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勇
人才兴则国运兴,人才强则民族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才工作为重点,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与时俱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立足我国发展理念、战略布局、总体布局以及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相关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规律,有助于推动党和国家加速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强国的探索,培养一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新人。
人才是筑基强国的重要资源,是党和国家事业发 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民族和人民的前途与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人才这一命题,不断推动人才工作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就人才工作的内涵进行了实质性的把握与规律性的阐释,开启了我国人才工作发展的新篇章。
人才培养工作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重大方针之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及价值,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明确了人才工作的实质内涵,为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方案。
1.立足目标取向,深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党和国家向来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人才工作发展的大势和目前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势,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提出在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下,着力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人才,明确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2.贯彻方法取向,全力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怎样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方法论,事关教育客体自身价值的实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化解人才培养的时代课题,关键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其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要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场域,作为教育事业传播的重要阵地,应时刻牢记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担当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其二,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三,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委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配强配齐高校领导班子,履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做到全方位培养人才。
3.落实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党的人才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即立足人才的价值与作用,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势、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发展的形势以及时代育人的方式回答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进而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的作用,无论是在党的文献中,还是在历代领导人与人民的亲切交流中,都显露出对人才的渴求、爱护与珍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的实质内涵,提出“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②的重大论断。
1. 识才是爱才、敬才、用才的基础,识才的重点是辨别人才,难点是赏识人才
古文记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出慧眼识珠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关注人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善于用才,大力育才等。爱才是人才培养的重点。谈到爱才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爱护人才,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③这恰当而形象的阐释,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人才之治的法宝。之后,他强调,爱护人才就要重视人才、诚心待才、用情留才,切实为其服务、容其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七一勋章”颁授等会议,对科技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给予了深切的问候和关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④
2.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风尚,敬才是保障
对于敬才,习近平总书记沿用了“四个尊重”的原则,即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和尊重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倡导的原则,劳动创造价值,其增值过程需要劳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而平等,职业无贵贱,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依靠劳动者进行创造。正是如此,我国在创新领域实现了“芯片技术”的突破,取得了“神舟飞天”“天问探火”“墨子通信”的跨越。关于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⑤如果说劳动创造财富,那么知识无疑是力量的必备因素。党和人民要不断贯彻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学习原著、学习“四史”,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引导自身修养。
3.用才是识才、爱才、敬才的价值导向,其目的在于“出结果,出人才”
对于用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⑥具体说来,对于人才的使用要遵循“用当其长、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的原则。就“用当其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择其长而用之,要破除“唯学历、唯身份”的障碍,进而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爱好等使用人才,做到不拘一格,也就是根据人才的特点和特长赋予其岗位,合理使用资源;就“用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种人才、哪一个年龄段,都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机会,尤其要用当其时。”⑦人力资源是可贵的财富,用才时要打破年龄的限制,根据人才成长、发育的阶段适当地、合理地使用人才,避免“揠苗助长”现象的发生;就“用当其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⑧这表明,要科学地使用人才,坚持按需所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效益,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发展思路,是以“党管人才”基本原则为统领,在历经治县到治市、治市到治省、治省到大国理政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在吸取人才工作经验、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以及积极推动人才工作的实践中孕育而成。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作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原则和重点。从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因素就是决定因素”,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党的领导体现为“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⑨至此,“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的历史演进,拓宽了人才的范围,体现了人才应时而进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审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之后,他将人才聚集在一起,以此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党的领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改进党管人才的方法,着实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真正调动一切人才的智慧和力量。2016年5月,他对《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意见》作出重要批示时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才。这充分指出了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必要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⑩2021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对“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制度规定,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人才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加速推进打下了基础。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重点要发挥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足以说明政治引领的重要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行,也是考察其思想是否坚定的首要标准。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要恪守党的职责,勇担党的使命,以青春之我担当时代重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二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讲道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的德行观。执政党稳定执政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质量优胜的领导干部队伍,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我们党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及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强化党员精神之“钙”、筑牢其理想信念之基,这是党对人才工作一以贯之的领导的深刻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的实践经验经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呈稳步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贯穿于地方到中央的实践。地方工作的经验与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经验形成的主要来源,为其任职中央开展人才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人才工作经验不断积累。在此期间,他不仅挖掘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还提出了“人才九条”的举措、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基于此,习近平改革人才政策,吸引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社会发展所需的建设者,推动正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在此期间牢牢抓住了人才发展的“牛鼻子”,不断解放思想、招揽人才,既为正定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也为其日后人才工作的发展与改革描画了蓝图。
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的人才工作经验由“广”上升为“精”。他认为,闽东地区资源匮乏、阻碍地域发展、导致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于人才不足,尖端人才留不住等。为了破解人才工作的难题,他考虑了该地人员的特殊性,引用《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六验”提出了德、量、才、志、绩的内在标准与外在经验,提出“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骨干作用”的观点,进而选拔了一大批助力宁德发展的干部。可以看出,“他在这一时期把干部的培养作为了重中之重,从之前的人才选拔到现在的干部选拔,习近平人才思想在战略上得到极大的提升,是其人才工作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工作时间的推进、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工作地点的转变,习近平的人才观日趋成熟,对于选才、用才、育才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也更加具体化。在此期间,他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敢于破格提拔人才,反对任人唯亲、唯分数、唯学历以及“身份论”的观念,进而使其人才工作经验不断发展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才工作做出了更深层次、更为全面的论述,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价值遵循。中央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敢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地方政府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也相继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助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诸如,《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关于支持海南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等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方案,推动人才政策实施、完善人才工作环境;这些政策在为人才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也保护了地方产业、带动了属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与指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新篇章,加快推进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人才自主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问题,也是一项时代难题。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在科技发展领域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联合公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总投入超2.44万亿元,企业研发经费高达18673.8亿元,相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0.2%和10.4%。由此带来的人才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研发人员总量近年来位居世界前列,申请国际专利以68720件排世界榜首等等;从技能人才培养来看,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以2亿技能劳动者和50000万高技能人才的规模居世界发展前列。同时,我国高校、科研院所自主人才培养也勇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20年我国两院院士达160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达10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达72.9万人。除此之外,国家大力培养长江学者、青年人才,逐步优化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全力引进人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思路。人才自主培养,并不是进行自我隔绝,而是要以世界的、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招纳人才,使更多全球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人才出国访问、人才联合培养、人才来华工作的生活保障、精神需求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保障了人才的应得权益。近年来,教育部及国家人力资源部门不断推行国家公费留学项目,大力推动高校教师出国交流、高校学生留学访问、科研工作人员出境交流,使得出国人员由2013年的41.4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70.35万人次。此外,相关部门也不断优化人才来华政策,积极吸引来华工作人员。基于国外来华工作人员问题,2013年,我国专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对高端人才实施“人才签证”专项管理政策;2019年我国移民管理局在全球推广10条移民便利条件;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加强人才投入,出台“一站式”“一卡式”等政策,大规模引进人才,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事业,为我国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制度改革以及对外贡献的推进与落实提供了保障。
下好人才“先手棋”,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世界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人才始终是当今世界竞争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人才创新新高地应立足长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较于其他领域的成绩,我国在人才评价制度、人才奖励与激励制度等方面仍显不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效化解创新带来的矛盾、设立人才发展目标,就要做好人才战略规划:从现在到2025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人才自主培养,造就规模宏大、质量优胜的科技战略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进而加速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加强国际人才队伍的吸引力,在新型科技领域、科技交叉领域有所突破;到2035年,我国人才创新优势明显增强,各个领域拥有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才发展取得新成效。由此看来,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国将培养一批规模壮大、质量优胜、梯层合理以及效能显著的高级人才队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为诸多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快车”提供智慧与参考。
1.建设人才创新新高地,重点要构建人才发展实验基地
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指引下,我国不断加强人才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家、管理者等的落地工作。一方面,发达城市积极引进人才,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平台。一方面,以上海、深圳为首的中心城市和以熊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积极创办人才引进的示范点,肩负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重要职责,促进国内大循环发展;另一方面,以清华大学等高校为重点,创建重点领域的科研机构和研发机构,提供重大科研计划,集中优质资源,发挥人才效能,加快形成人才发展新形势,积极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逐步完善“以点带面”的人才创新模式。
2.建设人才创新新高地,要以国际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为对接点
人才发展的历史证明,谁掌握了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谁拥有了一流的科技战略人才,谁将在科技发展中占据优势、赢得竞争。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迅速发展,推动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人才作用尤为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人才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发展环境等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基于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速推进,创新科技团队迅速构建,在陆海空等领域占据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与世界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靠拢。
3. 加快建设人才创新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的新发展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是解决世界科技前沿问题的主要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与世界发展同轨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高瞻远瞩,又立足实践,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讲话、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还是在与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师生的互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均对人才寄予了厚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与应用体系不断完善与落实,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稳步推进,人才创新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与指引下,我国在人才体制机制中不断进行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人才事业的发展。2016年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如何建设人才强国、落实人才制度、解决人才发展环境以及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改革举措。2018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人才管理、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破除了人才创新滞后的难题,加强了相关政府部门改革创新的力度。相关文件的出台实施缓解了人才流动、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破除了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人才活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人才不足的难题。
1. 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潜能,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把握人才的主动权
一方面,用人部门、单位、机构等树牢问题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积极授权,发挥人才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此,我国不断进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而为人才工作“开局布棋”。
2.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要优化人才结构、简政放权
国务院等部门简政放权,完善人才发展新模式,避免对人才工作的过多干涉。简化了人才制度方面的程序,极大地稳定了人才的工作环境。同时,浙江省的部分城市推行“报备员”编制,收回不符合程序的固定编制,改革实施无级别、无编制的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加强实施退役军人、毕业大学生、优秀村干部优先入编的干部队伍模式,对于人才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探索。
3.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使人才合理流动、有序流动
人才在合理的限度内稳步流动是促使人力资源配置、资本循环使用的有效方式。为了优化人才流动问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人才流动问题,在跨境流动、国内流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13~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留学回国人数由35.35万人次提高到58.03万人次,人才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科学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填补了我国关键领域发展滞后的空白,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在国内流动方面,我国实施公务员岗位流动、领导干部轮岗制度,并且派驻优秀的政府、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到基层轮调等,激发人才的潜能,培养人才基层实践能力,调动其积极性,激发人力资源效能。
新时代,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高地、培养优秀人才、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的指引下,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体现我国人才之智
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国际市场运行受阻,人民生命健康受危等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范工作,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科研工作者加速科技研发,一批批医务工作者进入抗疫第一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尤其是科研工作者不断研发新疫苗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面对医疗健康卫生工作,中国的科学家与医疗工作者以无畏的精神担当起人民健康的使命与职责。不仅如此,我国完备的人才队伍在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人才的作用更加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须吸引人才,人才是更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省区市建立人才需求制度,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补充招录人才。对内,各省政府相关部门与各大高校签订专业性人才培养协议,培养一批优秀的本土化涉外人才。对外,积极引进沿线相关国家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走出去”的后续保障。由此看来,人才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了人文交流,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3.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实施,着力培养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互联互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未来五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两万个互联互通领域的培训名额,帮助周边国家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中国也愿派出更多留学生、专家学者到周边国家学习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人才作为行动的主体,必须担负时代重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惠民工程,新时代的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与方案为其发展、完善、实施培育了众多时代新人。
注 释: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44页。
③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④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9~20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页。
⑦⑧习近平:《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5月27日,第1版。
⑨习近平:《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N],《人民日报》,2016年5月7日,第1版。
⑩尹勇:《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第35~36页。