”的人,为人类、宇宙作贡献,做一个“大写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有“道德境界”的人,更需要有“天地境界”的人。总之,教育大学生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世界情怀,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鼓励他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为祖国繁荣富强与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 教育大学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启发他们在多元化的共同体中自觉地协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的品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高度相互依存。事实表明,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进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无疑,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既需要经济与科技等物质力量,也需要伦理与价值等精神力量。在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从伦理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文明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和合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倡导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或发达与否,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通过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享发展。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类困境和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只有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睦相处,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破解人类困境和全球性问题,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2020年初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公敌,世界各国在新冠病毒面前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只有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有力武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蔓延,迫切需要我们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表明,“它要求我们在面临全球性风险时,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识去衡量和看待全球风险问题,确立全球团结的伦理价值。”从当下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看,和睦相处、平等相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和前提;团结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伦理品质;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共享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伦理取向。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世界各国人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等伦理精神,着力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任何一个共同体,都是一个伦理共同体,需要道德规范的规约和伦理精神的支撑。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规范的规约和伦理精神的支撑,所谓的共同体也就不能称其为共同体,从而造成个人生活陷入一种领域私人化、生活碎片化、价值虚无化,进而导致意义感消失的境地。相对于宏观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生活、学习及工作等形成的共同体属于中观层面或微观层面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等伦理精神,同样适用于中观层面或微观层面的共同体建构,对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神,在“班级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等多元化的共同体中,涵养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合作共赢、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等伦理精神,启发他们自觉地协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显著的德育价值。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要通过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及实践育人等有效的现实路径,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其德育价值。

(一) 教书育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从教育学原理看,课堂教学即教书育人,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涵养品德、确立价值观、培养能力及提升素质的内化路径。“从教育规律来看,尽管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是课堂学习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大学课堂,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和思维方式为高校育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高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被写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无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讲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关键性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课堂教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大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大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和时代意义。

(二) 科研育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

科研育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人格操守等,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要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与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而言,一是参与校级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课题研究;二是参与省部级乃至国家级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课题研究;三是鼓励师生组合科研团队,以教师为主持人,以大学生为课题组成员,引导大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大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参与调研、撰写论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教育过程,由此也增强了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激发他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学习。

(三) 网络育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如何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创建一个怎样的网络教育平台以及为谁创建网络教育平台,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的融合,构建新时代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思想价值的引领作用,优化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不断增强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传播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研究成果,既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发挥了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中,不断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

(四) 实践育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从学校教育看,完整的育人活动应该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认识论上处于优先地位。毛泽东同志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实践活动,就无法理解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也无法印证理论的真理性和魅力所在,其自身观察力、领悟力及实践能力等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积极弘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此,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或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与高层次的国际学术论坛和国际实践项目等,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与共融共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解和责任担当。

总之,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德行培育的内在需要。通过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等现实路径,使其相辅相成,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努力促使大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践行,涵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激发他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 释:

①《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0页。

③陈先达:《哲学与人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第3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⑥童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N],《学习时报》,2018年11月14日,第1版。

⑦《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56页。

⑧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

⑨钟明华,缪燚晶:《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初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J],《探索》2020年第2期,第25页。

⑩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