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分析

2022-12-14 13:09胡亚珂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思政课共同体

胡亚珂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①,这为丰富民族理论、指导民族工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强烈民族归属感的整体意识,并随着实践发展逐步深入民心,成为增进民族团结、汇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②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平台和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要培育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大学生在知、情、意、行中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一、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基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以最大力度、最实举措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无论世情、国情、党情如何变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恒心没有变。“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③

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国门,实现民族独立成为国之夙愿、民之期盼。我们党在肩负着民族希望、人民向往、政党担当中一往无前,在奏响民族团结大乐章中书写“中国奇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必须依靠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各族人民。”④各族人民守望相助、携手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各族人民在手足情深中维护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国家立初心、为人民树信仰、为民族筑魂魄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为大学生讲解关于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觉为实现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建言献策、躬耕实践,夯实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石。

(二)推动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受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塑型期。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⑤党中央提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正是适应青年成长成才的应然之举,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如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沿革、基本内涵、价值意义与路径探析了解不深入,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⑥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生活在伟大祖国的单位个体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为构筑起共有精神追求,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力量。大学生群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清醒认识到各民族紧密联系、血肉相连的重要性,还需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所学所思所感融入实践中。国家宣传、政策弘扬和先锋模范的榜样示范,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理念引航指路。高校思政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在引起情感共鸣中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秉持并践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理念,努力成为讲政治、有信仰、懂学识、知廉耻、促和谐的高素质人才。

(三)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精神动力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⑦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加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主战场”,还是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练兵场”;不仅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价值理念教育的“助推器”,更是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以实际行动投身“强国有我”伟大征程的“稳定剂”。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网络多样化和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国家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家庭责任感弱化、自我责任感虚化等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声鲜被提及,“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大学生立“鸿鹄之志”的“绊脚石”、展骐骥之跃的“拦路虎”,影响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主动担当作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知史明理,增信力行,在党史学习中深刻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力量”⑧。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就没有如今的丰衣足食;离开各民族的砥砺奋斗,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为实现既定目标奋力前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实际、展现政党作为、彰显大国自信、维护人民利益的现代化道路,谱写了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时代史诗。2020年,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履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铮铮誓言。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画卷徐徐展开,这既是党和人民奋斗的生动缩影,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增强使命担当的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系建构,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汲取奋进力量。

二、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质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⑨“八个统一”蕴含着高校思政课十六个方面的特征,也是高校思政课的显著优势。

(一)政治性与学理性

1.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政课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政治功能、品格教育、文化教育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其中政治功能是排在首位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与高校思政课强调的大学生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践高度契合。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特征与政治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使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

2.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引

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学理性,传授的是科学的、有体系的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不是对民族工作进行简单的理论总结,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根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十载风雨历程为土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为学理性提供方向保证,学理性为政治性提供理论支撑,政治是学理展现的政治,学理是表达政治的学理,“离开学理性,政治性会变得空洞,枯燥乏味;离开政治性,学理性会偏离方向,陷入危险境地,因此应该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⑩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为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和确立价值导向提供不竭动力。

(二)价值性与知识性

1.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性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高校思政课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铸牢民族情感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规范系统的教学活动,在大学生渴求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价值观教育,来实现价值情感上的升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时,要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是高校思政课价值性的重要表现。但理论引导不等同于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只做知识性的学习,不深入挖掘书本知识承载的价值意义,会导致大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理论,缺乏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

2. 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性增强大学生学习百年党史的自觉

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史、政策方针等科学理论知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教学任务。学好党史国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系统授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形成和发展完善的历史沿革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让大学生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性学习的基础,才能使其真正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深远意义。高校思政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统一的特征和优势有助于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知识学习与情感认同,知识的延展与情感的深入双管齐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三)建设性与批判性

1.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性有利于大学生坚持主流意识形态

“建设性”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具有正向引导的作用。“建设性”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为立足点,以加强学科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为重点。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建设性”这一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用理性的思维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和根源,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立场,做出正确选择。高校思政课课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重途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大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锻炼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课程变革,二者彼此作用,发挥最大合力。

3.高校思政课的批判性有利于大学生摒弃错误价值观念

“批判性”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过程中起到反向纠正,即“破”的作用。高校思政课的批判性不仅仅指对错误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进行批判,还表明高校思政课本身传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能经得起大学生的追问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政课主体和客体思想提升、理论淬炼和坚定政治立场的基本遵循。高校思政课的“批判性”特征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是非观念,明辨思想糟粕,纠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错误认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从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建设性的“立”与批判性的“破”相统一能够增加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辨性,强化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学的育人功能,更好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拓展铸牢范围

思想政治教育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的五门课程中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等内容,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相通之处,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党情,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并融入新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1.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中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中提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内容都涉及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紧密团结起到推动作用。虽然这两门课程没有明确提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具体内涵,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系统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团结的价值意义和积极影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中设计专门章节讲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实践价值等基础知识贯穿于课程之中,丰富教学素材,让大学生在生动的史实和具体实践成果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魅力,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互动。

2.融入“五个认同”教育,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58到家含着金钥匙,那是过去,而且也不是说含着金钥匙就一定成功,含着金钥匙失败的案例更多。创业不成功更符合逻辑,成功才是偶然。58到家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比较独立,很多投资人也是58到家的团队一个一个找来的,而不是像外界说的先找投资人再做事情。投资人投资58到家,是因为58到家的团队以及58到家领先的地位。

“五个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涉及国家、民族、文化、执政党以及制度方面的认同,是国家团结稳定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五门思政课相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相互补充,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强调“五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地位,做到知识层面的拓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价值意义的理解和学习。结合高校思政课课程中的基本教学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双管齐下,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范围,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大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等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培育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师语言,辅之其他教学手段向大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促进大学生理解,启发大学生思维,提高大学生能力。如果高校思政课全程采取讲授法会导致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应采取小组讨论法、启发法、读书指导法等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手段创建新型教育平台,增强教育贴合性和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授课内容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开展专题讨论研究。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小组讨论的前期准备工作,事先确定小组讨论的主题、汇报形式以及汇报时间,将全班按照一定人数比例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内部推选小组长,方便中后期工作的开展;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线下与各小组长进行联系和对接,对大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于预设各小组的展示效果;最后,在课堂展示环节时维持课堂秩序,在每组展示结束之后进行点评和升华,并且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由于小组讨论法会占用过多课堂时间,使用次数容易受到班级人数的影响,因此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多采取的是启发式教学法。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班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对文史类的大学生引经据典,对艺术类的大学生结合艺术作品来讲述,对理工类的大学生结合科技兴国等知识展开。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采取不同的讲课方式,预留与其专业相关的课后作业,启发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逻辑思维进行发散性思考。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社会实践是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发展、交往交流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文艺汇演、参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实践活动来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高校思政课教师带领全体大学生共同参加的集体社会实践活动。集体实践由于带队人数众多,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统一组织来推进,确定实践主题、实践形式与实践的时间和地点。鉴于人数限制和难度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带队参观某地民族博物馆、某民族聚居区域、民族文艺汇演等是最佳的实践形式,这些活动地点容易确定,活动难度低更易开展。第二种是由部分大学生或单个大学生自行组织参加的分散实践活动。分散实践的活动形式参与人数少,可以采取走访调研等深入探索的形式来开展。首先,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某一内容的价值和底蕴。其次,选取合适的时间地点,寒暑假为最佳调研时间,所在高校周边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区域或民族博物馆等是最佳调研地点,最好配备指导教师带队以保证安全和调研方向的准确性。最后,调研结果的撰写需要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在撰写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整个分散实践活动的过程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提供一个难得的契机。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向前发展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带来的巨变,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

(三)完善教学保障,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

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健全高校保障机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健全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离不开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的制度保障,当前高校思政课制度体系在教学方面已经较为完备,但是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仍需要进一步健全高校思政课的领导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健全领导机制。“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规定和要求明确了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领导职责。高校领导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总体方向,把握重大事项以及做好总体协调工作等。其次,健全评估和激励机制。高校主管部门应完善指标体系,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和要求,运用有效的方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进行检查、评价和价值判断。对于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既是对具体实效的检验,也是对现实工作的促进,科学的评估为有效的激励打基础、创条件。高校领导部门可以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表现优异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做得好的大学生,要树立典型并大力宣传。

四、结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在新形势下,要切实加强和完善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夯实理论基础和认知基础,让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实际行动中夯实知识成果,不断锤炼本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 释:

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②李秀敏,刘春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81页。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2页。

⑤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页。

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民族大家庭》2021年第5期,第4页。

⑦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4页。

⑧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6页。

⑨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⑩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页。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思政课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民族团结之歌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