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定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思想政治工作,曾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切地落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①。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2017年3月2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新时代,广大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②。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新的发展形势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使命担当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思想前提,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识体系,其中,以爱国意识为核心,以使命自觉意识为首要,以责任担当意识为基本,以实践创新精神为关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要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命自觉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等进行。
唯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自觉投身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当代,从国家层面而言,爱国就是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党和人民,努力把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之中,用自身的贡献和付出回报养育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代大学生要深刻意识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中国人民是一体的。中国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爱国报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首先,要有热爱祖国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其次,认真行使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谋福祉。高度的爱国意识还要求大学生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心系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把人生的奋斗目标与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繁荣富强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为人民服务联系起来;要有敢于奉献、乐于奉献,把自己置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敢于牺牲、奉献一生的精神。
使命意识是担当历史使命、历史责任、时代使命的意识。使命意识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使命自觉,意识到所需承担的责任和时代使命,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实现者,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需要大学生有坚定的自觉担当使命的意识和为实现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而忘我的奋勇行动,无愧于使命,无愧于时代。
责任意识是承担对家庭、社会、国家责任的一种意识。责任意识要求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这也是对自己负责的必然要求。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幸福,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家庭责任,对父母长辈尽孝,对家人关爱,为家人排忧解难,勇担家庭重担,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并营造良好的家风。当代大学生担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首先要做好本分之事,履行公民责任,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共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关键在于奉献,在于为国家、社会、他人谋利益、做贡献,敢于牺牲自身利益之损换千万人利益之全,于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面前,舍小家而为大家。
实践创新精神要求人们首先要践行群众路线,树立群众意识,实践创新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精神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其生命力更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深入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了解人民群众之所忧,了解人民群众之所需,并以此为自身开展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脱虚向实,忌空谈,倡实干,重在结合自身的责任和任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脱离现实,抱着没有实际意义的幻想蛮干。实践创新精神要求人们重视理论与实践二者的结合,要善于把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改造现实生活的实践力量,实现理论的指导价值。实践创新精神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人们要善于在改造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创新,敢于突破思想的局限,发挥作为现实生活的、实践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避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利条件,运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有利条件,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转换,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实现社会发展目标。
时代条件是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客观注脚”,而新时代是追梦筑梦、文化发展、数字智能、全球治理的时代,为大学生自觉担当历史使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始终心怀梦想,高歌而行,走在追梦之路上。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和条件。而“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只要敢于有梦,有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意识和勇气,有敢于实现梦想的决心、毅力、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奋斗的征程之中实现青春梦想。
思想高度决定人生高度。当今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文化种类的发展看,世界各国文化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文化的广泛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文化的需求,开阔了视野。从文化形式的发展上看,影视、戏曲、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文化形式的发展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精神食粮。文化大发展活跃了人们的思维,激发了人们的文化创作力。文化大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扩大了人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思想觉悟;另一方面,进一步倒逼人们担当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文化越是发展,越能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担当时代使命提供思想上的驱动力。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自工业革命暴发以来,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每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各国的科技发展更是欣欣向荣。中国作为一个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国家,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中脱颖而出,巩固大国地位,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中国在5G技术、万物互连、生物科技等一大批掌握未来发展话语权的前沿领域的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系列鼓励创新科技的政策更是在如火如荼的制定之中,新时代大学生不仅在培养创新精神上得到激励,更是获得实践创新思维的机遇,培育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的本领。
全球化的发展把世界带入了全球共治时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全球气候问题等需要各国敢于担当,这不仅考验着世界各国的智慧,也给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提供了足够发挥其能力的广阔平台,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全球治理中努力实现自我的更大价值,并为新时代大学生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更加广阔、前所未有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把控,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多措并举,推进教学准备制度化、教材内容现实化、教学结构体系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评价全面化和考核方式长效化,系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铸牢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1.统筹师资,建立多级协同备课交流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建立长期、有效的多级协同备课机制,“逐步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区域之间、高校之间以及学科内部布点不均衡的问题”④。因此,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即时交流的互联网平台,定期或不定期汇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在线参与学科前沿问题、时政解读,引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跟时代发展,解决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在全国各个高校共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共同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运用等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调一致性。其次,在校与校之间或省区之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根据校与校之间的对口支援、对口建设、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相关学校或者省区内高校定期进行集体线上备课,保证每次备课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就相关课程如何展开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计划,建立起校与校之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最后,高校内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各教研室之间应该经常进行共同备课,就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等展开探讨交流,明确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间产生协同效应。在教研室内部贯彻共同备课机制,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具体教学问题进行共同探讨,集众人智慧,共同打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2.以学生为本,确立线上线下课前调查机制
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授的内容,或在一节课结束前,随堂发起关于下一节课的意见或者建议调查,或建立师生网上课前调查意见收集平台,征集关于下一节课内容的讲授形式、困惑问题、重点讲授内容等的意见,还可以通过线上调查平台发布大学生状况调查,了解大学生其他涉及教学需要的实际情况,发挥线上调查平台作用,收集大学生普遍较为关注和关心的内容,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这些问题、意见、建议等信息,了解大学生的关切、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掌握大学生所需,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1.引入时代化、生活化素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唯有扎根实践、来源于生活和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内容才能真正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并对人们产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可根据弘扬时代精神的发展要求增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百名改革先锋人物、感动中国人物、最美系列人物等代表时代奋进、时代担当精神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人物事迹内容,挖掘他们身上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优良品质,结合课程的需要,将这些事迹吸收为素材或者作为专题授课内容专门组织讲授,讲好时代英雄故事,让时代楷模的无私奉献精神、时代担当精神感染他们的心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充分挖掘身边人的闪光点,选取敢于担当的榜样模范进行表彰,组织大学生进行学习,在大学生身边树立起学习和行动的榜样,讲好身边人的故事,让大学生有了更加接地气、更加鲜活、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引导他们奋发有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2.推动教材结构化、体系化建设,发挥协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要着重建构协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着重阐明社会发展规律;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中侧重阐释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理论依据;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中说明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的必要性和传承性;从“形势与政策”课中侧重阐释大学生承担历史使命的机遇与挑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侧重培养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素质和能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大公共必修课的作用,培养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以此为课程学习的内容,组织大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建设,最终形成完善的必修课、公共课、选修课三方并立的教育教学体系,各有侧重而成体系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1.虚实结合,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平台多样化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知、领悟”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单纯的理论讲授的课堂之中走出来,走入现实社会的实践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依托各种资源,探讨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同建立一个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践的使命教育实践平台或者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一些具体的重大社会活动和社会重大项目之中,如社会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建设等,让大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责任感、使命感,体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所肩负的沉重责任和光荣使命,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教育的有效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社会实践内容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构建互联网虚拟现实平台,开发虚拟实践操作程序,制定虚拟实践课程,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进行虚拟实践,突破现实生活条件的限制,在虚拟实践中获得因现实条件限制而无法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长本领,为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做准备。
2.因需施宜,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活”的,其教学形式也应该是“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以往课堂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表现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或其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理论可以采取专题报告方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的讲授可以利用影视等现代技术进行情景再现的方式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等的讲授可以采取座谈讨论会或者辩论会的方式教学;一些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的讲授可以采取书记座谈会或者有司部门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进行;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些困惑和疑问,可以建立及时联系大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平台,采取“线下+线上”问答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采取社会实践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听”“思”“行”,增强角色体验、角色融入,进行引导式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紧跟时代发展,善于利用新时代下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手段,真正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活化”,探索从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育人力量,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从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注重主体作用,形成多视角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可按照教学目标,设定大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所体现的具体行为表现程度量化指标,让大学生根据量化指标自行打分形成客观评价数据。同时,让大学生就该教育阶段中自身的行为表现,从优缺点两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自行根据客观数据评价和主观自我评价形成最终的自我测评,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让大学生在一定阶段的一定时期进行自我评价时明确自身在历史使命认知、担当意识、责任感、能力担当等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推动自身不断前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中还要重视教师评价,特别是各科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直属导师等教师的评价,通过采取各科任课教师的课程考试评价和能力指标评价的双重评价方式获取各科任课教师的评价,可以征集辅导员、学生直属导师对大学生的看法或者通过对教师进行学生德育调查等方式,从其他教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相关部门评价等外部评价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深入大学生群体,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看法,可通过与管理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了解真实、生动的情况,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评价,避免“一刀切”,避免评价武断、片面等,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从而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好地培育具有高度自觉的使命担当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2.健全评价要素,关注能力素质的养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既要关注理论水平的提高,更要特别关注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能力的养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需要在已有的评价要素之外,增加一些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能力的评价要素,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并经过培养形成的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发展的创新能力,组织人力、物力的领导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等。将其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并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能力评价要素,并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加大相关能力要素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的比重,提高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他们承担历史使命的能力,培育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
1.立足长远,注重教学效果的周期考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于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其效果的展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长期的观察、跟踪、调查,不能一次测试就完成考核,把大学生一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当成最终的结果而形成定论。在选择考核方式时,尽量选择周期长的考核方式,在已确定采取一种或是多种考核方式时,可以加大周期考核方式的比重,或者需要根据考核方式的时长限制、达到考核内容要求所需要的时间等具体情况,把考核指标或者内容的考核时间拉长,尽量采取以学年为时限的考核方式甚至是更长周期的考核方式,根据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的表现情况而形成评价,确保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素质和品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别是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内容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行为品质的稳定性,确保考核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稳定的思想品质,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落到实处,灵活创新多种实践考核方式
实践出真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育符合社会实践需要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超脱于理解认知层面,突破以标准化理论试题测试的传统考核方式,把考核的对象看作是社会实践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多变且反复、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并能够解决问题的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中小学、社区、农村等地开展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或者指示精神的宣讲,根据宣讲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的理论宣讲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组建大学生学习小组,围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等建言献策,形成问题提案,上交解决方案,根据过程表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价的社会项目考核方式;可以采取指定大学生参与相关的志愿服务,根据服务表现等评价社会志愿服务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安排相应的见习岗位,以通过完成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质量、工作能力等进行评价的岗位见习考核等社会实践考核方式,在社会实践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测试考核方式,建构知行合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在实践中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意味着新的历史使命的到来。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观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了新的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而言,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把握这个契机,有效发挥其培育青年的重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然,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出发探求铸牢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视野片面的问题,但唯有各个环节致力于做好本环节的工作,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才能最终形成强大合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不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进步。
注 释:
①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②③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④刘贵芹,本刊记者:《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5期,第7页。
⑤⑥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