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宇
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①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⑤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强调,“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⑥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⑦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⑨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华文明不断演进、逐步发展与最终升华的结果,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演进中,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觉认同,长期以来,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持深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休戚与共、命运相依的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共同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和地区利益,逐渐意识到彼此实际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分割、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被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疆域开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由此,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和形成了以中国56个民族为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自知性意识,它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从内涵和外延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于1902年在其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梁启超提出“民族”的概念,再到“中国民族”的称谓,然后又提出“中华”和“中华民族”的主张,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词语的创造。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基本奠定了民族问题的基本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系统性、整体性、一致性。56个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各民族共同的情感依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根本举措和动力源泉,是破解影响新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深层次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和坚实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团结之魂。文化认同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核性和长远性作用。因此,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亟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作为力量支撑和精神追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压舱石,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加紧实施“以疆制华”战略,以所谓“人权”“民族自决”等为幌子,蛊惑民众,混淆视听,恶毒攻击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煽动民族分裂。 2020年美国国会通过所谓的“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并签署成法就是其中一例。面对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用中华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副“心药”扶正祛邪、健体强心,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是筑牢抵御民族分裂思想“防火墙”的关键举措。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准确把握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进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是让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重要保障。
精神家园是指人们在精神层面追求的关于生活、支柱、动力以及信仰等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能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提供精神动力。当前,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机遇与挑战并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定信心、统一意志,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精神的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涵养精神根脉、形成价值认同、凝聚奋斗力量、凝聚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的动力源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从本质上讲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全疆各族人民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广泛传播、努力践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全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积极唱响“建设美丽新疆 共圆祖国梦想”的时代主旋律,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根”与民族和睦的“魂”,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全面准确把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核心要义。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确保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全疆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群众性活动,广泛开展“国旗下的宣讲”,创作推出电视剧《库尔班大叔和他的子孙们》、电影《歌声的翅膀》、微视频《祝福祖国亚克西》等主旋律作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落实《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讲好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故事,大力宣传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人先进事迹,教育各族群众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挖掘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开展“学历史、爱祖国、游家乡”学习体验活动,制作播放《史话新疆》系列微视频、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等,以史育人、正本清源,不断激发各族群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与“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提供价值支撑;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贯穿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资源和实践源泉;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健全全过程,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同向发力;融入社会道德教育实践中,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评选学习活动,奏响爱党爱国爱疆的最强音,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魂。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新疆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坚持全覆盖开展结对认亲、常态化入户走访、表彰激励先进,加大宣传引领,用好结对子、勤走访、相互学、多活动、真帮扶、重激励“六个载体”,不断做细做实民族工作。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研究从空间嵌入到情感嵌入的实现途径,统筹推进各族群众在居住、文化、教育、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嵌入。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民族团结品牌援疆项目,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文化交流、相互考察学习活动,促进新疆与国内其他省区市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激发各族群众“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强烈共鸣,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关怀下,在全面做好民族团结各项工作,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有益做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实践证明,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宝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凝聚中国人民思想共识的精神依托和指路明灯,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五个认同”为主题,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提倡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争取凝聚人心,形成巨大向心力。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各族干部群众主心骨,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群众、争取凝聚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转化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的重要论断,统筹全国力量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鲜活的、有说服力的正确阐释。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向各族干部群众讲清楚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道理。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的重要论断,坚定对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普及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挖掘彰显文化认同的历史基因和时代内涵,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从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这个“根”和“魂”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论断,秉持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特质,推动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生态,着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澄清妨碍心灵互动的错误观念,化解阻碍各民族交往的心理隔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加大宣传引领,营造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讲好新疆民族团结的故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精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的重要论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科学精神、时代精神,倡导世俗化现代化生活方式,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铲除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土壤。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推进世俗文化、现代文化发展,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课堂上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传播现代理念和行为方式。树立文明新风,把现代文明融入日常生活,把价值要求植入群众心中,滋养和焕发各族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引导各族群众融入现代社会、共享文明成果。
注 释:
①②④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1版。
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23/c_1125142776.htm,2019年10月23日。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⑧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⑨朱尉,周文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阐释与理论拓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第1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